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架理论”在幼儿园“鼓趣”活动中的运用

2017-06-17杨薇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支架理论幼儿

杨薇

[摘 要] “鼓趣”活动,是幼儿园“支架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最重要的体现形式,从本质而言是一个师幼互动、交流的过程,更是教师与幼儿之间情感沟通,全面提升幼儿认知能力的有效方式。我们将通过“鼓趣”活动的形式,打破以往教育模式中教师单纯灌输理论思想的弊端,建立有效的教师与幼儿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的全新教学模式,让幼儿学会自己动脑思考,培养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素质教育和启蒙教育的初心愿望。教师要以提升幼儿自我学习生活能力为核心出发点,科学合理地领悟和运用幼儿支架理论及模式,并通过在幼儿园推广“鼓趣”活动的方式,成功地将支架理论与实际运用相结合,实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及培养幼儿成长,将成为未来幼儿园教育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支架理论;鼓趣;幼儿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鼓趣”活动,实质是一个师幼互动、交流的过程,即教师尊重、接纳幼儿提出的任何想法、意见和问题,并与幼儿就此展开充分的讨论。对教学的过程与目的,它要求教师在“鼓趣”活动中精心选择和设计、有意识地发现最佳问题情境,紧密跟随幼儿的思考脉络,把握时机提供恰当适宜的“支架”,并最终撤除支架,使幼儿能够独立解决挑战性的问题,师生的地位与关系有别于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的教、幼儿被动学的关系。

一、创设丰富的“鼓趣”环境

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能力,正是在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因此可以说,物质环境是幼儿学习的支架。创设丰富的“鼓趣”环境这一支架的建立有助于幼儿积极地投身到“鼓趣”活动中去。幼儿通过“鼓趣”环境可以直接地发现和感受各种蕴含的文化和美,萌发幼儿的审美情趣。

(一)搭建激发兴趣的支架

在创设环境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将“鼓趣”活动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独立思考和实践,让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收集、整理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参与“鼓趣”活动的兴趣。在创设幼儿园的“鼓趣”活动展厅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将自己和家长共同收集的有关鼓的图片、鼓的成语、各地开展的与鼓相关的活动的照片收集起来,制作成“鼓趣”小报布置在展厅中。这些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报吸引着幼儿和家长驻足观看,扩展了家长和幼儿对鼓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索鼓、了解鼓的兴趣。

(二)搭建树立信心的支架

“鼓趣”活动需要幼儿和各种各样的鼓及与鼓相关的各种文化和历史背景相互作用,需要创设相关“鼓趣”环境,环境成了幼儿的老师,更是互动的伙伴。教师和幼儿一起创设丰富的“鼓趣”环境,使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有了目标指向,从而保证孩子的自主活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立幼儿参与“鼓趣”活动的自信心,实现幼儿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例如,在当地的“铃鼓社区”主题活动中,为了能让幼儿更好地了解铃鼓,喜爱铃鼓,教师可借来使用铃鼓表演的舞蹈的影碟片让幼儿欣赏,在观看影碟的过程中,幼儿跃跃欲试,可是跟不上影碟的播放速度。于是,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有没有好的方法可以让我们学会这个舞蹈呢?”

其实,影碟的提供和这一问题的提出就是教师环境支架的建构,不仅激发了幼儿去学习铃鼓舞的兴趣,而且积极想出办法,为了学习铃鼓舞去创设便于学习的环境。于是,幼儿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幼儿说:“我们可以把电视里跳舞的动作一个一个画下来,布置在墙面上,这样,我们就可以看着图来跳舞。”还有的幼儿说:“老师可以用照相机把电视里的舞蹈的每个动作照下来,我们也可以跟着学跳舞了。”还有的幼儿说:“用简单的符号记录下来。”

这样,我们就把幼儿想的方法统统都布置在“铃鼓舞”的环境中,幼儿有空的时候就会看着步骤图来学习舞蹈,这样的环境中展现的是幼儿自己的想法,所以幼儿乐意与之互动,而且根据幼儿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建构不同的环境支架来支持幼儿的学习,真正实现让幼儿主动建构知识意义。

