APP下载

浅议学生思想工作中的“借”与“还”

2017-06-18马延秋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诱因关爱尊重

摘 要:主要介绍学生思想工作实践中如何创设外部诱因来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通过创设引导情境,关爱学生、赞美学生、尊重学生来维持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驱力;诱因;关爱;德育;尊重;赞美

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下降,兴趣减弱,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奋斗目标,进而演变为问题学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科学引导,有效干预,就可以大大减少问题学生的出现。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一理论说明学生的各种需求是构成学生不断努力学习的内驱力,但这种内驱力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发展需要,恰到好处地创造“外部刺激”,来强化学生的内在需求,诱使学生不断“卷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自我需求不断满足的过程中向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发展。

下面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结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需求”,从“借”与“还”的角度来谈一谈学生思想工作中的技巧和方法。

一、“借”给学生一份尊严

实践中,后进生也有尊严,他们也曾经有过强烈的学习愿望,也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是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的这种矛盾需要老师及时介入,否则时间长了会引起恶性循环。

在平时的教学检测中,教师可以创造条件帮助那些很努力学习但又总是不及格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先“借”给他们一些分数,让他们能够及格,使他们恢复最起码的自信,得到同学们最基本的尊重。这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教学实践中,我就曾多次“借”分给学生,后来他们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他们用我借给他们的十倍分数还给了我。值得注意的是,借分给学生需要一定的技巧,必须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要借得不露痕迹,要借得有理有据,否则会适得其反。

有一次考试前,我刻意把需要“帮助”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了长达一个小时的特别辅导,特意把要考试的部分内容渗透进去,学生不知不觉就考出了满意的成绩,他们可以在同学面前“抬起”头来,感觉有了尊严,学习动力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还有一次测试时,我发现有三个学生考了59分,我马上把这三个学生叫来,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指导,我说:“这次老师打算给你们60分,多给的1分算我借给你们的。”他们听了很高兴,我又说:“这1分不是白借的,你们要在期末考试中十倍的还给我。”结果期末考试时他们考到了80分以上。这借出的1分,回报超出想象!

二、“借”给学生一句赞美

实践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的赞美过于吝啬,而学生对老师的表扬往往很期待,每当他们做对一道题,考出一个较高的分数或者课上表现很积极的时候,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但是往往因为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而被忽视。学生的这种期待,如果长期不被老师重视,学生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与尊重,会慢慢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

例如,我带的班级里有过这样的后进生,他上数学课很喜欢接话,往往语惊四座,在课堂上还会做出一些扰乱其他同学的事情来,难道是学生的品质有问题吗?带着这种疑问我找他谈心,这个学生的话让我很震惊,他说:“不管我表现怎么好,数学老师都不会表扬我的,原来我数学很好,现在我越来越讨厌数学。”学生的话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美,每个学生都有他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一句赞美胜过十句说教,尽管有时我们认为某个学生表现很差,没有什么可表揚的。但我们可以创造条件先“借”给他一句赞美,也许就因为老师的一句赞美就彻底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一生,让他们重新找回了自信,回报是无穷的。

三、“借”给学生一份关爱

实践中,有些老师对表现不良的学生要么听之任之,漠不关心,要么重责辱骂,不留情面,这两种表现都是不可取的。身边人的关爱,特别是老师的关爱,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如果这些关爱得不到满足,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抵触情绪滋生,学习效率低下。

例如,我带的班级里有过这样一个学生,他沉默寡言,不愿意跟任何同学交往,科任老师反映他有时上课还睡觉,这引起了我的注意,经过几天的观察,我发现这个学生上课睡觉是有选择的,有些科目的课他的状态就很好,后来我找他做了一次深入交流,当我问他上课睡觉这个问题时,他说到有一科老师是“不管”他的,随便他怎么睡,还有一科老师只要看到他上课睡觉就会当着学生的面狠狠地骂他,令他非常反感。他不喜欢这两个老师,所以故意睡给老师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有些老师不想也不愿意给学生一份关爱,学生感受不到老师的关爱,后果是很严重的,一份关爱可以拯救一个学生,如果我们不想给,那就“借”给学生一份关爱也行,我相信他会连本带利全部回报给你,回报给社会。他学会了关爱,爱心将被传递,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何乐而不为呢?

教学实践中,只有想方设法保护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通过外部刺激来强化它,帮助学生渡过一个又一个需求难关,当学生没有能力获得某种成长需求时,我们要打开方便之门,先“借”给他们,实践证明这种“借”的回报是无法量化的。总之,学生的思想工作是复杂的,需要老师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的动机理论[M].华夏出版社,1987.

[2]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马延秋(1974—),黑龙江人,就职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溪角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诱因关爱尊重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发病诱因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