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推拿耐受
2017-06-15柳正伟金龙罗建罗才贵
柳正伟 金龙 罗建 罗才贵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1
推拿是通过手法刺激相应的体表穴位、痛点(或疼痛部位),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目前已有研究证实,针刺耐受客观存在,刺激方式和机体机能状态是影响针刺耐受的主要因素[1]。推拿与针刺均需刺激体表及相应穴位,通过经络调节气血阴阳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推拿应该也有类似于针灸的耐受性,且应该与推拿治疗疾病的机理有关。
1.推拿疗法的机理
推拿的作用主要是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以使“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而现代医学也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从神经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及镇痛等多方面着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推拿治病的实质。
1.1 调节神经功能
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局部,均能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冲动,促进神经抑制或者兴奋,从而反射性的引起机体的各种反应,使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达到相抵平衡而起到治疗作用。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系统来调节内分泌及内脏功能,手法刺激相应的本体感受器,使相应的器官功能状态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一些内科疾病的效果[2]。
1.2 调节血液循环
实验证明,推拿可引起一部分细胞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使毛细血管开放。推拿手法对人体体表组织的压力和所产生的摩擦力,可大量消耗和清除血管壁上的脂类物质,减缓血管的硬化,对恢复血管壁的弹性,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液流动的外周摩擦力,都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放松肌肉,改变血液高凝、粘、浓聚状态,降低外周阻力,可加快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和脑循环,提高心肌供养,减轻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从而可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3]。
1.3 松解粘连,促进组织修复
推拿手法通过松解、分离粘连及纠正错位等方式,可解除肌肉痉挛,加快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介质分解、稀释及病变部位的水肿吸收,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的状态,从而有利于组织修复。
1.4 推拿镇痛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从推拿促使体内止痛物质内啡肽增加、体内致痛物质的含量减少(调节5-羟色胺的代谢、促使乙酰胆碱分解和失活、促使外周血浆中的儿茶酚胺下降而尿中的儿茶酚胺升高)、恢复细胞膜巯基及钾离子通道结构的稳定性及推拿对神经系统产生的抑制调节作用等方面对推拿镇痛作用进行研究,其结果提示推拿手法能引起、激发神经、体液调节机能等一系列的改变,影响到体内与疼痛相关的神经介质、激素的分泌代谢和化学物质的衍化释放过程,从而起到镇痛作用[4]。
2.推拿耐受现象
临床中,一些病人开始接受推拿治疗时,酸胀、舒适感容易产生,治疗一段时间以后,必须加强刺激量,方能获得酸胀、舒适感;有一些患者治疗时,初期疗效明显,以后逐渐收效甚微。研究已证实,腧穴存在耐受性,表现为针刺经过一定的限度,穴位对于刺激不再敏感,即使增加刺激量也不能很好的激发针感,疗效停留在原有水平上不再进步[5]。目前实验已证实针刺耐受客观存在。而推拿治疗时,常用点、按、揉等方式刺激腧穴并获得酸、麻、胀、痛等得气感来治疗疾病,故可能存在与针刺耐受性相似的推拿耐受性,这种现象类似于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耐药反应。根据疾病的性质、轻重程度、病程的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推拿治疗时的手法、选穴、刺激量及时间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若长期连续多次的进行推拿,尤其是使用同一种手法或刺激同一个穴位,则有的机体会产生一定的适应性,称为“耐受性”。对于病情较轻、体质较强的患者,推拿治疗在短期内即可获得满意的疗效,耐受现象没有体现或并不明显,但是对于病情较重,病程长的患者,在推拿治疗过程中则较容易产生耐受现象。
3.推拿耐受的规律
3.1 推拿耐受的影响因素
