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现代戏要加重唱的成分
2017-06-16王国章
作为戏曲园地一个较新的种类,豫剧现代戏有自身区别于传统戏的新特点,这是其自身特性决定的,也是创作者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结果。豫剧现代戏是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于传统戏的一些优良品质,她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但目前在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偏颇,值得商榷和探讨。
目前,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有的豫剧现代戏情节过于复杂,人物太多,线索太乱,把演绎繁复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塑造众多多样化、立体化的人物性格当成了首要的艺术任务,而其唱段不多,唱词不精,“话剧加唱”的弊端更加突出。这一现象,不仅不符合豫剧传统戏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要求,也不符合广大豫剧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需求。因此,豫剧现代戏要加重唱的成分,突出其作为戏曲的本质。对此,可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重唱”乃戏曲之传统,“唱”是传统戏的本质特征。李渔说“填词之设,专为登场”,词乃唱词,把写戏称为“填词”,这是李渔重视“唱”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传统戏曲创作普遍重视的一个方面。显然,古人把“唱”当作了戏曲最为本质的艺术特征和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综观传统戏曲,其唱词在整部戏中都占有足够大的比重——尤其是元杂剧——而且配合固定的曲子,唱词都写得或精美典雅,或朴实生动,都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富有音乐性。
比如《窦娥冤》中“魂旦”的一段唱:“【梅花酒】你道是咱不该,这招状供写的明白。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我只道官吏每还复勘,怎将咱屈斩首在长街!第一要素旗枪鲜血洒,第二要三尺雪将死尸埋,第三要三年旱示天灾,咱誓愿委实大……”
再比如《墙头马上》中的一段唱:“(正旦唱)【那吒令】本待要送春向池塘草萋,我且来散心到荼?架底,我待教寄身在蓬莱洞里。蹙金莲红绣鞋,荡湘裙鸣环佩,转过那曲槛之西……【幺篇】榆散青钱乱,梅攒翠豆肥。轻轻风趁蝴蝶队,霏霏雨过蜻蜒戏,融融沙暖鸳鸯睡。落红踏践马蹄尘,残花酝酿蜂儿蜜。”
明清传奇也是如此。
比如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一段唱:“【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雲偏。……〔旦〕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再如李渔《风筝误》第十七出“媒争”中的两段唱:“【扑灯蛾】你骗财真绝伦,有胸没方寸,只图第一遭,不顾后来对问也。言而寡信,还亏你夜郎动辄自称尊,面皮不厚才三寸,只怕你名轻难说状元亲”……“【前腔】你把贱奴充作尊,破礶冒为整,惯做脱空媒,更有一遭奇诧也。新人带孕。到如今二毛拔去两头髡,还亏你自称名下无谦逊,只怕你力绵难说状元亲。”
到了近现代,经过加工改编后的传统戏曲,同样非常重视唱词,比如大家熟知的豫剧《花木兰》,其经典唱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妇孺皆知,人人耳熟能详。再比如根据明传奇《香囊记》改编的豫剧《抬花轿》(电影版),其中的一段唱“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也很经典:“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周凤莲坐轿内喜气盈盈。众执事鸣锣开道摆列齐整,那个鼓乐吹,嘀嘀嘀嘀嘀,哒哒哒哒哒,嘀嘀嘀嘀哒哒悦耳动听。出府来吹的是百鸟朝凤,一路上吹的是鸾凤和鸣。武状元来迎亲满城惊动,乡亲们在路旁赞不绝声……”
由以上几例可见,传统戏曲非常重视“唱”,“唱”是其非常核心的一个要素,也是戏曲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最为本质的艺术特征之一。现代戏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而不能弱化它。
