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认识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
2017-06-17黄健
黄健
摘要:现代文学之所以为现代文学,关键还在于它的价值理念、内容形式、话语方式、美学理想等一系列的范式、结构、逻辑程序、审美形态,与古代文学拉开了距离,获得了“现代思想”的植入和现代性的价值建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本质规定性和独特的审美形态。在现代文学教学中,要依据现代文学的本质属性来确立教学指导思想,设计好教案,安排好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认识现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扬弃和超越的特点,获得对现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享有崇高地位的知识掌握,以及获得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认识的整体观。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品格;教学理念;教学设计
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自然是与讲授古代文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并非只限于文体、语言、艺术形式等方面,而主要是在于文学观念、品格、属性及其美学理想等方面的本质不同。讲授现代文学应该首先是要给学生讲清“现代”的涵义,认识到“现代”涵义的重要性。究竟什么是“现代”?看起来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回答的问题,然而,对于讲授现代文学来说,这恰恰是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原点。
“现代”(modem)一词,既是时间概念,更是价值概念,同时还是社会、文化概念。认识和讲授现代文学,不但要从时间维度来厘清它对古代文学的继承和超越的特点,同时更重要的还在于要对它的价值属性进行认真的甄别和界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它独特的价值特征和精神品格,才能使学生在学习现代文学中,真正领悟到现代文学在推动中国文学整体转型方面所作取得的非凡成就和卓越贡献。那么,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在我看来,最突出的还是现代文学形成了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理念的现代精神品格。这是它与古代文学产生本质差异的决定性要素。中国现代文学之所以称之为“现代文学”(包括后来称为当代的文学),最关键的是在“现代”二字上。因为冠以“现代”二字,说明它无论是在本质属性、价值理念、美学理想,还是在表意系统、结构形态、话语方式、艺术功效等方面,都与古代文学拉开了距离,划了一道界限,确立了新的逻辑起点。从文学史的维度上来说,也就是指现代文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开辟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纪元。
何谓“自由”?以历史维度而言,人类社会自摆脱中世纪梦魇般的精神压迫和束缚,重新发现了被莎士比亚称赞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的“人”之后,就开辟了一条通向“自由”的发展之路。黑格尔曾盛赞道:“我们时代的伟大之处在于:自由,作为自在自为的精神财富,受到了承认。”人类社会的发展,总的趋势是不断迈向人的自由时代。以价值维度而言,“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中的价值体现。以艺术维度而言,如果说文学艺术是人对精神家园的建造,那么自由就是文学艺术的灵魂。席勒宣称,人只有在艺术中获得自由,因为艺术是改造社会的精神力量。在他看来,人在艺术中获得自由,将会极大地促使人的精神解放和人格完善。以美学维度而言,作为“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美”,乃是自由的象征。黑格尔曾言道,美的本质在自由和无限,美是人的自由精神本质在社会历史中的实现,因此“审美是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为美指向心灵,而“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在人类社会迈向新的历史时期,“自由”在各个不同层面,都成为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引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文明。讲授现代文学,需要把“现代”的这种价值定位和品格给学生讲清楚,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当中充分地领悟到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从而获得对现代文学学习的总体定位。
从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上来说,明清以来中国文学内部出现了一股自发的寻求变革的思潮,也即文学史上提到的“明清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其特点是提倡讲真话,反对精神束缚,如李贽的“童心说”,三袁的“公安派”等,都提倡用直抒胸臆的浪漫抒情方式来表达心灵情感和真实意愿,这些都是一股渴望“自由”的文学思潮,尤其是到了晚清,从“诗界革命”到“小说界革命”,其中所提出的“我手写我口”的诗歌观,“欲新一国之民,必欲新一国之小说”的小说观,支撑其背后的价值理念,都与“自由”的思想和精神息息相关,带有鲜明的现代性价值建构的愿望。进入民国之后,受近现代西方文化和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文学则开始自觉地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来推动自身的现代转型。在这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发生在民国之初的新文化运动。1915年创刊于上海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提出,要“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来“求政治之解放”“求宗教之解放”“求经济之解放”。反映在文学层面上,就是要求用“改良”和“革命”的方式,来建立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的新文学。为此,胡适批评旧的文学,也即古代文学,多是“言之无物”,而大力主张用白话作文的新文学,也即现代文学,主张要自由地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他指出:“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己,行尸走肉而己”,而“所谓思想,盖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陈独秀更是鲜明地提出要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提出要“以观世界社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来“革新文学”,使文学能够“与其时之社会文明进化”保持一致。由此,新文学(现代文学)的诞生,冲破了舊文化、旧文学的重重障碍,发出了文学应有“出自内心的要求”的时代呼声。正如成仿吾宣称的那样:“我们新文学的运动……在使我们表现自我的能力充实起来,把一切的心灵与心灵的障碍消灭。”可以说,“自由”核心价值理念和现代精神品格的确立,使新文学(现代文学)真正成为了鲁迅所称赞的“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的新文学(现代文学),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寻找“人的解放”,特别是人的精神解放,个性解放和心灵自由的思想激情和精神风采。
