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城大爱注怒江

2017-06-16寸建平

中国扶贫 2017年12期
关键词:谷川学院教师

寸建平

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的挂钩点怒江州兰坪县石登乡谷川村,位于横断山区高山峡谷之中,被称为云南扶贫攻坚的“上甘岭”,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

全村国土面积120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 605户, 2619人,主体民族为拉玛人、彝族、傈僳族、普米族等。其中处于深度贫困的凤山、迪仕、三家村、格日四个村目前仅有羊肠小道与外界相连、部分未通电、未通网络信号,成为现代社会中的贫困“孤岛”。由于这里的贫穷延续了千年,群众“穷惯了”也“习惯了”,“穷不思变”,部分群众“等、要、靠”思想严重。

脱贫攻坚,不能“牛不饮水强按头”。自开展挂钩帮扶工作以来,学院把扶贫攻坚当作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精确瞄准贫困地区最薄弱的教育领域、产业领域、建档立卡群体,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探索出一条扶志、扶智、扶制相结合的高校精准扶贫新路子。

由“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学院党委书记李泽华、院长张建雄5次带队徒步穿越原始森林,深入不通路的凤山、三家村、迪仕、格日、仁峨等村寨,全覆盖走访,与贫困户一起在火塘边烧土豆、脸盆里吃杂锅菜、住木楞房甚至火塘边坐到天亮谈心交流,为贫困户找穷根、找办法、送志气、送信心。同时,全校80余中层干部各自深入所帮扶村农户家中照全家福,了解情况,因户制宜、一户一策制订帮扶计划,村民积极主动性大大提升,思想观念逐步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2016年11月,学院在昆明举办了为期14天的兰坪县后备干部及石登乡村级基层干部培训班,首次实现把培训班覆盖到乡村最底层,首次把各村班子成员、小组长、党员和村民代表110人请到了省城认亲戚、开眼界、换思想,很多基层干部和农民第一次来到了省城昆明。培训班采取参观考察+专家授课+讨论学习的形式,参观了昆明国际农业博览会、阳宗海现代农庄、蔬菜基地、林下种植业、嵩明县现代农业,学习武定县插甸经验,校党委书记李泽华、院长张建雄亲自给村民代表开设讲坛,村民们与阳宗镇北斗村村长、昭通永丰镇三甲村书记、马龙县委书记、农业大学专家教授面对面学习讨论,零距离交流互动,实现了开眼界转观念,提升了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

打好教育扶贫“组合拳”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石登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教育扶贫就是“扶智”、“ 扶心”“ 扶志”“扶人才”。学院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方面的特长和优势,大力推进石登乡的教育事业发展,为石登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推进智力脱贫。

经调研发现,石登乡教师队伍处于人员严重不足、总体素质偏低、勉强支撑教学的局面。学院计划两年内对石登乡340名中小学教师全覆盖轮训。2016年7月,学院全额出资,组织了石登乡中小学首批120名教师到大理大学进行培训。通过讲座、参观等形式的体验式培训,帮助乡村教师拓宽眼界,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提升业务素质,增强脱贫信心,通过对教师的培训惠及更多乡村孩子,并搭建脱贫攻坚工作的桥梁和纽带。学院副院长、支教老师以讲座、国旗下的讲话、课堂等为平台,让学生了解国家扶贫工作,让学生树立“贫穷不是宿命,知识改变命运”理念,在学生心中种下脱贫的种子,從而使学生树立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改变自身,改变家庭,甚至改变家乡的理想目标。

学院在调研中发现,当地乡村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缺乏社会认同及职业尊严。为推动石登乡教育事业发展,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与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学院每年出资10万元,在石登乡中小学设立奖教金和奖学金,奖励优秀教职工和优秀学生,于每年教师节前后发放,并专门组织召开表彰大会,号召全体师生参与,以达到激励先进、激发动力的目的,为师生注入工作和学习的精神动力,营造你追我赶的工作和学习氛围。同时,学院还通过积极努力,利用自身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扶贫工作,为石登乡乡村教师争取到了飞亚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蓝使命”乡村教师发展基金1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资助石登乡的代课老师和特困教师等弱势群体,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让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两年来,学院已累计为石登乡中小学师生发放了30万元的奖教、奖学金和乡村教师发展基金。此外,学院每年还为石登乡提供20万元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乡政府统一调配,开展必要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在怒江当地,到县城工作是许多人的终身职业目标,当地老师千方百计向兰坪县城调动,形成恶性循环,乡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后续师资无以为继,例如石登乡中学有1300多名学生,却只有40多名教职工(含后勤职工),师资严重不足,开不齐课、开不足课、开不好课问题突出。学院在自身师资力量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派遣了6名优秀教师到石登中学开展支教工作,他们中有的是国家级英语导游考官、副教授、有的是全省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有的是高学历的青年学者。支教过程中,他们不仅承担了语、数、外等主科,还开设了计算机、心理健康课程,同时对教师进行积极教学法培训,给大山深处的拉玛人、普米族、傈僳族、彝族师生带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技能、高效课堂,对当地教育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课余时间,他们与其他教师零距离交朋友,深入田间地头、村村寨寨搞家访,积极融入中学师生群体和当地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得到了当地民众的高度评价。甚至出现该校扶贫队员、支教老师到石登乡赶集吃饭、买东西,群众推辞不收钱的“怪事”。