(三)搭建体验成功的支架

在开展的“鼓趣”活动中有很多是幼儿制作各种各样的鼓、装饰各种各样的鼓、想象设计各种各样的鼓的活动,这些通过幼儿的手创造出来的鼓布置展示在环境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让幼儿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大班主题活动“我和鼓儿做朋友”中,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易拉罐、药盒、吸管、卷筒、纸盒等材料,并投放了自制各种各样鼓的半成品材料,和幼儿共同讨论各种鼓的制作方法,并将制作的步骤图布置在活动室的墙面上,幼儿在活动中自己设计、制作,还有几个小朋友一起研究,制作成了很美观的长鼓、大堂鼓、精致的撥浪鼓、手鼓。

教师将制作好的各种鼓放置在设计好的大鼓背景中,对鼓的种类进行了分类,并让幼儿描述自己制作的“鼓朋友”,阐述了喜欢这种鼓的原因,为什么要和这种鼓做朋友等。并把幼儿的讲述记录下来贴在自己制作的鼓朋友旁边,这样的环境布置使幼儿不仅知道了鼓的不同种类,又和自己喜爱的鼓交上了朋友,同时体会到了大家合作的乐趣。

幼儿在活动中学会了看图示制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幼儿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我们的意图是通过架设丰富的活动环境支架,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探索、学习和发展,各种需求得到必要的满足。使幼儿在满足需要、发展个性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对未知事物的积极探索态度,并对自己的探索、研究能力充满自信。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实践,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潜移默化地学习,更多地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二、开展精彩的主题活动

为幼儿搭建“鼓之问”“鼓之趣”“鼓之乐”的支架,让各年龄班级选择某一种鼓开展主题活动。

(一)搭建“鼓之问”主题支架

师生围绕一个主题共同收集与某种鼓相关的故事、成语以及有关各种资料、信息,需要事先对各种来源的信息资源进行反复研究、精选,根据幼儿经验进行整合,在收集、整合、筛选的过程中引发幼儿生成各种与鼓有关的问题,针对问题开展各种探索活动,进一步认识鼓、喜欢鼓。其实一个问题的提出——讨论解决的方法——寻找合适的材料、工具——问题获得解决(幼儿获得相关的知识)就是一个搭设支架——寻找策略——撤走支架的过程。

(二)搭建“鼓之趣”主题支架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围绕“鼓趣”活动的开展,在幼儿园进行了各种与鼓有关的教育活动,通过科学活动不仅让孩子发现鼓上各部位的特征、特点,而且发展了幼儿的计数能力,美术活动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细致地观察鼓,运用绘画、制作、想象等形式来表现鼓,通过体育活动锻炼了幼儿的动作协调性和灵敏性。幼儿通过各方面动手动脑的学习,感受到与鼓互动中带来的乐趣,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各种“鼓趣”活动。

(三)搭建“鼓之乐”主题支架

结合主题内容我们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创编了不同的鼓的节奏和律动,进行全园性的鼓文化艺术节,各班师生通过歌舞、绘画、操节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鼓趣”活动的理解和热爱。我们不仅让幼儿和鼓玩在一起、乐在一起,还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鼓趣活动中,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做鼓操,一起表演节目,家长从中感受到孩子的天真和乐趣,也让幼儿体验到和爸爸妈妈共同参与活动的乐趣。

三、开展多维度的区域活动

根据五大领域学习内容和幼儿现有水平,结合“鼓趣”活动独特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区域游戏材料,让幼儿在享受游戏快乐的同时,动手动脑,启迪智慧,提升相关经验和能力,可以为幼儿实践操作、答疑解难提供平台,从中养成好问、好探、好思、好创的学习品质。

(一)搭建有适宜材料的区域环境支架

区域活动中的材料提供应是有的放矢的,是和“鼓趣”活动的教育目标紧密相连的。材料投放应有目的性,我们在选择投放操作材料时,能够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是否符合本年龄段的幼儿,同时,使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的需要。

在小班区域活动中为了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结合《有趣的拨浪鼓》的主题活动,在投放涂色拨浪鼓的基础上,又分别投放了撕贴与纸团装饰以及泥工制作、薯片罐制作拨浪鼓的系列活动;中班结合《鼓儿响咚咚》的主题,我为孩子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鼓,让孩子在区域中,通过与鼓的互动,发展幼儿的各种感官;为了发展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结合《各种各样鼓》的主题活动,我们投放了大量制作鼓与装饰鼓的材料以及鼓的棋类活动等。这就满足了不同年段幼儿认知发展的需要。

