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教学思维模式的构建

2017-06-18赵新琼

新课程·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课程标准

赵新琼

摘 要:任何“教无定法”的高效教学都是在某一教学思维模式指导下系统进行的,音乐教学也是一样。2011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三维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尝试构建的初中音乐教学思维模式,以音乐教材的一个单元为案例,将三个维度的教学思维模式融会贯通为一个清晰的系统。既是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分享。

关键词: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学思维模式;教学单元

从课标中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不难确定,音乐教师的思维模式也应该具备三个维度的思维模式内容,即结合音乐教材内容的音乐人文性教学思维模式;结合课标“双基”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教学思维模式和以这两个思维模式为基础体现“过程与方法”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思维模式,详细如下:

一、结合教材音乐作品的音乐人文性教学思维模式

教师用书中教材说明部分明确了音乐教材内容分为四大板块,即:(1)体现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历史、生命、自然的音乐作品;(2)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3)外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4)围绕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与姐妹艺术相关的音乐作品。这四大板块从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价值、指导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为音乐作品归类、形成学生以音乐文化为体系的相对完整的音乐文化视野展示。教材内、教材外的音乐作品都可以在四个板块的分类中找到其相应的位置。

二、结合课标“双基”音乐知识音乐技能的教学思維模式

2011版课标在总目标的表述中明确了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内涵: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拓展音乐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简言之“双基”加“四个能力”构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内涵。所以教学中在音乐知识技能方面应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训练体系,而不是遇到不同音乐作品随意添加的只只片片、零散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具体如下:

(一)“双基”框架体现在音乐的节奏方面,可以是如下的系统训练

1.以单位基本拍“x”为起点,进行2/4、3/4、4/4的基本节拍练习。

2.加入一拍休止“0”的基本节奏练习。

3.加入八分音符“x x”的基本节奏练习。

以上三项是基础节奏练习的常规形式,练习的方法可以是听写、拍手模仿,也可以是声势模仿等。可以在课前训练中作为常规练习加入,也可以结合不同的音乐作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适时加入其他节奏型,如“附点后八”“前八后十六”“切分节奏”等进行练习。

另外节奏训练的方法还可以是读节奏练习。如“x”读“ta”,“x x”读“titi”,“x x x x”读“li li li li”,一拍延长读“tuo”;休止符跺脚等。此类练习可以高效解决音乐作品中的节奏重点难点。

(二)“双基”框架体现在音乐的旋律方面,可以是如下的系统训练

1.结合“科尔文”音阶手势,模唱大小调音阶。先用唱名,再改用不同母音,恰到好处地加入适度的发声练习。

2.结合音阶手势做音阶跨越练习,跨度由小渐大,可以是有规律的,也可以是无规律的。

3.结合音阶手势做二声部练习:教师左右手各代表一个声部,学生分两组训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声音可以加入成为第三个声部。训练中需关注声部间的和谐统一,树立学生多声性的声音概念。

上述音阶手势练习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旋律视唱能力和音准能力。

以上两套关于音乐节奏、音乐旋律的基础训练系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常规练习,由浅入深,由简渐难。可以结合不同音乐作品作为教学环节设计进行,也可以作为课前训练独立进行。

三、体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策略思维模式

教学目标的完成蕴含在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中,而高效的、真正有益于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同时是在明确、清晰的目标引领下得以实施的。

以下结合案例,具体分析三个维度的教学思维模式的构建。人音社音乐教科书,八年级下教材,第一单元。本单元音乐作品有六首,《大海啊,故乡》《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台湾风情画》《御风万里》。

(一)结合教材的音乐人文性教学思维模式分析一(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单元作品属于教材内容布局的第一板块,以“祖国统一大业”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作品选择思路完整,内容饱满。歌曲有反映香港、澳门回归的《东方之珠》《七子之歌——澳门》;有台湾同胞渴望回归题材的《我的中国心》,有热爱家乡的《大海啊,故乡》;器乐曲有大陆民族音乐题材的《御风万里》;台湾民族音乐题材的《台湾风情画》。表达出中华儿女一个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每个炎黄子孙都有一颗中国心;各族儿女都企盼祖国统一,繁荣强盛。

(二)结合《课标》的“双基”教学思维模式分析二:(属知识与技能目标)

四首歌曲的学唱与欣赏,在知识技能上,以常规的节奏旋律训练为基础,结合作品适当增加难度。如《大海啊,故乡》,在前述三个基本节奏“ x 0 x x ”基础上,加入“附点后八”的节奏练习;《我的中国心》加入“切分”节奏练习;《七子之歌——澳门》加入“附点后十六”的节奏练习;《东方之珠》加入“三连音”节奏练习。两首器乐作品,《台湾风情画》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教材七上第五单元《劳动的歌》中《杵歌》,着重欣赏乐曲片段;《御风万里》结合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草原牧歌》和教材布局第二板块的内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着重欣赏乐曲中《黄河船夫曲》和《嘎达梅林》部分。

