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探究

2017-06-16伊平��

现代交际 2017年9期
关键词:隐私物联网安全

伊平++��

摘要: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之上,物联网应运而生,并被称为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在不断深入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同时,安全与隐私问题是目前物联网发展亟待面对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物联网 安全 隐私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9-0183-02

物联网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一门新兴的技术,伴随着感知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应用,将会爆发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物联网已呈现出在全球兴起的态势。物联网在人们的高度重视下飞快发展,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便利,也使各国在综合国力上得以提升。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的产生。

一、物联网概述

(一)物联网简介

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遍物理对象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它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三个重要特征。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品等通过新的方式连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连,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目前,物联网已经在智能交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智能消防、工业监测、智能医疗、水系监测等多个领域。但是,物联网的安全和隐私问题已成为制约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物联网技术安全体系、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十分重要和必要。

(二)物联网应用实例

智能交通。交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更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动脉。但是人口和车辆的递增给交通带来巨大的压力,交通事故频发,交通拥堵随处可见,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安全和出行效率。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为缓解交通压力带来福音。智能交通信息系统,它是智能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车、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发布实时交通信息来引导帮助驾驶员选择最佳出行路线,避免拥堵。还有不停车收费系统。物联网发展在高速收费方面应用十分有效,电子收费系统可以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实现收费站自动收费。这有效地减少了收费时间并使收费站附近车辆拥堵的现象减少。

智能医疗。它利用物联网技术让患者与医务人员紧密相连。智能医疗利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能对药品流通全过程进行监督,从而规范药品的生产销售制度。RFID卡能够记录患者的所有信息和治疗过程。此外,医生还可以随时读取RFID数据来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在病人病情突发的情况下,医生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抢救。患者还可以在网上预约挂号,省去排队时间,同時也提高了医院的看病效率。

二、物联网技术应用中的安全问题

(一)信息滥用问题

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各类信息数据被收集传输,例如,个人的通讯录、兴趣、位置等,任何信息资源都有可能被泄露,这是个避之不及的问题。

信息滥用,一是整合利用个人信息。物联网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对接。在物联网兴起的时代,个人信息被商家看成是利益的获利点,他们将一个、多个个体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从而获得对个体和群体的详细信息,在这些信息之中,对于商家来说,存在着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或许你曾疑惑,你经常在淘宝里搜索保健品,那么一些网站就会自动弹出保健品的广告,这就是网络运营商对客户兴趣、所需和喜好的信息整合,但是,倘若运营商是在没有经过用户群体所允许或者知情的情况下来肆意利用个人信息,甚至将个人信息贩卖,获取利益,就属于对个人信息的滥用。二是故意泄露他人的个人信息,恶意将他人信息进行泄露,传播,甚至危及到他人的人身、财产、名誉等安全,侵犯到人身权和财产权等合法利益。这种情况就属于恶意泄露。

(二)通信窃听

网络系统在使用在RFID技术的同时,所有物品都嵌入了RFID标签,攻击者在一定的设定长度内能够实现通信窃听。这种行为不但关联到技术问题,也相关法律问题。因为智能传感终端,RFID电子标签与传统的TCP/IP网络相比它是“裸露”攻击者,除此之外,传输平台是在一定界定内的“暴露”,在该字段“窜扰”传感器网是十分容易而常见的。所以,攻击的主要形式是传感器网络假冒攻击,这是不得不重视的危机。

(三)网络病毒

在2017年5月12日,勒索病毒一夜之间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目前,有一百多个国家受到威胁,感染报告达到20万份,特别是教育、交通、医疗、能源等部门均在攻击中深受其害,医院运行受阻,运输网络被破坏,加油站被迫停止,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不能正常提供服务,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勒索病毒的侵袭为物联网安全现状敲响了警钟。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终端设备将迎来爆炸式的增长。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的勒索病毒,后果不堪设想。推动我国物联网安全健康发展、物联网安全问题的守护迫在眉睫。

三、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构建

(一)加强物联网道德宣传教育

物联网发展的安全与隐私问题不断凸显,相比传统的网络安全更为突出。主动严格遵守和坚守物联网的道德规范,要求物联网主体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在一定程度上,道德素养的层次高低,

指引着物联网主体遵守物联网道德规范的程度。所以,加强物联网的道德宣传和物联网的教育,为物联网主体的安全意识得到加强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把联网安全意识与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保密意识结合起来,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观念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强物联网法制化建设

物联网的用途广泛,涉及范围较大,所以加强法制化建设是首要任务。法制化建设,明确界定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利于帮助人们分辨正规的网络行为和危害网络的行为,以保证各自的网络的流畅性和健康性。

在2013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就提出了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物联网法》的方案,内容包括物联网的定义、作用,明确其具有的社会基础设施功能;人类与物联网的关系,明确哪些现行法律法规直接适用社会。在实践中,国内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法律为保障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设、道路交通效率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物联网行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国家政策、法律规则有着强烈的需求,引导和规范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此,最新发布的《物联网“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加速完成标准体系框架的建设伴随我国物联网法规的不断完善建立,将会为物联网建构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

(三)加强技术自主创新性

物联网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也属于高技术成果,所以自主开发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是需要加强的。我国秉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理念,在物联网的技术研发上,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再进行探索研究,加入创新,将自主创新的物联网技术灵活广泛地运用到有关产业进步

上,让产、学、研整合创新,不断地为物联网发展注入先进元素,为壮大互联网产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国际国内合作

我国物联网的起步早,进步快,但是在核心技术、相关标准以及产业化水平上还有许多不足,与此同时,我国物联网的发展空间布局不协调。因此,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在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等进行交流,鼓励国内相关行业与国外企业成立合作机制,在技术上、策略上互相学习,鼎力合作。在国内,物联网发展技术落后的区域同样也要向先进地区汲取经验,例如上海、广州等发展较快的地区。对我国物联网早日实现“全面开花”起到关键作用。

物联网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安全和隐私风险是离不开的,努力实现形成全社会对物联网道德和物联网伦理意识的普遍重视,在享受物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要积极倡导合理利用物联网,让大众对物联网行为有更为精准的道德定位,逐步形成社会舆情,让物联网的道德内化为群众内在的行为约束,让法律外在的协调管制人们的行为,物联网自身技术不断完善,让物联网文化变得更加绿色、和谐。

参考文献:

[1]武传坤.物联网安全架构初探[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

[2]董晓蕾.物联网隐私保护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10):2341-2352.

[3]王和平,景凤宣.物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2015,34(5):9-12.

责任编辑:孙瑶

猜你喜欢

隐私物联网安全
数据安全事件频发 “隐私”何处安放?
新形势下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研究
室内窗帘装饰性探析
浅议隐私权的边界
基于高职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思考分析
中国或成“物联网”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