(二)搭建有层次性材料的环境支架

“鼓趣”区域游戏最大的优势莫过于能为兴趣、能力各异的幼儿提供丰富多变、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哪怕是平时最不善于交流、沉默寡言的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也可以自信地操作、自主地交往,充分调动其活动的积极主动性,这也是区域活动深受幼儿喜爱的主要原因。于是,在材料的提供上,我们注意提供层次性的环境支架,充分发挥游戏材料的优势。

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甚至同一年龄的幼儿,他们之间也存在着能力上的差异,并且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所以提供层次性支架时,我们既考虑到“吃不了”的幼儿,还兼顾到“吃不饱”的幼儿,使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搭建有挑战性材料的环境支架

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抽取或添加。适时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战。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抽取或添加,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又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

在数学区投放数鼓钉和数鼓片的材料,原本只是请幼儿将铃鼓周边的鼓钉、鼓片数一数,并进行记录。随着幼儿兴趣的减弱,我在此材料中添加了不同的鼓,请幼儿将每种鼓的鼓钉数一数,并进行统计,看看哪种鼓的鼓钉多,哪种的少。鼓的种类添加增强了该活动材料的可操作性,提高了任务的难度,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并能使幼儿直接、及时地看到自己在操作材料时的成果,给幼儿带来成就感。

在小班数学区投放的拨浪鼓排队的材料中,在原来完成五个大小、长短排队的任务基础上,我们随意抽掉一只或几只鼓,引导幼儿发现少了哪一只或哪几只鼓,并自己想办法添补完整。这就对幼儿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更好地利用了原有材料。对原有材料的玩法进行了创新,给幼儿带来了新的体验及能力的提升。

在课程的研发活动中,我们还意识到:应更多地关注在“鼓趣”活动中幼儿可以获得的、使其一生受益的东西,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在支架的运用中做好以下三个转化:

1.支架的使用强度由强向弱转化

支架在使用过程中的使用的强度将呈现由强向弱的转化,这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首先,从支架的角度看,在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过程中主要是作为支架的角色出现的,而支架在使用过程中会随着幼儿能力的发展逐渐撤除,这被称为“支架的衰减”。从幼儿的角度看,在使用支架提高自身能力的过程中,通过支架训练获得的能力会逐渐内化,即使后来支架不存在时,也能够有效进行相关的活动,这被称为“认知留存”现象。

这一转化提示我们,重要的不是简单给幼儿一个支架,而是应注意在恰当的时候弱化支架和撤掉工具支架,最终形成幼儿自身内化的能力。

2.支架的使用主体由教师向幼儿转化

支架的运用,在开始时一般是由教师提供给幼儿使用的,对幼儿来讲,相当于一个“外在的认知帮助”。而只有当支架成为幼儿“自己的东西”时,幼儿自身的能力才会逐步内化,最终在没有支架時,同样具备相应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一般说来,在支架的使用初期,是我们“带着”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支架的使用主体是教师。这一转化提示我们,要尽快通过借助支架的阶段,使幼儿真正成为支架的使用主体,在没有我们指导或较少指导的情况下主动使用支架,促进各种能力的内化。

3.支架的使用方式由使用向设计转化

在使用支架进行各项活动的过程中,成功者是支架的设计者而非支架的使用者,能在熟练使用支架基础上按照活动内容、目标对其进行设计、加工、改进的幼儿即是拥有较高能力的幼儿。

这一转化提示我们,应该让幼儿进行角色的转换,从支架的使用者逐渐转变为支架的设计者、思考者,在对支架的设计、加工、改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

上述三种转化是在“鼓趣”活动中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同时它们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把握好“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度,快速促成支架成为幼儿和自己的帮手,启发幼儿运用支架,认识他们周围的世界,分析、评价自己获取的信息,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最终撤掉支架这个“脚手架”,使各种能力成为持久、内化的自己的东西。

责任编辑 晴 天

猜你喜欢

支架理论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
用“支架理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支架理论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运用支架理论指导中学英语阅读教学
支架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幼儿画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