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质量管理的“三个转变”
2017-06-15朱敏辉
朱敏辉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7)05-000-01
摘 要 质量发展是興国之道,强企之策。事关国家和企业的形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及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质量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兴衰。
关键词 新时期 质量管理 转变
在新时期供给側改革和企业转型时期,对传统的老企业而言,绝大多数产品均是生产资料型产品,虽然顾客对产品质量特性的需求不同于消费类产品苛刻,但在必须满足产品标准的同时,同样有着明示的和隐含的质量需求。随着社会对整体质量需求的提升,对生产资料型产品,特别是深加工产品,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该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也应适应新形势需要,转变质量观念,提升质量水平,满足顾客需求,方可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本文提出在新形势下,在产品质量上要实行“满足标准向满足顾客转变;在质量改进上要实现“被动改进向主动改进转变”;在质量管理上实现“制度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三个转变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新形势需要,提高企业发展质量。
一、满足标准向满足顾客转变
企业依存于顾客, 失去顾客便失去了企业自己存在的价值,顾客的需求永远是第一位的。
产品的相关标准只是产品质量的基本合格线,对同样的生产资料型产品,下游顾客生产不同的终端产品,对原材料质量特性需求是不同的,如企业只能生产满足标准的单一质量特性产品,其市场份额必然受限。因此,组织必须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以满足不同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要满足顾客需求,首先就要了解顾客的需求,这里说的需求,包含顾客明示的和隐含的需求,明示的需求就是顾客明确提出来的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特别是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仅符合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是不够的,必须具有超越顾客隐含的需求的意识和行动,这样不仅可以赢得现有顾客的信赖,还可招揽潜在的顾客和扩大市场层面,提高市场占有率。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始终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时刻关注、主动捕捉顾客和市场的信息,并转化为质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这些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并以满足,继而向超越顾客的期望不断迈进。
二、被动改进向主动改进转变
持续改进是企业的一个永恒主题,主动改进与被动改进有着本质的区别。
一般来说,以升级改造提升产品档次外,对已固有的工艺和设备来说,其产品质量的符合性已基本固化。如企业的质量改进仅仅停留在“满足标准要求”的层面上满足现状,没有强力的市场意识和危机意识,极易失去既有的优势和改进时机,这也是一些传统企业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机制。
在质量管理体系中,改进指产品质量、过程及体系有效性和效率的提高,不能片面理解为单一的产品质量的提升改进,持续改进包括组织全方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改进方法上,以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寻找改进机会为索引,以顾客需求为目标,在产品实现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改进空间,以技术改造、质量攻关、合理化建议、QC小组活动为手段,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遵循“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的改进程序,最终形成一个PDCA循环,并使这个环不断循序运行,以此不断进行产品、过程或整个管理体系的纠正和预防改进。
三、制度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
人是企业活动的主体,也是管理活动的客体,全体员工都是组织创造价值的基本单元,只有全员充分参与管理,着实践行,才能提升管理活力。
在质量管理发展过程中,制度化管理是规范行为的重要手段,不失为一种有效地管理方法,实践证明,有规范的制度就有规范的行为。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宜的各项管理制度,还需营造“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操作”的良好氛围,关键是树立全员能够自觉践行“知行一统、自主管理”的质量理念和“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保证质量”的行为理念。
产品质量是组织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全部工作的综合产物。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个体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组织必须建立各级质量目标管理和全员绩效管理的引导考核机制,要高度重视对员工进行质量和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及敬业精神的教育,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治企方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当企业每个个体的才干都得以充分的发挥,并能自觉参与自主管理,组织才会获得最大收益。
参考文献:
[1] 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
[2] GB/T 19000:2008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3] GB/T 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4] GB/T 19580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