其次,豫剧有重“唱”的传统,理当继承和发扬。豫剧大多是比较注重演唱的剧目,即所谓“唱工戏”。在“唱念做打”这四要素中,大多豫剧剧目都是把“唱”放在首位的。
如《穆桂英挂帅》“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一段:“【二八】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穆”字震乾坤。上啊上写着,浑啊浑天侯,穆氏桂英,谁料想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
这段唱詞有五六十句之多,唱者听者都觉得酣畅淋漓。而同样一段戏,梅兰芳把它改为京剧后才十二句:“大炮三声如雷震,擐绣甲跨金鞍整顿乾坤。辕门外层层甲士列成阵,虎仗前片片鱼鳞耀眼明。见夫君气宇轩昂军前站定,全不减少年时勇冠三军。金花女换戎装婀娜刚劲,好一似当年的穆桂英。小文广雄赳赳执戈待命,此儿任性忒娇生。擂鼓三通辕门进,众将士听我把令行。”
再比如《花枪缘》中姜桂枝交待身世的一段唱,竟达一百多句:“老身家住南阳地,离城十里姜家集,那个棋盘大街住在路西。老爹爹一身好武艺,姜家的花枪谁不知。我无有兄来无有弟,所生我一个娇闺女。起名儿我就叫个姜桂芝……”
又如《秦雪梅》中的一段唱:“老爹爹莫动怒你暂且息愤。听孩儿把书馆之事细说原因……俺二人本是那夫妻情分,是夫妻俺说句话有什么不伦。老爹爹你一见原委不问,就把那商公子赶出府门。这件事你还没细盘细审,我的老爹爹,难道说打孩儿你就忍心。”
另外,《秦雪梅》中“观文”和“吊孝”两段的唱词也比较长,在此不再赘述。
在豫剧传统戏中,此类大段大段的唱段非常多,而且很多戏中的唱词所占比重都比较大。由此可见,豫剧传统戏非常重视“唱”,把“唱”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是她最为显著的一个艺术特征。
这一做法也影响到了很多豫剧现代戏的创作。一些优秀的豫剧现代戏也非常注重“唱”,用大段大段的唱词来表情达意,吸引观众。比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老子·儿子·弦子》等名戏。这一点将在下文进行详细分析,此不赘言。
再次,从观众欣赏习惯来看,观众不仅是“看”戏,看人物扮相、舞台动作、故事情节等,而且是“听”戏,重点是听或雅或俗、悦耳动听的精美唱段。唱段设计较多而且精美动听,不仅戏曲本身的特征能得到应有的体现,也会让观众有酣畅淋漓之感。这是戏曲音乐性的重要体现和魅力所在。有的地方称看戏为“听唱”,其实就是把“唱”等同于“戏”了,即是把“唱”当作了戏曲最本质的特征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点,从人们欣赏戏曲的某些状态就可见一斑。
在简陋的剧院或者戏台、农村空地或城市公园里,演戏时后面的很多观众可能难以看到戏台和演员。可是即便这样,后面的观众依然会坚持到散戏,他们看不到演员,但可以听到演唱。对于他们来说,这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就是来“听”戏的,能听到演唱,就满足了他们的戏曲审美需求,因为他们抓住了戏曲最为重要的东西——演唱。至于戏台美不美、灯光亮不亮、演员扮相和做派如何,都在其次,他们并不十分关心。
还有,在没有电视和电脑的年代,戏迷欣赏戏曲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广播、收音机、录音机。用这些媒介来欣赏戏曲,自然完全靠“听”,自然完全是听的“唱”,因为受到媒介的本身的限制,根本无法看到戏台和演员。即便这样,戏迷们依然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眯起眼睛学着哼唱。同样道理,只要有“唱”,他们就很满足,就是吃到了戏曲这道大餐里面的“硬菜”。
所以,从观众欣赏戏曲的习惯和喜好上看,戏曲人在立戏时也要把“唱”作为重中之重来对待,而不能把力量过度分散到诸如灯光、舞美、服装、道具和情节、形象、动作、道白等其他方面。否则,就会不对戏曲观众的胃口。
最后,戏曲乃是“以歌舞演故事”,现代戏由于受自身特点所限,“舞”必然弱化,即程式化、虚拟化的东西必然减少,那么就要重点以“歌”来演故事。这是现代戏要保持戏曲本质而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所必须要走的道路,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规律使然,也是这一规律的体现方式之一。
综观豫剧现代戏中所有的名剧,都体现了上述特点。兹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剧作来做一简要分析。
