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推拿治疗
2017-06-15郝敬宇
郝敬宇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笔者经过十多年临床摸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就“托腿按腰晃伸法”用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些体会与大家一起讨论,也希望得到同道们的指教。
一般数据:
自1990年起,笔者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73例,其中确诊为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者121例,占18%,发病年龄17-65岁,男性患者86例,占71%,女性患者35例,占29%,发病时间最短3天,最长24年,治疗时间最短8天,最长70天。
临床表现及诊断:
一般症状:本病多发生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及有腰部扭伤史者发病率较高。多表现为腰背痛,腰部无力空虚感,站立,咳嗽,喷嚏,大便用力等腹压升高时腰痛加剧。
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马尾综合症: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物较大时,常压迫突出平面以下的马尾神经,早期表现双侧严重坐骨神经痛,会阴部麻木,排便,排尿无力,有时坐骨神经痛可交替出现,时左时右,随后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表现双下肢不完全瘫痪,如不能伸趾或足下垂,同时双下肢后外侧会阴部痛觉消失,大小便功能障碍多表现为急性尿潴溜和排便不能控制。当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突入骶管或腰椎腰骶神经丛的变异刺激神经时可导致骶部痛。
有时也可出现脊髓圆锥综合症:包括会阴及肛门周围的皮肤感觉消失,如骶2受累,将有马鞍区麻木,骨盆出口处有肌肉软瘫,不能自主排便。周围圆锥综合症:当腰4-骶2受压时臀肌,伸屈膝关节,踝关节和脚的内在肌肉肌力减弱,可表现踝反射和跖反射均缺如,而膝反射则存在或相对较明显,膀胱和直肠的功能随意控制经常削弱。
治疗方法:
常规手法:
(1)患者俯卧位,用双掌在腰部两侧骶棘肌自上而下行施推法,揉法,拨法数遍;用双拇指或肘压揉大肠俞、关元俞及腰部痛点。(痛点多位于L4-L5或L5-S1棘间旁1cm)在腰骶部用小鱼际或多指滚揉腰骶数遍,用拇指或肘尖按压骶骨边缘反应点,揉压下肢坐骨神经走行路线数遍,点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等。
(2)患者侧卧位,医者站其后,用双拇指或肘尖由内向外拨揉骶棘肌,反复作数遍,揉拨臀部痛点及梨状肌,沿大腿外侧胆经路线,行掌推法及肘滚法,然后用双拇指拨揉小腿胆经线并点按居髎、环跳、风市、阳陵泉、解溪等。
(3)患者仰卧位,双手拿揉下肢股四头肌数遍,揉拨小腿足阳明经,按压足三里,手掌压放冲门穴。
整复手法:
(1)托腿按腰晃伸法:
病人俯卧。术者用一手掌按压腰部病变部位,另一前臂托住病人两下肢股部,将其(托平)离开床面;双手协调进行晃动、推扒、牵伸、按压动作,使腰部过伸。
(2)推肩扳髋复位法:(略)
疗效觀察:
疗效判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治愈:腰腿痛消失,能恢复原工作;有效: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本组121例患者中,痊愈74例,占61%,有效29例,占24%,无效18例,占15%,总有效率85%。
结论及病理分析:
根据髓核突出的形态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可分为三型:隆起型: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占59%。破裂型:突出物不规则,呈碎片状或菜花样,常与周围组织粘连,占34%。游离型:常因纤维环完全破裂,髓核碎片经破裂处突出,游离到后纵韧带下并进入椎管,占7%。诱因:腰扭伤,受凉或过劳,无典型诱因的慢性发病,均有腰腿痛病史。突出节:L4~L5
61例,L5~S137例,L4~5+L5~S123例。根据上述资料笔者认为:发病时间短,治疗得当,单纯一个椎间
盘突出,属于隆起型者治疗效果最佳,其次是破裂型早期,椎间盘尚未与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治疗4个疗程以上或无效者均为已经发生粘连。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游离型者建议手术治疗,以防突出物进一步挤压硬膜囊,马尾神经损伤加重。托腿按腰晃伸法在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当下肢被牵拉并左右摆动时,椎间隙略微加大,椎间盘所受的挤压力相对减小,当下肢被抬高腰部过伸时,椎间隙的前缘被拉宽,后缘变窄,半液体状的髓核随之被挤压向前,具有一定弹性的纤维环随着髓核的变化也略有向前移动,此时突出物也同时被牵拉回纳(主要为隆起型或破裂型尚未发生粘连者),加之后纵韧带在此过程中对突出物有一个向前的挤压力,也促进了突出物的回纳。
在治疗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可有选择性的采取一些辅助治疗方法,例如卧床休息,佩戴腰围,腰背肌功能锻炼,牵引,中药熏蒸等有助于提高疗效。
愈后及随访:多数患者能够注意腰部保暖,功能锻炼,充分休息以及定期保健,愈后较好且复发者较少。121例患者中10例复发,均有诱因:腰部扭伤,过劳,乘车颠簸,保健按摩中不恰当的运动手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