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批评“缺席”

2017-06-15邓锦文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冷处理缺席艺术性

邓锦文

摘 要:批評是提醒、警示,是纠正缺点的有效手段。教育工作者在提倡对学生进行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批评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有根有据,要就事论事,还要有回旋余地,批评要做到“恰到好处”。

关键词:艺术性;冷处理;恰到好处;跟踪诊断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0-017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113

批评是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然而,现在的很多学生是在家长“赏识”的目光中成长起来的。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作为教师和家长,总是习惯性地用鼓励、安慰的方式来安抚他们,总以为这样会使他们迅速恢复自信力。水满则溢,物极必反,“夸”多了,学生也会产生骄傲、依赖、自负等心理,听不得别人说“不”,经不起挫折,更无法得到磨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这样既增强了教师的亲和力,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但是凡事还得讲求个“度”,好学生不一定是“夸”出来的,适当的批评与惩罚,也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无论好学生还是坏学生都免不了犯错误,有错时,好的批评就是在肯定优点的同时,适时、适度地指出错之所在,促使受批评者认识到不足,甚至是体验内疚,幡然悔悟,勇于承担“因己之过”造成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帮助学生建立知错必改、不推卸责任的务实、完整的人格。

一、批评要有根有据

有的学生面对教师的“讯问”,矢口否认——“我没有做”“不是我干的”“我不是故意的”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抱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原则。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要多做细致的跟踪调查工作,对学生犯错的时间、地点、动机、证人等等都要了如指掌,多做“用事实说话”的准备,最后再进行“集中会诊”:多摆事实,少讲大道理;坦诚沟通,动之以情。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样批评,有根有据,有情有理,学生自然会感到“狡辩是苍白无力的”,最后只能接受教育。教师要使自己的金玉良言掷地有声,就要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调查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考虑周全,不怕辛苦,尽量避免放空枪,使受批评者有空可钻。

二、批评要就事论事

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明确错是“这次”的错,改要“现在”改,不要翻老账本、老皇历。许多教师见到学生再次犯错误(或是犯更严重的错误),就会大动肝火,不光批评了“这次”,还将“前科”重新翻出来,重新“审查”;总认为:重新加固,教育效果更好。实际效果恰恰相反,一方面学生对待这种重复性刺激,不以为然,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反而增强;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到:原来,老师对我以前犯的错还是记忆犹新的,对我的态度看法也没有变,改与不改一个样!破罐子破摔吧!因此,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批评要具体点儿,少受其他因素和自身情绪的影响。

三、批评要有回旋余地

教师首先要承认,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琐碎问题。见到学生犯错就批评,不是疾风骤雨,就是苦口婆心,这些都不是应该提倡的;宽容、冷静地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光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也体现一个教师较高的自我修养:真诚帮助学生分清是非,承认错误,肯定积极的行为意识,抑制或消除不良的言行。

(一)批评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抱定“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老观念也是不行的:小学生——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不一定有“吃苦口良药”的勇气,也不一定有“听逆耳忠言”的修为。教师硬把“苦良药”送给一个“不喜欢吃苦”的小病人,他会吃吗?能有疗效吗?教师硬把“逆耳忠言”讲给一个“喜欢听顺耳言”的小孩子,他会听吗?又有什么作用呢?换句话说,人都有“趋善避恶”的共性心理,越是肯定自己、欣赏自己的意见越容易接受,总是无意或有意地排斥否定自己、贬低自己的信息,小学生在这一方面表现得更明显。所以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良药还得糖衣包,忠言还要顺耳讲。

(二)批评要批到“恰到好处”

有分寸的批评就是矫正错误的言行,教育犯错误的人:认识错误,诱发自省。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也就是诊病开方,对症下药。

有的学生内向寡言、自尊心强,教师的批评就应以“暗示、隐晦”为主,不能进行暴风雨式的责备。一个严厉的眼神,一个传达批评信息的动作,几句点到为止的言语,足以让学生领会教师的教育意图,默默改正错误。倘若批得学生体无完肤就已经不是教育了,更像是一种声色俱厉的谴责。

对待性格外向、爽朗坦率的学生,教师就要采取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的批评,言语上谨慎明了,方法上循循善诱。如果批评得鸿毛落地、含蓄委婉,他们反而感到不耐烦、厌倦。

对于那些倔强任性,对批评抱有抵触情绪,甚至“顽抗到底”、出言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刀枪相向”,也许这就是师生双方对立、冲突的开始。教师应先采取“冷处理”,再进行“跟踪诊断”,发掘病因。这样的学生大都表现得很“坏”,内心却比一般的学生脆弱或单纯,绳结一时解不开,或者说用强硬的外表、行为掩盖内在的困惑、恐慌,借此发泄不满情绪。教师在平时要对这样的学生刻意关注、坦诚相待,多找他们谈心交流,因势利导,使其吐露心声,宣泄怨气,找出症结,以便对症下药。恩威并施的批评,感情真挚的教导,能使学生自觉转变态度,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动机,学会自我更正。凡事教师不能操之过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是一天天地堆起来的,也得一点点、一步步地解决。

总之,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联系学生犯错的原因,出点子、想出路、定方案,是教师提高批评的艺术性效果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 赵则玲.谈谈教师的批评语言[J].浙江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5):52-53.

[2] 廖为民.批评艺术例谈[J].江西教育,2005(7):29.

[3] 王国兴,黄艳红.惩罚的艺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12):44.

猜你喜欢

冷处理缺席艺术性
Class in America
对学生“冷处理” 更要“热应对”
“冷”处理带来的“热”效应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
缺席的蝙蝠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当爱情缺席的时候
高端装备制造核心部件及材料的深冷处理改性技术分析
冷处理别“冷”了宝宝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