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观察
2017-06-15张丽丽
张丽丽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1
經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手段,称为肠内营养。它可以将营养素直接经肠吸收、利用,符合人类的身体条件,不仅用药方便,而且费用较低,还能保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不受破坏,因此是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的首选手段。在脑外科中,对于那些意识存在障碍的危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也要采用肠内营养的手段。然而并发症的存在,使脑外科重症病人的肠内营养效果受到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脑外科在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之间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10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男60例,女40例。重型颅脑损伤30例,高血压脑出血23例,听神经瘤14例,颅咽管瘤20例,脑质瘤13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脑外科重症病人的各方面指征;②存在一定程度意识障碍,而不能经口腔进食;③无特殊并发症;④患者家属自愿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1.2.2 治疗方案。对所有的患者采用胃管及加温器。同时依据患者和医师的要求,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负责制定患者肠内营养成分的构成,然后安排专人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并详细记录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
对患者每日更换鼻饲用输液管或营养泵管,确保胃管位置正确且无潴留后根据鼻饲调节时速。鼻饲量一般由少到多,第一天从500mL营养液开始,观察无呕吐、返流、腹胀、腹泻等情况后,第二天可加至1000mL,无不适可递增至1500mL/d,然后维持用量,小儿酌减。利用泵喂食时,一定要做好醒目的标志,避免与静脉用药相混淆,与静脉用药泵分开一定的距离。每次更换鼻饲液时应严格做好三查七对。避免营养液污染,操作按无菌技术要求。营养液应开启当天用完,切勿隔天使用。因为营养液开启后易成为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被细菌污染导致腹痛、腹泻的发生。并可将床头适当抬高30。以减少返流和误吸的可能。
在整个治疗环节里,医护人员要注意做好对患者的密切观察。注意记录患者的所有病情动态。一旦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自诉不适,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病房要注意保持通风,患者要注意保持心情愉悦。对于出现情绪消极、心情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患者,可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措施或给予抗焦虑的药物。此外还要对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压疮的措施。对于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帮助其进行翻身。还要定时对患者擦洗身子,并进行口腔护理。
1.2.3 项目观察及判定标准。调查标准的制订:使用本科室制订的《脑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统计表》。统计内容分7项,每项5分,一共35分。评分标准为:效果很好:30-35分;效果较好:20-25分;效果一般:15分;效果较差;5-10分。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进行t检验。P<0.05,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具有明显统计差异。
2.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脑外科重症患者中,共有6例出现腹泻,15例出现便秘,2例出现消化道出血,2例出现胃潴留。其比例分别占据所有患者的6%,15%,2%和2%。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符合P<0.01)。综上所述,对于接受观察的患者来说,出现最多的并发症是便秘与腹泻。关于脑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统计结果见表1:
3.讨论
对于脑外科重症患者来说,采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手段,可以有效地维持其内脏功能,缩短其治疗周期。然而,肠内营养支持也会存在着一些并发症。比如便秘、腹泻、消化道出血、胃潴留等。它们的存在会对治疗效果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减少和控制脑外科重症病人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一直是医学上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其主要原因在于:颅脑损伤造成了患者的消化系统神经功能受到影响,或长期我传更导致患者消化系统缺乏蠕动。因此就会造成患者消化系统的一系列反应。而通过改进护理措施,把握护理要点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恢复[2]。
对此我们可以做到的措施是:①对于出现便秘的,需定时应用缓泻药或行开塞露通便,必要时可行少量不保留灌肠。②对于出现腹泻的,应观察、记录粪便性质、颜色及其次数并告知医生。同时保留标本送常规检查或培养,并进行对因处理:减少鼻饲液的量及脂肪摄入,必要时遵医嘱更换另种鼻饲液。③对于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给予暂停鼻饲,对症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及加用止血药2d后症状缓解。④对出现胃潴留的,应每次鼻饲前或在连续输注中每隔4h-6h抽取胃内残留量,胃内残留量大于100mL提示胃潴留。应暂停营养液输注,并向医生汇报,加用胃动力药,必要时可给予负压引流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兰.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发症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J]. 中外医学研究,2011,11(15)98-100
[2]徐静.神经外科重症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支持治疗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医学信息,2012,(11):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