(三)结合作品的教学思维模式分析三(属过程与方法目标)

1.歌曲《大海啊,故乡》

(1)结合节奏系统训练读节奏。

(2)结合旋律系统训练一拍一音唱旋律音高。

(3)节奏、音高相结合,尝试视唱歌曲旋律。

(4)划分歌曲结构:带尾声的二段体结构。

(5)歌曲第一种演唱方式:加入声势伴奏,A B段创编不同的声势伴奏。

(6)歌曲第二种演唱方式:加入简单的二声部。

A段的四个乐句以句尾旋律补充的方式进行,四句补充旋律分别是:(用轻声“啊”演唱)

3/4 0 06 56 | 5 — 0 | 3/4 0 05 45 | 4 — 0 |

3/4 0 04 32 |2 — 0 | 3/4 0 03 23 | 1 — 0 |

B段以相隔一小节的时差进行轮唱。

2.歌曲《我的中国心》《七子之歌——澳门》

(1)结合节奏系统训练读节奏,休止符以跺脚的方式表现。

(2)结合旋律系统训练一拍一音唱旋律音高,休止符不出声。

(3)节奏、音高相结合,尝试视唱歌曲旋律,休止符以跺脚的方式表现。

(4)演唱歌曲:选择教师带领学生清唱的方式,引导学生聆听并甄别自己和他人的声音。

3.歌曲《东方之珠》

(1)节奏重点:三连音。以生活中“爸爸的”“妈妈的”“哥哥的”“妹妹的”等口语解决三连音节奏的准确时值。

(2)歌曲分析:一首艺术性强,承载历史事件的,学生熟悉的通俗歌曲,选择歌曲群星演唱的版本。

(3)拓展一:关注歌曲的前奏和尾声,特殊的音响效果蕴含什么寓意?

前奏部分按时间顺序先后听到隐隐的海风声、杂乱无章的风笛声以及远处传来的清脆钟声,紧接着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导节奏动机,节奏动机引出歌曲的旋律动机及歌曲旋律。尾声部分是渐弱的小军鼓演奏。

可以为学生做这样的注解:前奏,遥远的沿海边——瀛弱、无意间——领土流失(风笛是英国民间传统乐器,代表英國殖民者)——警钟长鸣——强大后的“我们”收复失地。尾声,英国殖民者列队渐行渐远,不失尊严(香港问题和平解决)。这样的诠释既吻合前奏、尾声的音响效果,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极具质朴、人性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拓展二:欣赏图片,英国民间乐器风笛。

配合欣赏两段视频,一段风笛演奏视频,一段英国战争场面视频,战场上,士兵列队敲击小军鼓勇敢前行。

节奏动机: 4/4 x . x x 0 | x 0 x 0 |

旋律动机:(略)

(4)歌曲欣赏、演唱。加入声势伴奏(在节奏动机的基础上创编声势伴奏)。

(5)欣赏《东方之珠》的童声合唱版本,教师伴着歌声模唱合唱的下声部,丰富学生的多声性体验。

4.器乐曲《台湾风情画》

回顾欣赏《杵歌》(教材七上第五单元《劳动的歌》),再对比欣赏作品的主题四《杵歌》部分,感受以现代作曲技法演绎的这一主题旋律的变奏效果。

5.器乐曲《御风万里》

(1)欣赏《黄河船夫曲》

属于教材内容板块的“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作品”部分。欣赏三种形式的《黄河船夫曲》:无伴奏原生态演唱形式;钢琴伴奏,民歌独唱形式;器乐曲《御风万里》中的《黄河船夫曲》主题展开部分。对比三种形式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2)欣赏《嘎达梅林》

回顾欣赏教材七上第三单元《草原牧歌》中的歌曲《嘎达梅林》,与器乐曲《御风万里》中的《嘎达梅林》部分做对比性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教学过程中,三种教学思维模式的体现是结合教学思路融会贯通的,你中有无我中有你,思维的三个模式体现的是一个音乐教学的整体。

关于初中音乐教学思维模式的思考由来已久,所谓教学思维的模式化,其实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系统性整合,其目的直指音乐教育目标的达成。音乐应该是学生内心本能的表达,教师的作用是搭建一个桥梁,提供一个平台,或是推开一扇“窗”,引导学生积极的、自信的表达内心对“美”的理解、展现和创造。所以初中音乐教学思维模式一定不是一种套路,一种固守,它应该是在不断思辨和富于生命力的灵动中不断靠近那个终极目标——终身学习、享受音乐。

参考文献:

吴斌.中国音乐教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现与超越——《美国学前教育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思考》评略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十年课改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