推拿耐受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机体对推拿的敏感性随着推拿次数的增加、时间的延续,由敏感变为适应,继之产生耐受性。另一种情况是对推拿刺激量的适应,经推拿治疗一定时期后,用原有的穴位、刺激强度和手法,则不能取得以往相同的疗效或疗效很差,产生推拿耐受。所以刺激方式和机体机能状态是推拿耐受的主要影响因素。
3.2 推拿耐受存在个体差异
中医强调因人制宜,由于个体先天禀赋和受后天因素影响的不同,故在代谢、机能和组织结构上均有个体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决定了机体对外界刺激反应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以体现在量或者质上的不同。机体对推拿刺激的反应同样受到个体特殊性的影响,有的表现在产生耐受的程度上,有的则是产生耐受的时间快慢上,有的甚至是不产生推拿耐受。
4.推拿耐受的机理
目前针对推拿耐受的研究及报道很少,关于针灸耐受的研究也多集中在针刺镇痛耐受等方面。笔者结合推拿治疗疾病的机理及目前已有的关于针刺耐受机理的研究,推测推拿耐受的产生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4.1 推拿耐受的外周机制
穴位是一个感受器,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感受器经过一段時间的连续刺激后,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少,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6]。当对一个穴位进行长期过度刺激时,穴位本身逐渐适应刺激条件而对其不敏感,这可能是推拿耐受产生的依据之一。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局部,能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冲动,促使局部组织释放某些化学物质,如:组胺、5-羟色胺、P物质、Ca2+、K+等,它们局部生物学效应的发挥需要和相应的受体或通道结合。长时间或反复多次的推拿可能会一过性耗竭局部这些化学物质;或者引起局部释放的化学物质在量上的累积会不会引起相应受体表达水平的下降;或者引起的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改变,诱发细胞兴奋周期的改变,从而延长不应期时间,进而减少兴奋发放产生推拿耐受。目前尚无报道,但理论上确有存在的可能。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2 推拿耐受的中枢机制
针刺镇痛的研究提示:既然中枢内存在介导电针镇痛的内源性阿片肽,那么也就可能存在其对立面抗阿片肽。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针刺镇痛耐受机制与针刺时中枢内某些神经递质或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有关,主要是内源性的抗鸦片物质,如CCK-8、NA、cAMP、cGMP等等,这些物质含量的变化打破了该物质在中枢内原有的平衡状态,从而表现为抑制针刺镇痛[7]。推拿镇痛是通过促使体内止痛物质内啡肽增加、体内致痛物质的含量减少及推拿对神经系统产生的抑制调节作用等方面发挥作用的,故推拿耐受性的产生可能是推拿时中枢内某些神经递质或化学物质的含量变化,影响到体内与疼痛相关的神经介质、激素的分泌代谢和化学物质的衍化释放过程,从而打破中枢内止痛物质和致痛物质的平衡,表现为抑制推拿镇痛。
应该说推拿耐受的产生无论从外周还是中枢的机制来看,都与信息转导通路上的某一环节相关,基于该通路的已知性和未知性,推拿耐受的机制探索尚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推拿耐受性确实存在,其产生可能与推拿的手法、次数、刺激强度有关,且存在个体差异。根据疾病的性质、轻重程度、病程的不同以及患者体质的差异,推拿治疗时可对手法、选穴、刺激量及时間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减少推拿耐受的产生。目前关于推拿耐受的研究极少,推拿耐受的产生可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已知、未知的信息转导通路上的环节。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推拿耐受,深入研究耐受机理,总结规律,以期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提高推拿治病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席强,郭义,郭永明,等.浅探针刺耐受[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2):43-44.
[2]王强.简述推拿手法的机理与治疗原则[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13):83-84.
[3]罗才贵.推拿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8.
[4]王勇,郑岚,曹遵雄.推拿镇痛机制的探讨[J].山东中医药杂志,2011,20(11):678-680.
[5]李思嘉,汤健,王敬玲,等.针刺耐受及其恢复[J].针刺研究,1980,5(2):140-142.
[6]余曙光,郭义.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2.
[7]韩济生,汤健,黄宝珊,等.大鼠针刺耐受与脑内抗鸦片物质有关[J].科学通报,1980,(7):3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