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的《地下室手记》

2017-06-17张玲玉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手记耶夫斯基陀思

张玲玉

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地下室手记》自1864年问世以来引发了多方讨论。也引起了以弗洛伊德在内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兴趣和关注。本文是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从本我、自我与超我,生死本能和道德焦虑作为他精神分析思想的三个方面对于《地下室手记》略作分析。

关键词:地下室手记;地下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罗斯19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其作品《地下室手记》是作者从外部环境描述到人物内心探索的转折性作品,自1864年问世以来引发了多方讨论。也引起了以弗洛伊德在内的精神分析学家的兴趣和关注。本我、自我与超我,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和道德焦虑作为他精神分析思想的三个重要方面在《地下室手记》中都有所体现。

一、本我、自我与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的人的精神生活由无意识(或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构成。弗洛伊德在《本我与自我》中解释道“我们发现我们有两种潜意识:一种是潜伏的但能成为有意识的,另一种是被压抑的,其本身干脆说,是不能成为有意识的。这种对心理动力学的洞察不能不影响我们的术语和描述。那种潜伏的、只在描述意义上而非动力学意义上的潜意识,我们称之为‘前意识;而把潜意识一词留给那种被压抑的动力学上的潜意识。”即无意识是被压抑的欲望、本能的冲动以及其替代物,它是人的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前意识是无意识中可以回忆起来的部分,把守心理活动的关口,防止无意识的欲望和本能侵入意识;意识指人们直接感知到的心理现象。

弗洛伊德晚期修订了他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理论,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理论。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本我”代表最原始的无意识,蕴含着人的性本能冲动,它按照快乐原则寻找出路;自我指意识,代表理性和正确的判断,按照现实原则调节本我;超我指人格中的道德部分,它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以求實现道德和理想。他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会使人格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就会导致神经症。

在《地下室手记》中,地下人这样说道“我待人粗暴,并引以为乐”,“如果我能让什么人感到难过,我简直感到是一种莫大的享受”,这是他在快乐原则的驱使下,“本我”人格的显现。“瞧,我今天又干了一件卑劣的事,而且既然做了,也就无法挽回了——这时候我竟然会感到一种隐蔽的、不正常的、卑鄙的、莫大的乐趣……以致这种痛苦终于变成一种可耻而又可诅咒的甜蜜,最后又变成一种显而易见的极大乐趣!是的,变成乐趣,变成乐趣!”这是地下人内心中“本我”与“自我”的碰撞,“本我”被压制到意识阀之下,而“自我”是“本我”的忠实奴仆,无法真正抗拒本我,因此它必须应对各种各样的局面,其一举一动受到超我的监视,不然便会产生罪恶感。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中形象地比喻说:“自我是一仆三主,“它须伺候三个残酷的主人,且须尽力调和此三人的主张和要求,这些要求常互相分歧,有时更互相冲突。”“我之所以有罪,是因为我身上尽管不缺乏宽宏大量,但是这宽宏大量实在无异且有害,由于意识到这点,因而带给我更大的痛苦。”分析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地下人的内心是想按照本我的意愿行事的,但这势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本我与超我会进行激烈的斗争,自我将从中调和,这让地下人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因而“带给我更大的痛苦”。在《地下室手记》中,主人公的反复自我否定的自我对话随处可见,他的内心世界似乎永远处于本我与超我的斗争以及自我的不断调和之中。

二、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波德莱尔说:“在每个人身上,时刻都有着两种要求:一种向往上帝;一种向往撒旦,对上帝的祈求或是对兽性的祈求是堕落的快乐。”在前期,弗洛伊德按照目的和身体源泉,将一切本能分为性本能和个体本能。性本能目的是延续种族,即使牺牲个体也在所不惜,个体本能或者自我本能目的是保存个体。这两个本能虽然经常发生冲突,但是都是向着生命延续的方向前进,因此,弗洛伊德在《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首次将性本能和个体本能归入“生的本能”,并提出人存在着“死的本能”。如果说“生的本能”遵循的是唯乐原则,以寻求愉悦为目的,那么“死的本能”则遵循一条更基本、更符合人的本能的原则——强迫重复原则,它要求重复以前并回到过去的状态。像人这样的有机体,因本能固有的保守性,有一种恢复过去的无机状态的倾向。死的本能也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外向型即能量投向外界异己的对象,这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我们可以看到,在《地下室手记》中,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地下人以破坏性来显示自我的价值。对丽莎的侮辱与损害可以说是地下人为数不多的外向型死的本能的显现。地下人与妓女丽莎初次见面,他将自己内心的卑鄙与无耻用道德的外壳包裹起来,对她进行“照本宣科”式的劝诫,“不想更糟糕,趁还来得及,清醒清醒吧。趁还来得及。你还年轻,长得又漂亮;还可以恋爱,还可以嫁人,还能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即使不幸,生活也是美好的,活在世上,甚至不管怎么活,也是好的。而这里,除了……丑恶。呸”,最终丽莎被地下室人的“绘声绘色”打动,然而地下人的内心并不对丽莎报之以同情,他只是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威力”,享受控制人的病态快感,甚至在丽莎来到地下室的时候,他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厌恶,他忽而“敲着桌子尖叫”,忽而“涕泗滂沱,痛哭起来”,但随后外向型的死的本能开始显现,他向丽莎说到“……我只是说说玩玩,脑子里随便幻想幻想,实际上我要的是,你知道是什么吗:我要的是你们彻底完蛋,我要的就是这个!我需要安静。为了让大家不来打扰我,我宁可出卖全世界,一文不值地把它卖掉。让世界毁灭,还是让我喝不上茶?我要说,宁愿让世界毁灭,只要我永远有茶喝。”这是死的本能对他人的损害、征服的表现。或许弗洛姆所说的“要摆脱这一世界的压迫,使自己得到拯救,最后的也是最极端的手段就是消灭这一世界”与地下人上面的话也有暗合之处。

