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实践例谈
2017-06-17肖秋桂
肖秋桂
摘要:批注式阅读是阅读者在自主状态下对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写出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是极富创造性且行之有效的一种阅读方法。本文结合批注式阅读的教学理论,摸索出适合初中生的简易可行的批注方法。
关键词:批注;质疑;鉴赏;补白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54
阅读教学一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教师把一篇篇文章从语言品析讲到文章主旨,自以为讲得通透,但学生一旦离开了教师依然不能独立阅读。怎样咂摸文字的味道,体悟文字的魅力,这是笔者一直思考的問题。
机缘巧合,一次在温州名师谷定珍的博客中看到批注式阅读的相关案例,就对批注式阅读产生浓厚兴趣,同时研读了东北师大附中孙立权写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等文,之后就在课堂上尝试。经过两年的实践,笔者认为批注式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直入文本,读出个性。
批注式阅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古谓之评点。批注可着眼词语、句子、人物、情节、主题、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古代文人经常评点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诗词,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毛宗岗批注《三国演义》,脂砚斋批注《红楼梦》,成为典范。学生刚开始接触批注阅读比较难,教师应推荐并介绍各种批注方法,或自己写下水批注引领学生。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三个方面谈谈批注式阅读方法的应用。
一、质疑批注,点燃思维火花
《学会提问》一书中指出:人的两种思维——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两者都注重吸收知识和培养能力,但淘金式思维更强调质疑更卓越。有疑问才能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任何一个文本都可围绕写了什么(WHAT)、为什么写(WHY)、如何写的(HOW)这三个“W”展开思考,质疑就有了方向。笔者在上新课前,总是让学生对文本质疑问难并作批注,以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组织讨论。
1. 从困惑处质疑批注
阅读文本时会碰到不解的地方,质疑批注就是一次深度学习的过程。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学生对“暮寝而思之”中的“寝”字提出疑问:“寝”与“睡”有何不同?师生交流后学生补注:寝,躺着休息或躺在床上睡;睡,含义极广,不管坐着还是躺着,闭上眼睛就是睡,用在这里“寝”更合适,表明了邹忌对生活很有思考,很有自知之明,不会被赞美冲昏头脑。
2. 从矛盾处质疑批注
文本中的矛盾处初看很明显,其实是作者有意安排,往往隐藏着深意。因此,善于发现矛盾处,进一步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确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好办法。如《孔乙己》中有一处很明显的矛盾之处——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读到这里,有学生批注:这“大约”是一种猜测语气,而“的确”是一种肯定语气,从字面上看,是矛盾的。但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这个问题极具思考价值。正是这个矛盾之处,体现了作者深刻的用意。
3. 文本可比处质疑批注
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课文或几处语段等组合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比较,从中挖掘出更为深刻的疑点质疑。如预习《故乡》时,有学生在中年闰土肖像描写旁批注:少年时的闰土健康活泼,为什么在四十几岁就如此老态?笔者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讨论后交流,有学生批注:痛哉!脸上写满了沧桑,手上刻出了苦难,从一个小英雄变成了木偶人,从喊“迅哥儿”到喊“老爷”,等级制度和各种剥削这两座精神与物质的大山压得闰土苦不堪言。
二、鉴赏批注,丰厚阅读体验
1. 鉴赏结构
文本阅读需要整体感知,需要高屋建瓴地对文本整体内容进行宏观把握,这就需要抓住文章的结构来体悟文章的深刻内涵。阅读一篇文章,读上几遍就可勾勒出文本的写作思路,若能把握住作者的思路,顺藤摸瓜,不但有助于理解作者的运思过程和文章脉络,而且可借鉴其构思方法,有助于提高构思的能力。如预习《背影》时学生批注文章思路图:想背影——看背影——别背影——思背影。
2. 品味语言
(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来批注
作家写作,每一字都凝聚着自己的心血,我们在批注阅读中要善于品味动词、形容词、叠词、副词等,琢磨其中的意味。比如《故乡》是这样写“我”归家时的情景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为什么同是写迎,母亲要用“迎”、侄儿要用“飞”?二者能否对换?可批注:尽管母亲思儿心切,但毕竟年迈,只能“迎”了出来;侄儿八岁,正值敏捷好动之年,用“飞”字写其急切见到远归的伯父的心情和动作,最为贴切。
(2)选择特殊句式来批注
特殊句式很多,有倒装句、长句、短句、省略句等。莫怀戚的《散步》中,采用了不少大致对称的语句,例如:
A.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可批注:节奏的对称可以让读者在听觉上产生声音对称的美感。当然,更重要的是对称语句是为了表现内容的需要。以儿背母、妻背子的行动体现三代人之间的亲情,显示了“尊老爱幼”的主题。
(3)选择修辞手法来批注
初中阶段修辞手法以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引用等为主,修辞让语言增色不少,品味语言时可抓住它们。如有学生读到《藤野先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一句,批注:把清国留学生头上的奇特打扮比喻成一座富士山,带点夸张,写出了打扮得不伦不类,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憎恶、不满。
3. 鉴赏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极多,有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象征、对比、烘托、运用精当的抒情与议论、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现举几例。
(1)精当的抒情或议论
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句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批注这些文字往往能走进作者的内心。如《藤野先生》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但文中不乏有抒情和议论。文中先叙述完日本“爱国青年”污蔑鲁迅得了教员泄漏出来的试题一事后,这样写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笔者示范批注:运用议论,既表达了作者对“爱国青年”的这种荒谬逻辑的愤恨,又写出了作者遭受屈辱后的心酸的感情。
(2)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是一种艺术处理的独到功夫,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深刻的本质。比如《老王》可批注:本文以小见大,主人公老王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三轮车夫,老实厚道,有良心,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高尚品质,正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
三、补白批注,激发创造想象
补白,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补白批注,学生可以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创造性地进行二度创作,进一步加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体悟。
1. 巧用补白,渲染情感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猫》,为渲染“我”的难过和内疚之情,设计了这样一组说话环节:猫的自诉——说“悲楚”(结合17-29段展开想象,说出猫的心里话)和“我”的表白——说“难过”(表明自己的忏悔),要求学生批注。五分钟后,一学生扮演猫补白批注道:主人,当你将芙蓉鸟带回家,我心中充满好奇,充满愉悦,我对它更加关注,所以我才对着笼子凝望着。另一学生扮演“我”补白批注对应道:猫,当我感到错的时候,想到自己的妄判,想到我对你的误解和暴力,我想挽救过失,多给你一点爱,要给你快乐的环境,把你的家打扮漂亮些,可没有机会了,我是多么得自责。通过多组这样的批注和倾心告白,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我”心灵的反省和悲悯的情怀。
2. 巧用补白,丰盈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但意境却深邃,留给我们很多空白的地方。如李清照《武陵春》的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中的“愁”到底有哪些,请结合李清照的生平用形象的语言批注。有学生批注:海棠花依旧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可赵明诚的一纸锦书为何偏偏寄不到我的梦里;手端一盏红茶,无心啜饮,凉了,凉了,那飘走的茶香会是我那思归的魂儿吗?这样通过想象后的补白批注,一个满心愁绪的李清照仿佛站立在我们面前,丰盈了诗歌的意境。
补白批注还可以丰富主题,如《孔乙己》中最后的结局,《桃花源记》中村中人“皆叹惋”的具体内容,韩麦尔先生在放学时最想说的话,这是留给读者的空白,值得一一批注。
总之,批注式阅读使学生的阅读走向独立,让学生浸入文本,仔细咂摸文字的味道,不再依赖于教师精细的条分缕析。本文阐述的质疑批注、鉴赏批注、补白批注三种阅读方法十分实用,经过批注后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增强了,对文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大力提倡批注式阅读教学,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能力、一种个性化行为。
参考文献:
[1] 郑志长.批注法阅读教学设计[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4).
[2] 丁海燕.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质疑能力[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6).
[3] 孫立权.批注式阅读教学案例[J].语文教学研究,2006(3).
(作者单位:浙江省苍南县灵溪十中 32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