学院定点挂钩扶贫石登乡谷川村后,对石登乡报考该校的学生,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录取;对于水电开发库区移民的石登籍子女,凡报考该校并录取的,国家补贴8000元后,学院还对特别困难的学生优先给以困难补助;对于就读该校的兰坪石登籍学生,给予学费减免,并且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为谷川村少年(留守)儿童量身定做针对性强的组合式服务措施,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服务,陪伴留守儿童度过健康快乐的假期,六一儿童节,为谷川村小学300多名少年儿童及教师发放校服;冬季来临之际,开展“这个冬天不再冷”发放寒衣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和自信心,实现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互为补充。

此外,学院还协助谷川完小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教育脱贫工作基础。学院先后出资11万元,帮助谷川小学完成了征地、操场硬化,建立了围墙、垃圾池、水池和营养餐厨房等基础设施,并为他们购买了干净卫生的厨具,极大地改善了凤川教学点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截至目前,学院已累计为谷川完小提供了11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

构建扶贫长效机制

扶贫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扶制”是关键。单纯地给钱给物给项目并非长远之计,构建以改善生产条件,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为重点的脱贫长效机制才是成功关键。

为强化源头治贫、稳定脱贫和建立长效扶贫的机制,着力从根源上解决长远生计和持续发展,学院结合谷川村的实际,积极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学院挂钩的石登乡谷川村委会位于澜沧江西岸的碧罗雪山东麓,山高谷深,垂直地带性特别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雨水较为充沛,非常适合发展以绿色经济为主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针对这一实际,学院在2015年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6年资助谷川村委会注册成立了“兰坪众惠种植专业合作社”,设立了30万元的种养殖启动资金,并计划在今后三年累计投入不少于100万元的种养殖基金,推进谷川村的种养殖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当前,在学院、石登乡政府和谷川村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已基本构建起了以种植长毛谷、小红米、核桃、花椒、辣椒、苦荞、附子等种植业和养殖土猪、土鸡、蜜蜂、黑山羊等养殖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开创乡村生态旅游扶贫新模式,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是学院帮扶工作的一个新思路。石登乡位于著名的碧罗雪山脚下,居住着拉玛人、普米族、傈僳族等多个云南特有民族,境内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成片的高山草甸,风景优美与极度贫穷形成鲜明对比。为此,在多次实地调研考察之后,学院提出实施生态保护、旅游开发、扶贫攻坚有机结合的扶贫开发模式,誓将石登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2016年12月由该校承担的旅游规划项目《碧罗雪山凤山——拉竹河高山生态旅游规划》通过省级专家参与的州级旅游评审,怒江电视台、怒江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按照规划谷川村将建成一个以高山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扶贫示范村。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受到了村民的欢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游客可以来爬山探险、我们为他们提供服务也会获得收入。发展生态旅游,大家会主动保护森林资源,生活环境会更好,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学院挂包的谷川鳳山村、三家村、迪仕村、格日村,共有71户,不通路、不通电、不通手机信号,是该校扶贫“上甘岭”中的“制高点”,老百姓长期出行难和产品销售难。谈起之前的情况,凤山村小组长刘学龙眼泪就流下来:“这里不通路,也没有交通工具,很多老人到去世时还没见过汽车”,“村民种的洋芋、附子,人背马驮到石登乡政府要1天时间,洋芋1斤2块钱、附子1斤1.8块钱,还不够成本”,“ 2014年,我老母亲干活时滑倒,被竹棍戳伤,8个村民连夜轮流抬担架往山外赶,最后还是死在了路上” ,“整个村都是木板房,一到下雨的夜晚,四处漏风漏水,睡不成觉,大家只能坐在火塘边烤火”,“ 没有发展的路子,村民想脱贫,去没有办法!”

为帮助解决不通路的发展瓶颈问题,学院党委书记李泽华、院长张建雄多次率领扶贫队徒步穿越原始森林到达凤山,与村民探讨路要怎么修?钱从哪里来?如何保护原始森林等问题,鼓励村民破除等靠要思想,以实际行动参与扶贫,学院提供最大帮助。村民们的思想观念、脱贫决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动萌发了出工出力修路、脱贫致富的想法。2016年8月,由学院出资10万元,全村老少妇孺出工出力开始了原始森林中修路的“壮举”,短短两个月,一条长达8公里的人马(摩托车)驿道顺利完工,工程完工的当天村里就传来摩托车轰鸣声,村民把早就订购好的12辆摩托车开回了家。剩下的迪仕、三家村、格日等村的人马驿道也已在筹建中,将于今年雨季来临之前全部建设完成和投入使用。

公路通车了,网路也要快通车。为推进谷川村特色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学院全额资助谷川村委会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并由学院信息中心负责组建谷川村委会的乡村淘宝网。下一步,学院将对部分村民进行网络技术培训,让其掌握互联网和乡村淘宝网的应用、管理和维护技术,从而通过互联网为老百姓购买农资、销售农产品等,以此解决城乡之间长期以来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老百姓脱贫致富。

春城昆明四季如春,怒江江水日夜奔腾。虽相隔数百公里,但学院将石登乡和谷川村当成了一家人。亲人的冷暖,学院时刻记挂在心。一股暖流正在从春城注入怒江,温暖少数民族群众的心田。

猜你喜欢

谷川学院教师
初等教育学院
最美教师
长谷川等伯作品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院掠影
圆我教师梦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独立学院:“我该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