當死的本能向外的倾向受阻而无法满足时,那么能量就会攻击自己以图自我毁灭。大部分时间地下人仍旧是那个“受人侮辱、惨遭毒打和被人讥笑的耗子”,它想要复仇却“陷入一种冷酷、恶毒,主要是无休止的怨愤之中”,“它会连续四十年一点一滴的回想起它受过的一切侮辱,直到最后一个让它感到奇耻大辱的细节,而且每次还凭借自己的想象故意增添一些更加可耻的细节来恶毒地撩拨自己和刺激自己”……弗洛伊德引用叔本华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或许“地下室”这个阴暗狭小的环境也是地下人能完全卸下所有防备的栖身之所。

三、道德焦虑

焦虑是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变态和精神病理论的核心概念。他将焦虑分为三种:客观性焦虑、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客观性焦虑产生于外界的真实危险情境,又称为“真实的焦虑”,是自我对现实世界的恐惧。神经性焦虑产生于自己内部本能导致的某些危险情境。它通常表现为对可能的东西的恐惧,是自我对本我的恐惧。道德性焦虑产生于超我系统中的良心,是自我对超我的恐惧。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第三种,即道德焦虑。

因为无法知晓前路如何,所以人对未来和未知的事物总是存在着焦虑的心理,弗洛伊德说“焦虑问题是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我们若是弄清楚了这个问题,便可以明了我们的整个心理生活了。”当地下人意识到“我不仅不会变成一个心怀歹毒的人,甚至也不会变成任何人:既成不了坏人,也成不了好人,既成不了小人,也成不了君子,既成不了英雄,也成不了臭虫”时,当他说“如果我什么事也不做只是因为懒惰就好啦,主啊,那我会多么尊敬我自己啊。我之所以尊敬,是因为至少我还能够在自己身上拥有懒惰;我身上至少还有一个特点似乎是确定的,是我自己对它有把握的”,地下人表达的是对自己人生存在意义的焦虑。他内心空虚,缺乏精神信仰与明确的自我定位,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游离在社会边缘。

地下人蛰居地下室二十年,与当代社会脱节,当他站在另一个立场来回顾自己往昔的道德生活时,他发现自己与现代生活格格不入:“这‘美与崇高在我行年四十之际紧紧压着我的后脑勺;但这是在我行年四十的不惑之年,可那时候——哦,那时候就又另当别论啦”,他“越是认识到善和这一切‘美与崇高”却“越深的陷入泥沼以致完全不能自拔”。对于人,他这样定义:“忘恩负义的两脚动物。”对于理想的“水晶宫”,他不屑一顾:“只要我活着和有自己的愿望——倘若我给这样的大厦哪怕添一小块砖,那就让我的手烂掉!”当地下人试图批判过去的道德生活并作出艰难地、形势不利的选择时,他不可避免地体验到道德选择的焦虑。

当个人违反了道德规范,或许没有法律上的制裁,但是却会受到心灵上的惩罚。地下人处在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的反复之中,但并不是完全扭曲的人物形象。《地下室手记》第二章卷首引用的涅克拉索夫的一首诗或许可以说明这点:

当你用回忆来惩戒

自己那健忘的良心,

您把遇到我以前的

一切事情都讲给我听;

你忽然用双手掩面,

羞愧难当,惊骇万分,

结果是痛哭了一场,

你又激动又愤恨……

等等,等等,等等。

当地下人侮辱了丽莎之后,他也陷入了一种自我折磨之中,道德和良心受到了“超我”的审判。他渴望赎罪,希望丽莎能来给自己赎罪的机会:“话又说回来,也许丽莎当真会来也说不定”,“会来的!肯定会来的”,“今天不来,明天肯定会来,肯定会找到我”……甚至幻想在他的教育和开导之下,丽莎热烈地爱上了自己,最后丽莎对地下人告白,地下人宣告“现在——你是我的,你是我的人了,你纯洁,美丽,你是我最好的妻子”,然后他们“就开始安闲度日,出国旅游等等,等等”。虽然丽莎到来之后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的幻想行事,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至少在丽莎到来之前,地下人的确受到了良心的谴责。

时至今日,我们仍在试图通过《地下室手记》来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思想。而“注释的五花八门并非取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表述其理念时的某种不清晰性,而是相反,取决于其理念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地下室手记》也只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深刻思想的管中窥豹。

参考文献:

[1]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臧仲伦译.双重人格 地下室手记[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弗洛姆著,陈学明译.逃避自由[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3]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6 自我与本我[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4]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新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弗洛伊德著,周泉,严泽胜,赵强海译.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导论讲演[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6]瓦·瓦·津科夫斯基著,张冰译.俄国哲学史(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手记耶夫斯基陀思
我的航天员手记
编辑手记(四则)
阅卷手记——一次函数
八月手记
赌博牵制大文豪
传世名著的背后
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
论梅列日科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