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及应对方式的关系

2017-06-17蒋月清刘稚颖林艳霞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乐观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蒋月清 刘稚颖++林艳霞

[摘 要] 就业压力是就业阶段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压力源之一, 应对方式“幻想”对就业成功有重要影响,乐观、应对方式与压力两两相关,自责、逃避、合理化等消极或者混合型应对方式在乐观对压力的影响过程中起中介作用。乐观、应对方式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阶段的压力有预测作用。文章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8名有就业意向的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纵向研究,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究乐观、应对方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乐观;应对方式;就业压力

压力是有机体为满足自身或环境要求对环境刺激做出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1]对压力水平的评估可分为对压力源、主观压力感以及压力反应的评估。研究表明,乐观、坚韧等人格特质是个体遭遇重大压力事件时的保护性因素。[2]乐观反映了个体对未来所持有利期望的程度,它既是与生俱来的素质,也是认知、情绪和应对方式的综合心理反应模式。[3]另一个对压力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应对方式。[4]应对方式是人们为应对内外环境要求以及与其相关的情绪困扰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者策略。

大学生处于家庭、学校等团体相交叉的复杂环境中,在求职阶段,大学毕业生承受着较大压力,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阶段的压力、就业影响因素至关重要。其次,本文科学地探讨了乐观、应对方式和就业压力这三者的内在关系,为高校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随机抽样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苏州大学、江苏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有就业意向的本科应届毕业生为被试。在被试毕业前4个月左右发放第一份问卷,共140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有效率96.4%。2个月过后对同一批被试发放第二份问卷,追踪其就业努力和就业情况,第二次回收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80.0%。根据性别,男性58名(53.7%),女性50名(46.3%);根据学科,文科44人(40.7%),理科57人(52.8%),艺体7人(6.5%)。

(二)测量工具

第一份问卷包含三个量表:生活倾向问卷修订版的中译本评估乐观水平,共10题,平均因子负荷值为0.69,克伦巴赫α系数为0.78,4个月重测信度0.68。[5]应付方式问卷包含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逃避、合理化这六个分量表,共62题,解决问题的重测信度为0.72,自责0.62,求助0.69,幻想0.72,逃避0.67,合理化0.72,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值均大于或等于0.35。[6]压力反应量表学生版分为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和躯体反应这四个维度,共39题,克伦巴赫α系数0.96,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值均大于或等于0.40。

第二份问卷包含如下内容:过去两个月中投递简历的数量、参加面试的数量以及目前是否确定就业单位,如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三)数据处理

使用SPSS20.0統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卡方检验、层次回归分析等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未就业和已就业的被试压力反应差异分析

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将108名被试分为未就业组和已就业组。如表1,未就业组的压力反应高于已就业组,两组的差异呈临界显著(t=1.898,p=0.060)。

(二)就业成功的影响因素

1.就业成功率在性别和学科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第二次调查结果,计算不同性别、学科(根据学科分类时,因艺体类被试样本较小,缺乏代表性,故不纳入比较)的就业成功率。就业成功率在性别([?]2=1.329, p>0.05)、学科([?]2=0.209, p>0.05)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如表2。

2.未成功就业和成功就业的被试在乐观、应对方式和努力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第二次调查结果,将被试分为未就业成功组1和成功就业组1(包括第一次调查时已就业的和两个月后新增的就业人数)。两组在幻想的使用上差异显著(t= 2.095,p<0.05),未成功就业的被试更多地使用幻想,在其余应对方式的使用上两组差异不显著,见表3。

根据第二份问卷评估被试的就业努力程度。首先,根据第一次调查结果剔除在第一次调查时已就业的被试,再根据第二次调查结果将剩余被试分为未成功就业组2和成功就业组2,然后按如下规则对被试努力程度计分:将被试按投递简历数从高到低排列,排名在总体的[0,25%]时计4分,在(25%,50%]时计3分,在(50%,75%]时计2分,在(75%,1]时计1分。同理,对参加面试数计分,规则同上,简历得分和面试得分之和为努力总分。如表4,成功就业的被试比未成功就业的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差异不显著(t=-1.503, p>0.05)。

