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与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讽刺意味

2017-06-17李美慧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5期
关键词:女性意识

李美慧

摘 要:鲁迅和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中唤醒民族意识和人性命运的一代作家,作为时代背景下的男性与女性的领军人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都挖掘深层次的民族现象,超越了文学作品的表象,运用一种独特的反讽艺术反映时代背景下受道德伦理束缚的广大中国民众的生活辛酸史,力求人们精神世界的转变,追求民族的觉醒与人性的解放。一定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时代的产物,文学现象不仅展示作家的“显意识”,也反映了作家的“潜意识”,更反映了民族意识和人类命运的悲剧性。

关键词:反讽艺术;民族劣根性;女性意识;人性解放;悲剧意味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鲁迅在其文学创作中展现了众多带有国民劣根性的麻木的劳苦大众,他以现代幽默反讽为武器,揭露并抨击了时代背景下“吃人”的现象,以及对麻木腐朽愚昧的中国同胞的痛惜之情。继鲁迅之后,张爱玲是一位以人性觉醒为目的的女性作家,超越了性别的差异,从女性的视角展现20世纪40年代国家、民族的衰败与人性的苍凉,她以尖锐的笔触讽刺了现代都市中人性的泯灭、扭曲以及变态心理带来的人性命运的悲剧。

1、讽刺笔法下的“人吃人”的社会现象

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小说的讽刺意味尤为突出,他的《狂人日记》是一篇讽刺意味十足的战斗性文章,他所呈现的是一个“迫害狂”眼中的中国现状——用伦理道德来迫害人的生命。它所侵蚀的是不仅是广大的民众,而且还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

卑微、无地位的阿Q,是一个具有欺软怕硬、以丑为美的典型形象,他是当时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真实写照,作者塑造的这个形象是对社会制度的嘲讽,并寄希于民族劣根性的唤醒。鲁迅暴露的是民族的劣根性,所讽喻的是整个封建社会,他使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意在触动中国民众麻木不仁的精神世界。但这种用笔触来治疗病态已久的精神世界 ,在某种程度上是慢性的,甚至是无效的。

在张爱玲的眼中,生活和命运是平等的,他从女性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女性在爱情面前的无能为力,在封建礼教和纲常的摆弄下,女性是委曲的,无尊严的。《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在封建婚姻的束缚下,她是不幸福的,然而她守住婚姻的目的不过是金钱的诱惑;为了金钱,她不惜将女儿作为筹码,亲手葬送了女儿的幸福,将自己的悲剧命运在女儿的身上重演。曹七巧是可憎的但又是可悲的,她的悲剧是人性中欲望的贪婪所致,而她的贪婪是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孕育下的产物。

他们所使用的“治疗”方案是幽默的,但又是辛辣的,在他滑稽、平静的表面下,而那颗唤醒民众和揭露黑暗社会的心早已沸腾,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束缚使人们丧失了追求命运的斗志,变成了麻木不仁、任人宰割的傀儡,这是时代的产物,是命运的悲剧。

2、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体现的讽刺意味

鲁迅以幽默反讽作为他独特的战斗手段,他以深刻的话语创立了现代讽刺小说,以改造国民思想性为目的来挖掘人性中精神的解放,他的讽刺是有意义的,更是有历史价值的。在鲁迅之后,女性作家张爱玲的崛起更是超越性别的对于人性、对于民族唤醒的渴望,她所表达的讽刺意味是女性形象下的讽刺,表现出对于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讽刺,以及封建制度带给女性“三从四德”的愚昧思想,女性只能在男性和社会伦理道德的夹缝中求生存。

张爱玲作为女性,拥有不同于男性的视角和心理感受,对于封建束缚下的思想她深有感受,这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有着个人真实的体会。他所讽刺的是那些无视女性、压制女性的礼教纲常和家庭秩序,这是张爱玲寻求女性价值的真正体现,这更是在鲁迅的挖掘民族、国家、人性觉醒的基础上所开出的女性意识之花。

3、讽刺意味之后的悲剧意识

鲁迅在小说的创作中,善于从人、事、物的独特的角度来叙述内容,并添加强烈的客观环境的描写来渲染气氛,每一笔都带有深刻的意味,他的反讽艺术是幽默的,让人在精神的快感中“含着泪微笑”,而鲁迅对于社会环境即客观环境的描写更是细致入微,这也是鲁迅反讽艺术的极致。在《狂人日记》中那赵家的狗,路边的孩子都用“吃人”般的眼光盯着“我”,“我”用害怕表现出世人的冷漠无情,“吃人”现象的病态社会,我是无奈的,更是心痛的。最后以一句“救救孩子”结尾,更是意味深长,在这冷漠的社会中,连孩子都不救赎,中国的未来又在哪里呢?这种悲剧意味是黑暗社会中的最强音。

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活在乱世中普通又平凡的女性,这些女性为了生存做出無限的努力,她用冷静的笔触深入到女性的内心深处,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自卑、挣扎的精神弱点以及对男性的依赖与屈从展现得淋漓尽致。她在《倾城之恋》中塑造的白流苏是一位生活在西化环境下的带有封建思想的没落的女性形象,她被第一任丈夫抛弃后,她面对社会、家族的歧视,为寻求未知的人生幸福,他摆脱了“三纲五常”与社会的谴责,追求属于自己的“倾城之恋”,这是女性摆脱道德的枷锁而追求女性的解放,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传统封建思想统治下的中国民众,灵魂的觉醒是缓慢的,由于长期的压迫使得奴性意识根深蒂固,国民思想性的改造,是鲁迅与张爱玲所共同表达的思想目的,他们的文学作品是在讽喻之外的呼唤。

参考文献:

[1]《解读鲁迅作品经典——伟大的二重性格》原著鲁迅,孔庆东主编,石家庄华山文艺出版社.

[2]《解读张爱玲作品经典——沉香与倾城》原著张爱玲,王光东主编,石家庄华山文艺出版社.

[3]《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王喜绒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世界鲁迅与鲁迅世界》张鸿声著,北京传媒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女性意识
中国现代文学女作家作品中女性形象及其意识的塑造探究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关于美狄亚身上存在矛盾的解读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论《致橡树》中女性独立意识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