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生产者补贴对黑龙江的影响及建议

2017-06-15陈姝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黑龙江建议问题

陈姝

摘要:通过对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情况的调研,分析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完善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包括引导农民增加非转基因大豆种植;优先布局粮食主产区玉米加工项目;重点扶持畜牧业发展,实现“粮头食尾”战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等措施。

关键词:黑龙江;玉米生产者补贴;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812.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针对国内玉米总产、库存、进口“三量齐增”的实际,2016年国家结束了连续8年实行玉米临储政策,决定在东北和内蒙古自治区将以往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供求关系靠市场调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1]。加快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是推动实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现“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有效支撑,有利于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情况

为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种粮基本收益,加快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并结合我省具体情况,省政府制定了《2016年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方案》,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统一标准、保障收益”,“统筹调整、协同推进”,“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为原则[2],进行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发放工作。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生产者随行就市销售玉米,政府实施玉米生产者补贴,对玉米生产者给予一定的直接补贴,保障玉米种植者的基本收益,形成购销主体多元化和多渠道流通的市场新格局[3]。

经省统计和农业部门审核确认:2016年玉米生产补贴面积共计9661.57万亩,将国家拨付的148.72亿元专项补贴,全部补贴给玉米生产者,每亩实际补贴153.92元。

二、玉米生产者补贴对黑龙江的影响

黑龙江省是玉米大省。2016 年统计玉米生产补贴面积占全省粮食生产面积近50%(全省耕地面积为2.3 亿亩),几乎是内蒙、吉林、辽宁三省区玉米种植面积的总和。受国际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倒挂、国家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粮食压库过剩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今年黑龙江省重现“卖粮难”。从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施行以来的情况看,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一)补贴测算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农民基本收益难以保障。一般来讲,调整种植结构起码要2 至3 年时间,而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步伐迈的过大,推进过快、过陡,没有缓冲余地,农民没有做好走市场化销售的心理准备,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农民种植玉米损失相应增大。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去年玉米标准品(水分14%)收购价格是每斤1 元,今年是0.7 元,相差0.3 元;潮粮(水分30%)的价格仅为每斤0.46 元,水分40%的价格低至每斤0.42 元。由于政策调整,今年粮食收购商少、销售慢,农民还需承担保管、脱粒、运输等费用每斤0.05 元,二者合计标准品每斤相差0.35 元,价格比去年下跌35%。按照产量和价格推算,黑龙江省农民种植玉米损失338.15 亿元(1000 斤/亩×9661.57 万亩×0.35 元),造成全省农业产值减少近7%(2015 年农业产值5044 亿元);减收和补贴(148.72亿元)两项相抵后,全省农民还要损失189.43 亿元。从种植成本来看,据有关部门和农民测算,土地流转种植玉米的成本每斤0.7 元左右,自家地的成本每斤0.55 元左右,农民种玉米勉强保本持平,又現“种玉米是锻炼身体”现象。

(二)政策差异,导致调整种植结构、去玉米产能难。黑龙江省粮食主要品种为水稻、玉米、大豆。“旱改水”已接近饱和,增加空间不大,调整种植结构、去玉米产能的主攻方向为大豆。但现行的补贴政策,玉米与大豆相比较,玉米每亩多补贴20 多元(大豆补贴每亩130.87 元),农民在种地时还会优先选择玉米。

(三)粮食主产区加工转化能力不足,去库存压力大。过去国家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出发,对粮食主产区设立粮食加工企业采取了限制政策,主产区玉米加工转化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而目前黑龙江省,一方面,增量还在增加,另一方面,玉米库存2000 亿斤,去库存的加工路径不通畅。

三、关于改进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几点建议

国家应从现实情况出发,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一)通过种植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增加非转基因大豆种植面积。在补贴、扶持方面,从近期来看,提高大豆补贴标准,引导农民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同时,加大非转基因大豆在粮(良)种、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生产加工、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升大豆产业链和价值链。从长远看,在保持个别品种调控政策的情况下,实现补贴均等化。对农民发放统一标准的生产者补贴,农民自愿选择种植水稻、玉米、大豆、杂粮、马铃薯等。

(二)优先布局粮食主产区玉米加工项目。配合国家玉米去库存、降产能政策,给予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加工企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在玉米加工转化方面,优先布局粮食主产区玉米加工项目,取消或放宽粮食主产区玉米加工项目的限制,特别是要支持燃料乙醇、蛋白饲料等深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条,促进玉米就地加工转化,实现“农头工尾”。出台或完善去库存鼓励加工政策时,向粮食主产区倾斜,降低现有粮食企业生产成本。从需求层面,国内玉米的主要走向,玉米深加工不足30%。通过加工企业补贴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玉米转化加工,发展精深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把“粮仓”变为“粮仓+肉库+奶瓶+糖罐+燃料箱”。目前来看,国际油价处于低位,而木薯淀粉价格高出玉米淀粉价格一倍以上,玉米加工燃料乙醇具有价格优势[4]。

(三)重点扶持畜牧业发展,实现“粮头食尾”战略。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去年,黑龙江省畜牧业转化粮食250亿斤,未来还有更大空间。通过对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扶持,推动“粮变肉”、“草变乳”实现过腹增值,发展循环经济,消化玉米产能,去玉米库存,推动农民“多增收”,从根本上带动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粮头食尾”。为此,希望国家能对粮食主产区的家庭牧场、养殖小区、畜牧基地、畜牧合作社,肉乳等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给予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进一步倾斜,优化畜牧产业布局,扶持一批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产业联盟,提升现代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四)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以黑龙江省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扩大气象灾害指数保险和粮食价格指数保险试点范围,在建立巨灾保险分散机制和体制上重点给予财政支持,破解传统农业保险所面临的覆盖规模小、保障水平低、产品种类单一以及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弱等长期制约农业政策性保险平稳运行的突出问题。同时,多元主体市场化收购将成为今后玉米收购市场的常态,国家和地方(特别是农发行)要加大对玉米收购的信贷支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入市收粮,变“储粮于粮库”为“流通于市场”,增强产业活力,也有利于降低库存和缓解卖粮难[4]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16年国家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政策解读[J].粮食加工,2017(1):27.

[2]黑龙江省出台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方案[J].黑龙江粮食,2016(9):40-41.

[3]黑龙江省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划定[J].黑龙江粮食,2016(11):43.

[4]进一步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J].黑龙江粮食,2016(11):42.

猜你喜欢

黑龙江建议问题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Write a caption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