例一,《朝阳沟》。毋庸置疑,《朝阳沟》是豫剧现代戏的一个经典之作,是豫剧现代戏的一个高峰,几十年来长演不衰,其中的人物家喻户晓,其中的名段妇孺皆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撇开其思想导向不说,《朝阳沟》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其“唱”得好,即既有不少朗朗上口、贴近生活、符合人物的唱词,又配上了旋律优美、悦耳动听的唱腔,易学易唱,人人爱听,人人爱唱。比如:“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相处之中无话不谈。我难忘你叫我看董存瑞,你记得我叫你看刘胡兰。董存瑞为人民粉身碎骨,刘胡兰为祖国热血流干……”
再如:“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漫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哪……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据1963年电影版《朝阳沟》,还有其他版本,大同小异)
以上这两个唱段,都突出地体现了上述特点。
杨兰春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从写人物出发,而唱是主导……”这就说出了写戏之道,即把“唱”当作现代戏的一个主导性要素来对待。正是基于这一正确的戏曲观念,杨兰春等人才创作出了豫剧现代戏《朝阳沟》,给豫剧现代戏树立了一个里程碑,打造了一个典范,也指明了创作的正确道路。
例二,《小二黑结婚》。这是杨兰春老师的另一个经典之作,也突出体现了上述特点。比如小芹的一段唱:“清凌凌的水来蓝盈盈的天,小芹我洗衣到河边。二黑哥哥到县里去开民兵会,他说是今天转回还。前晌我也等啊,后晌我也盼。站也站不定,坐也坐不安,背着了我的娘来洗衣衫,盼望着我的二黑哥哥早点回还……”限于篇幅,对此例不做详析。
例三,《倒霉大叔的婚事》。新时期以来,《倒霉大叔的婚事》是影响比较大的一个豫剧现代戏。除了其贴近时代、人物生动之外,该剧成功的另一大“功臣”就是“唱”,主要人物唱得出色。比如其中常倒霉的一段著名唱段:“月光下我把她仔细相看,只见她羞答答低头无言。看打扮她有一手好针线,早闻知编织上出手不凡。侯圈他可做了好事一件,我心里好象那个扇子扇哪啊!”这段唱词虽然较短,但很有现场感,也形象地刻划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比较顺口,比较动听,故而受到广大戏迷朋友的欢迎,传唱度非常高。
例四,《老子·儿子·弦子》。如赵铁贤的一段唱:“骂声娃子少撒泼——(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接唱)咱息息怒,压压火,心要平,气要和。摊牌亮底谁的错,掏掏心窝把话说……今天把话来挑破,不遮不掩往外攉。我还要去把弦子拉,伴你大婶把书说。该咋做来就咋做,来个王八吃秤砣,剩下的日子属于我,坦坦荡荡不白活!”
再如赵铁贤的另一段唱:“赵铁贤说不出是喜是悲,哭不得笑不得难分是非。大儿子为养爹操心操肺,二儿子骂他哥是偷爹贼。来到了老大家我成宝贝,安排了厨师护理又有保卫。饭菜谱一道道千滋百味,鲜水果冷饮料成箱成堆。不想吃硬让吃可真受罪,还说是科学养爹要遵章循规。叫吃那生蝎子我怕拧嘴,吃蚂蚱怕它在肚里乱飞。还说那牛鞭子补脾健胃,我咋会吃一次要吐好几回。还有那苦不啦叽的外国咖啡,按定量每天要喝整三杯……”
此外,根据《老子·儿子·弦子》改编的电影《我爱我爹》中赵铁贤“哭坟”的一段唱也很有特点,很受戏迷朋友欢迎,传唱度很高,此不赘述。
由以上几例可见,经典的豫剧现代戏都非常注重“唱”,一部戏里至少有一段传唱度非常高的唱段。这一点在豫剧中是比较普遍的,尤其是剧作中的“倒粪戏”和做“戏窝子”的地方。
基于上述问题,故而豫剧现代戏还应当以“唱”立戏,即要把唱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突出其在整部剧作中的地位,提高其整体的质和量。
所謂“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只有“竹肉相发”,才能“尽善尽美”。而对于戏曲特别是豫剧现代戏来说,“肉”多而好,才是正道。
而现今,不少豫剧现代戏对“唱”重视不够,或者说对剧作中的“唱”做得不够好,而对于“唱”之外的诸如情节、人物、舞美、道具等用力较多。这样一来,不仅削弱了其作为戏曲的本质特征,而且观众也不买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古典戏曲理论中取经,从传统戏曲和经典的豫剧现代戏中学习经验,在“唱”上下足功夫,打造出众多深受观众爱听爱唱的优美唱段。
为此,谨提供两条解决之道:其一,在量上,要把唱段增多;在质上,要使唱段尽量精美动听。而且,其叙事功能要适当削弱,抒情言志功能适当增强。
其二,戏曲故事不可过于曲折复杂,要减头绪,删枝蔓,减人减事,省出笔墨写关于人物内心活动的唱词。
以上两点仅供参考,更多好的方法还有待各位戏曲专家来提供。
作者简介:王国章,郑州市艺术创作研究院三级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