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

2017-06-16张建祥

现代交际 2017年9期
关键词:凸透镜教学计划总结

张建祥+++

摘要:很多初中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感到非常吃力,很难理解抽象的知识点。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物理知识,本文就《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和教学方法,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凸透镜 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探究的过程,重点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因此,本节课也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与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基本的定义:物距与像距,实像与虚像。

(2)能够理解和描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采用任务驱动法,指导探究法,分组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凸透镜成像现象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条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近视镜、老花镜、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当中凸透镜的一些应用,比如: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联想起自己戴眼镜和利用相机照相的情景,老师顺势提问:大家知道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通过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呢?通过视频的导入,给学生设置了想象空间;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又让他们产生了强烈学习动机。

(二)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提问:你认为凸透镜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呢?根据你所知道的常识大家猜一猜。学生展开讨论并说出和物距、焦距还可能是凸透镜大小、凹凸程度有关。教师将学生的猜想写到黑板上。

(三)制订计划,实验探究

我们都需要哪些器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教师首先介绍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等实验器材和各个实验器材的作用。教师提示注意:调整蜡烛火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必须在同一高度。接着教师通过实验模拟演示凸透镜成像,能够让学生从实验中获得以下知识:(1)凸透镜、蜡烛、光屏在光具座上的具体位置?(2)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和什么是焦距?(3)如何操作使烛焰的清晰明亮像呈现于光屏上?那么怎样改变物距来研究像的性质与物距的关系?通过以下五个实验,由学生结合成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总结,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一:探究倒立、缩小的实像规律

实验二:倒立、放大的实像的规律

实验三:探究倒立、等大的实像的规律

实验四:探究正立、放大的虚像的规律

实验五:当u=f时,凸透镜的成像情況

(四)实验思考,总结规律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总结与分析,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做成图表形式,具体如下:

(1)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二倍焦距处(即2f点)。

(2)放大像和缩小像、正立像和倒立像的分界点是一倍焦距处(即焦点)。

(3)凸透镜成实像时,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小时,则像到透镜的距离变大,像也变在。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五、奖品激励,畅谈感受

对于自主完成任务并总结出规律的小组每一名学生都奖励一张表扬卡,最后教师再让学生畅谈以下本节课的各种收获和感受,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使教学课堂变得轻松愉快,而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投身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教师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六、作业布置

(1)填写实验报告。

(2)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以照相机、投影机等日常生活用品引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以五个任务驱动形式展开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融入其中,有效吸引了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总结规律的展示,分享了劳动成果,认识和情感得到升华;最终奖品的激励更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与喜悦。

责任编辑:孙瑶endprint

猜你喜欢

凸透镜教学计划总结
初中生体质健康实施运动干预的实践研究
《30米快速跑》单元教学计划
[透镜成像的规律]随堂练
透镜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孕足月低位水囊引产联合静滴缩宫素的临床观察及总结
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之我见
关于中考作文的一点建议(一)
优化材料力学教学计划,培养创新人才
测凸透镜焦距的三种方法
新课标对教学计划灵活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