讲授现代文学,要在教学指导思想的设计上贯穿对“现代”内涵的清晰定位理念。这是一个总纲。没有这样一个总纲,只限于一般的文学思潮介绍、作家作品的分析,就难以使学生明白现代文学的价值何在,与古代文学的区别何在。因为从学科的角度来说,古代文学己有千多年的历史,各个朝代时期的文学发展特点也非常鲜明,而现代文学(包括当代文学)也不过近百年的历史。这种时间上的不对称,如果不能给学生讲清楚现代文学的本质属性,不讲清楚其他的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现代性的价值品格,也就无法使学生明白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区别究竟在哪里,为什么短短的近百年历史,且仍在继续发展中的现代文学,会单独成为一个二级学科,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学史研究专业或方向。从文学史发展的维度上来说,现代文学不过是整个中国文学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若干年后也许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而己。所以,在讲授现代文学时,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安排中,都要从头到尾贯穿这一教学指导思想,并按照现代文学的发展逻辑来分门别类地将每一种文学现象、思潮流派、文学社团、经典作家、代表性作品讲述清楚,切切实实地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联系和区别,并非机械地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对立起来,而是让他们从中能够深刻认识到现代文学是如何在继承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中传承、超越古代文学的,这样也可以使他们树立起一种全面、整体、系统认识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观,从而真正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由于“自由”的核心价值理念和现代精神品格,给现代文学创作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除了语言、文体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获得置换之外,最成功的就是在现代文学中植入了“现代思想”,使之获得了现代性的审美价值的建构,更具思想的丰富性和影响力。所谓“现代思想”,也就是现代性,指的是现代文学所传达出来的在新旧转换的历史时期,现代中国和现代中国人的那种渴望自由,摆脱贫困,走向富强,迈入现代文明,置身世界先进和强大民族之林的心理情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胡适、陈独秀等人在《新青年》发动“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催生现代文学,实际上就是文学与思想互动的结果。正如胡适在论述杜威的思想时所指出的那样,思想是一种“创造的智慧(creative Intelligence)”“思想是人类应付环境的唯一工具,是人类创造未来新天地的工具”。注重思想的功能,使现代文学在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当中,成为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格外注重现代中国人的价值世界的重建和意义世界的重构,并积极地充当了历史变革的“急先锋”,不仅成为新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传播新思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同时也是使中国文学发生“质变”的重要原因,使中国文学能够以一种全新精神面貌的“先锋文学”形态,出现在现代中国变革的历史舞台上,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艺术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充分显示出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实绩,提升了文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和功效,获得了思想启蒙的广泛效应。正如鲁迅所坦言的那样,他在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中的“一发而不可收”的文学创作,就“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现代文学在发端之际就广泛地引进了诸多的外国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等,都几乎是同一时间被翻译、介绍进来,一方面为中国文学对应、对接和进入世界文学发展序列提供了最直接的参照系,另一方面也为现代文学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思想的巨大支持,使现代“思想”成为现代文学意识结构中最核心的精神元素,从而大大地增加了现代文学的创作活力和创新能力,正如郑振铎所指出的那样:“文学是人们的情绪与最高思想联合的‘想象的‘表现”,周作人也说过同样的话:“文学革命上,文字改革是第一步,思想改革是第二步,却比第一步更重要。”
“现代思想”的植入和现代性的确立,逐渐地为现代文学建立起了“现代”的精神和审美品格,为现代文学倡导“人的文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918年12月《新青年》刊发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重要的理论文章。文章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为标准,抨击了传统的“非人”文学,提出“人的文学”和“非人的文学”的区别,并把具有个性特征的“人”置于现代文学创作的中心。不仅开辟了广阔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想象的空间,也为建构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的审美理想,新的审美范式,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体现了新的“文”的自觉,即从对人的自由精神的推崇,到对文学的自由品格的确认,完成了中国文学在观念上的一次重大的突破,表明现代文学能够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都拥有更广阔的认识视野、更多维的思想空间、更丰富的艺术选择。