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探索

2017-06-15李勇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探索

李勇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的未来而奋斗。”在学校实施美育,语文课比任何科目更为全面,更具有综合性。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7-015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7.099

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揭示课文所刻画的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不仅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要努力培养孩子们热爱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把美变为孩子心灵的财富。让孩子学会感受、理解、珍惜美,并且创造美。为美的未来而奋斗。”在学校实施美育,语文课比任何科目更为全面,更带有综合性。语文课进行美的教育,是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篇章,而且多数是文学作品。完整、集中、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的丰富内容。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这些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接受美的熏陶和感染。

一、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多彩的形象,体悟作品的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对主题的体现是通过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刻画而自然流露出来的,并由此感染人,教育人,表现艺术美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课文中优美的形象来唤起学生的美感。例如我们在教学中比较《范进中举》、《孔乙己》,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孔乙己穷成那样也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范进和孔乙己都是生活在清王朝的读书人,都曾为入学中举而寒窗苦读。但最后的归宿并不相同,一个飞黄腾达,一个潦倒而死。尽管结局不同,他们的遭遇却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他们周围的人们筑成的人文环境也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走向灭亡的进程。这正是引导学生从范进和孔乙己两个人物命运的表面差异中能够挖掘出来的共同认识。

再如教学《窦娥冤》,窦娥是人生苦难的化身。她三岁丧母,七岁成为高利贷的牺牲品,被父亲用来抵债,做了蔡婆婆的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后不久,丈夫便亡故了。一个二十岁无儿无女的寡妇面对人生的苦难,生活的愿望是:守节尽孝。但是窦娥的这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被张驴儿和官府粉碎了。张驴儿逼婚不成,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并以此诬陷窦娥杀人,窦娥没有屈服,选择了“官休”。她对官府的期望是;执法严明。窦娥的这个愿望又被官府粉碎了。通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更深的理解窦娥这个简单的愿望,不仅在元代,甚至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窦娥的死不仅仅是人生悲剧,而是具有美学意义上的悲剧价值。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要着力发掘语言的情感因素,诱导和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一句,作者对“了”特别加了注脚(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那一声叹息中的情韵。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具有感情色彩的语句,感悟作者深沉的情感。如史鐵生的《我与地坛》中在述说母亲的担忧害怕,关爱备至时,不惜笔墨,生动细腻地刻画了过早去世的、无私而又崇高的母亲的形象。抒写自己的悔恨之情时,作者说:“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这些又都是多么深沉而又凝重的话语啊!作者在抒发自己在对于生死问题的感悟时写道:“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谢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像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作者在这里以深沉凝练而又富于哲理的语言告诉我们他经过几年的思考,终于在生死问题上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这样的叙述,这样的比喻,充分显示出了作者运用语言的机智与诙谐。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比较,领悟遣词造句的精妙。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这首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诱导学生理解时要抓住这一特点。譬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通过对“击”、“翔”这两个词的分析,从而领悟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领悟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地游弋的神态。

三、理清文章的思路,领略文章的结构美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瀠洄,便是死水。”

纵览文学的历史长廊,凡是名篇佳作,都有严谨的结构,新颖的构思。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进而在自己的习作中做到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一文中,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抒发感情。开头设疑-----点出背影,中间叙事-----引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别-----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可谓构思巧妙,结构精美。

总之,要让学生懂得一篇好的文章本身就很美,在学习中要引导他们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多彩的形象美,进而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体悟文章的结构美。美的内容相当丰富,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以课堂教育为主,不断地渗透,训练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凤.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 2013 (5) :29.

[2] 宋福晶.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 2014(29) :28.

[责任编辑 冯红伟]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美育探索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美育教师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