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2017-06-15蒋元琴
蒋元琴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2
医院感染又被称之为获得性感染,主要是指在患者在医院治疗过程中或者医务人员在治疗过程中的感染。医院感染严重的话会对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微生物检验是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用于检查病原体和相关细菌的方法,为了探究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本文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8例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中,男47例,女32例;年龄分布在25至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3±2.5)岁。观察组中,男46例,女33例;年龄分布在24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為(56.9±2.4)岁。两组在各项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性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未实施微生物检验,直接根据以往的经验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并辅之必要的控制措施,如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细菌滋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通常,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微生物检验,具体操作过程表现如下:利用ATBExpression对采集标本进行微生物鉴定,利用ATBG-5和ESBLs分别进行药敏实验和微生物筛选,通过对药敏实验结果获取的数据分析,对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病原体检测进行确诊。确诊使用K-B法进行,具体内容有:(1)30.0μg/片头孢噻肟,10.0μg/片头孢噻肟和克拉维酸;(2)30.0μg/片头孢他啶,10.0μg/片头孢他啶和克拉维酸;(3)使用克拉维酸的抑菌环在5.0mm(包括5.0mm)以上,判断为产生ESBLs。通过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分析,给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1.3 观察指标
以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为依据,对两组的检验和诊断进行检验与评估,观察两组的感染程度,分析两组的感染控制情况。控制率=(感染消失+感染控制)/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在感染程度方面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两组感染程度的分析,对照组的轻度感染程度、中度感染程度以及重度感染程度分别为38.0%、46.8%、15.2%,观察组的轻度感染程度、中度感染程度以及重度感染程度分别为65.9%、31.6%、2.5%,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在感染控制方面的比较分析
对照组的感染控制数为67例,控制率为84.8%;观察组的感染控制数为75例,控制率为96.2%。两组相比,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微生物检验作为现代医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对治疗患者的临床感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在临床医学中,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可以用于指导抗生素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提供极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参考微生物检验的结果,建立在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使用抗生素能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而治愈率[3-4]。相反,如果抗生素没有科学合理地使用,往往容易造成患者的死亡。因此,微生物检验对于临床医学中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意义重大[5]。
本文研究显示,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感染程度和感染控制率方面优势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建立在各项基本感染预防工作准备充足的基础上的微生物检验能够有效地通过各类分型法,比如嗜菌体分型、分子分型,利用这些分分型法快速地鉴定病原菌,患者出现感染后能够及时使用微生物检验方法检测出感染病菌的信息,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综上所述,微生物检验应用在医院感染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控制了患者的感染程度,能够有效地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的治疗进程,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玉金,何凤君.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2,20(05):4-6.
[2]张晓静.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12(06):102-103.
[3]孟良.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24(09):1317+1322.
[4]刘国强,于晓华.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6,24(08):70-70.
[5]李美丽.微生物检验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临床意义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21(07):414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