因此,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理念、文学样式,现代文学以“自由”的现代精神品格,分别在观念内涵、理论构架、艺术理想、审美标准和形式规范等各个方面,都获得根本性的转变和全新的发展,真正摆脱了古代文学那种与“道”的依附关系。用茅盾的话来说,就是将“人类情绪的流泄于文学中的,不是以传道为目的,更不是以娱乐为目的,而是以真挚的情感来引起读者的同情”,在肩负新文化的思想启蒙重任当中,更加具有“独立自尊之气象”,成为“人生的自然呼声”“不管它浪漫也好,写实也好,表像神秘也好,一言以蔽之,这总是人的文学一一真的文学。”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在现代文学教学中,确立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后,就需要在教案中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以下简单介绍本人在教学中的设计和安排:
第一,为学生设计直观的情景教学,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认识现代文学“现代”品格的重要性。可以分別设计两种系列图片,用PPT进行展示。这两种系列图片分别是:古代文学发展系列图,现代文学发展系列图,为学生认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提供最直观的认识图景,使学生在认识中国文学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特点时,重点掌握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和要义,用比较的方法讲授现代文学以“现代”品格与古代文学既保持联系,又创造性地转化了它的优良传统,并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学形态和美学理想,推动中国文学现代转型和发展的历史贡献,帮助学生树立起认识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史识观。
第二,为学生精选经典的现代作家作品,使学生在教师的深度讲析中认识到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审美特征及其由此所形成的经典性。现代文学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创作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在教学中,要结合文学史的发展来对作品进行讲析,特别是结合其经典性的讲析,使学生充分获得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如对鲁迅作品的讲析,鲁迅虽然没有创作长篇作品,但他的作品所展示出来的那种对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现实人生的彻悟与反思,都是具有经典性的,不仅犀利、深刻、厚实,而且富有现代美学的那种崇高性的张力,展示出一种现代思想的穿透力,极具现代性的美感。又比如周作人的美文,徐志摩的诗歌,曹禺的戏剧,沈从文、张爱玲的小说等等,都具有鲜明独特的现代作品的审美感,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应在教学中进行深度的讲析,使学生不只是一般性掌握文学史的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获得对现代文学作品及其经典性的审美感受,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强对现代文学的领悟力和审美力。
第三,为学生分析现代文學作品进行教学示范。教师在讲析现代文学作品中,应注重言传身教,可选取经典的范文或作品的经典片段,或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思潮、社团流派等进行示范性的教学,讲清楚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与发展,现代文学创作的特征与特点,现代艺术审美的理念和标准等。特别是要对现代文学发展的逻辑理路、结构、话语方式、艺术形式、划时代的意义等,要讲深讲透,要具有专业性和学理性,而不是一般性的赏析和体会。要注重通过示范性教学,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并在课堂发言、演讲、讨论和课程小论文等教学环节中有所练习,从中获得相应的学术训练,提高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力和研究力,
第四,为学生设计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现代文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现代文学的学习,不能一味地由教师讲授,一定要设计相关的讨论环节,其中包括采用对相关问题进行辩论、主题演讲、专题对话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而非教师的满堂灌。在相关的教学课时安排中,可以按每一个文学发展时期为重要知识点来设计一次课堂讨论,也可以设计若干问题进行分组讨论,以及在课堂讲授中设计随机提问环节,增强授课的对话性,互动性。因为学习现代文学毕竟不同于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在文字上没有相关的阅读障碍,而通过教学形式的相应改革和变化,就能够促使学生学习自觉性的形成。
第五,为学生提供课后自主学习和互动的机会,可增设课程教学助教,聘请博士研究生(也可请博士后或部分硕士研究生)担任,通过网络、课后的人际交流,将课堂教学得以延伸。网络交流可以通过建立课程网站来进行,在其中设立互动的网页,如主题吧、BBS,或微博群、微信群,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疑问,进行有效的对话、沟通和交流,及时推送相关的学习信息,推荐并上传相关的学习资料(含视频教学资料、模拟试题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
总之,现代文学的“现代”品格,总体上表现出了一种从民族文化精神结构、心理内涵的层面,探寻民族文化精神内核,发掘民族心理特征的文学创作和表现欲求,显示出与世界文学发展主流相对应、对接的发展态势。不论是“为人生”的文学,还是“为艺术”的文学,也不论是何种流派,何种艺术风格,或政治立场是相同还是相异,在审美的领域,在新的美学原则指引下,都使人们从现代文学创作的那些鲜活的文字中,感受到那跃动在其中的“思想精灵”,认识到那蕴含着新文化的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创造和创新精神,以及那充满着新时代文化反省、反思、批判、探索和重建、重构新的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艺术活力。所以,现代文学的教学,要围绕它的品质、品位、品格来进行讲授,做到“以点带面”,即以讲清它的核心价值理念,讲透它的“现代”品格的“点”,以带动整个现代文学的讲授。这样就能够做到纲举目张,将现代文学的知识有机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真正地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所创造的辉煌和所作出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