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2017-06-17陈丹霞
陈丹霞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是培育新世纪创新人才的要求,是新时代的呼唤,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和深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时,要很好地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训练点,使学生有所创造。
一、讲究授课艺术,设疑启智,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形式。如,用情境演示法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用设疑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或者用直接参与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良好的课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想象与求知的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让学生大胆发问:“秋天的雨是怎样的?秋天的雨会给大地带来什么变化?”如此一来,教学指向清晰明快,效果很好。
其次,教师要使语文课堂变成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听、唱、演、读等活动,或借助于电化教学设备、直观教具等手段,将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有声、有形,使语文课堂变成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通过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基本途径。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第四部分时,可以展示多媒体课件:北风怒号,天色十分阴暗,鲁迅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课件的展示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教师再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在寒冷的黄昏,你们遇到有人受伤时会出手帮助吗?你们觉得鲁迅先生帮助车夫包扎时会说些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观察课件、思考等,仿佛置身当时的环境中,去体会鲁迅的所思所想,思维活跃,答案众多,富有新意却又紧扣中心,教学效果很好。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乐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创新教育归根到底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乐于创新的意识和精神,讨论、提问、答疑、总结、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应贯串教学始终,努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竞争的意识和自学能力。例如,在教学《将相和》中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时,为了着力刻划廉颇向蔺相如请罪的诚恳,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道探究性作业:“课文里没有写廉颇和蔺相如见面時的对话和动作,请根据插图,设计出对话和动作,通过表演表现出廉颇知错就改和蔺相如胸怀宽广的性格特点,语言要符合身份和时代背景。”另外,教师还可以筛选出一些学过的文章,让学生根据内容缩写、改写、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教育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教师,应该认清形势,不断地学习,掌握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众所周知,传统的复习方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讲,学生被动地学习,毫无目的性。教师应该打破常规,让学生参与到复习教学中来,与学生交朋友,用思想和感情与学生交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留给学生读、思、议、练等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在讨论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给学生以成功的情感体验,营造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默契配合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想象,主动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在教授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应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利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发散思维,编写新的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或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教育过程的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才能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逐渐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