(三)乐观、应对方式与压力反应的相关分析

如表5,乐观与压力反应显著负相关r = -0.291,p=0.002;压力反应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r=0.518,p=0.000)、幻想(r=0.414,p=0.000)、逃避(r=0.345,p=0.000)、合理化(r=0.317, p=0.001)显著正相关;乐观与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r=0.338,p=0.000)、求助(r=0.310,p=0.001)显著正相关,与自责(r=-0.354,p=0.000)、逃避(r=-0.228,p=0.018)、合理化(r=-0.226, p=0.019)显著负相关。

综上,乐观与压力反应显著负相关,压力反应与自责、幻想、逃避和合理化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求助相关不显著。此外,乐观与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自责、逃避、合理化的消极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

(四)应对方式在乐观对压力反应影响中的中介作用

根据Baron和Kenny的理论[7],用回归分析检验中介效应。第一步,因变量为压力反应,自变量为乐观,检验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系数是否显著;第二步,将因变量改为中介变量应对方式中某一维度的因子分,检验自变量对中介变量的系数是否显著;第三步,因变量为压力反应,将乐观和中介变量一起放入方程进行回归分析,检验中介变量对因变量系数是否显著。第一步中的自变量系数、第二步中的自变量系数以及第三步中的中介变量系数均显著才能证实中介变量有显著中介效应。如表6,第一步的自变量β系数-0.291, p<0.01,当中介变量为自责时,第二步的自变量β系数-0.354, p<0.001,第三步中介变量β系数0.474,p<0.001;当中介变量为逃避时,第二步的自变量β系数-0.228, p<0.05, 第三步中介变量β系数0.294,p<0.01;当中介变量为合理化时,第二步的自变量β系数-0.226, p<0.05, 第三步中介变量β系数0.265,p<0.01。

三、研究讨论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阶段的重要压力源之一,但鉴于临近毕业时的复杂情况,仍存在其他压力源,例如毕业论文的撰写、情感问题。这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新思路:针对大四学生的宣传和辅导要采用多样化视角,除关注其就业情况外,还应兼顾其他方面。

应对方式中的“幻想”对就业成功有重要影响,性别、学科、乐观、努力程度和其余应对方式对就业结果影响不显著。第一,随着现代观念的进步,招聘中“性别歧视” 的现象有所减少,招聘标准日趋公平;第二,大学生除选择本专业的工作外,还勇于挑战其他领域的工作,挖掘自身潜能、拓展可能性;第三,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对未来抱有更乐观的期望,具有辩证思维:未来有不确定性但也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同时说明就业结果和心理因素相关不高;第四,努力并非就业的决定性因素,就业结果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第五,消极的应对方式比积极的应对方式对结果有更好的预测作用,心理健康和教育工作者应将未来的工作重心放在消除或者减少学生消极的应对方式上。

面对压力情景时,乐观对个体有保护作用:个体越乐观,压力反应水平越低。乐观者更多地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压力显著正相关,这与之前结论一致:消极的应对方式对个体影响更大。

乐观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先天素质,后天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一个人的乐观有一定难度。然而研究表明,乐观对个体在压力下的保护是通过应对方式的中介机制起作用的,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社会支持等方式改變、塑造个体的应对方式从而达到缓解压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elye H. The stress of life [J]. Stress of Life, 1978(5):366.

[2]于肖楠,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5):658-665.

[3]Scheier M F, Carver C S. Optimism, coping, and health: assessment and implications of generalized outcome expectancies[J].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1985, 4(3):219[②]-47.

[4]孟勇,张磊,张慧.大学生就业压力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 29(4):277-279.

[5]杨孝和.气质性乐观对情绪图片再认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

[6]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7]Baron R M, Kenny D A.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6, 51(6):1173-1182.

责任编辑 满令怡

猜你喜欢

乐观就业压力应对方式
不忘初心,一路耕耘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应对方式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社区心理学视角
《老人与海》与《活着》的生命意识比较
山东体育学院术科教师职业压力的调查研究
浅谈如何应对讲解员的职业倦怠期
飞行员心理健康与工作压力和应对方式
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