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湖农垦精神及其当代意义探析
2017-06-15赵明珠
赵明珠
摘 要 “大通湖农垦精神”是大通湖农垦产业大军在开拓农垦事业的艰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时代精神,是大通湖地区优良民俗和大通湖农场内部严格管理的结果,具有事业上的忠诚性、践行的广泛性、鲜明的时代性等特点。其主要内容有: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朴素扎实的创业精神和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弘扬大通湖农垦精神对于进行道德教育、培育人文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通湖 大通湖农垦精神 当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大通湖地区是湖南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大通湖地区是洪水泛滥、人烟稀少的湖滩荒洲。面对设立之初的艰苦环境,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大通湖,用青春、心血、智慧,建成了湖南省最早、最大的垦区——大通湖。
在艰苦创业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农垦人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克服无数困难,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而且当时工作者们的精神也逐渐融入这一地区的社会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大通湖农垦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形成
1.1大通湖农垦背景
大通湖场地原处洞庭湖的中心部分,由于受到江湖蓄洪和泥沙沖击的影响,发生了沧桑演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沿湖荒洲渐次修建了108个中小堤垸,因其抗洪能力有限,进而有修建整体大垸的提议,统称天祜大垸。湘鄂两省对其围垦修建意见不一,水利纠纷持续不断,中小堤垸长年失修,水患频繁,农田颗粒无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为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民吃饭问题,1950年1月修成大通湖垦殖试验区,达到“蓄垦兼顾、江湖两利”的目的,水利纠纷方才告终。1951年1月,大通湖农场正式建立,并与大通湖特区政府、大通湖蓄洪垦殖管理处形成政、事、企三位一体的组织机构,统属湖南省人民政府领导。1953年,农场单独建制,为全省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2000年,为响应农场体制改革,大通湖农场撤场建镇设区,成立大通湖区。大通湖农场50年经历了创业、徘徊、恢复、发展、改制五个阶段,一代又一代的农垦人传承着农垦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2大通湖农垦精神及其形成原因
1.2.1大通湖农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农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在思想观念的培育上,大通湖农场的领导干部将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等精神融入对场区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管理工作,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真正做到了思想与组织落实,与措施落实。所谓思想与组织落实,即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开展思想与组织建设。1953年成立中共大通湖农场委员会,党委内设组织部、宣传部、专职干部,党委下设支部,支部下设小组,每个生产小组设立一名宣传员,建立起稳固的宣传网,将思想工作做到宿舍食堂、田间地头;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大通湖农场委员会,下设团支部,对青年进行理想信念、终身学习、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对稳定队员的思想,提高队员的素质,起到了突出作用。
1.2.2农场骨干的率先垂范
大通湖农垦事业的开发工作,一开始就以转业官兵、农林干部为骨干。转业官兵受到党和学校多年教育,经受过战火的考验,在农垦事业中继续发扬人民军队面对困难不畏艰险、勇于献身的优良传统;农林干部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组织开展大通湖农垦工作尽心尽力、具有全局意识和奉献精神。场区骨干们带头吃苦、奋勇向前,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为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3农垦人自身激励
大通湖农垦人在农垦事业中将满腔热血和爱国之情演化成了屯垦的责任感、艰苦创业的事业心。1954年7月,大通湖农垦工作开展的第四年,大通湖地区连降暴雨,外洪内涝,南县百合堂等大堤溃决,农垦人奋不顾身冒雨上堤抢险;在农业生产中,农垦人自发掀起劳动竞赛热潮,积极改善农垦技术、研发高产量品种,形成了团结向上、努力进取的氛围,为大通湖农垦提供良好环境。
1.2.4党和政府对大通湖农垦工作寄予厚望
在大通湖农场设立的50年里,多位党和政府领导到大通湖农场视察,并派出优秀干部、青年支援农场建设。1991年,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率长江三峡考察团一行百余人,前往农场实地考察。在半个世纪的农垦工作中,农场每取得一些成绩,党和政府都给予赞扬和肯定,并在报刊舆论上褒扬,极大提高了人们的建设积极性,为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支撑。
2大通湖农垦精神的特点及内涵
2.1大通湖农垦精神的特点
2.1.1事业上的忠诚性
大通湖的农垦人们面对自己从事的农垦事业,展现出了对事业的无限忠诚。不论在开天辟地拓荒中,还是在艰苦危险的建设中,他们都不顾风吹日晒、外洪内涝,不顾条件艰苦、忍饥挨饿,用农垦人的信仰坚守着这块他们呕心沥血、播撒希望的土地。几十年的风雨考验,无论是经济上的坎坷,还是政治上的动荡,他们始终如一地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是党、国家和人民值得信赖的产业大军。
2.1.2践行的广泛性
在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形成与不断发展中,不论是人民群众、场区工作人员还是上级领导,都展现出了很高的践行热情。在场区建设中,大通湖人民群众积极配合场区工作人员进行场区各项建设,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热心为场区建设出谋划策,并及时反映存在问题;场区工作人员不论环境恶劣、生活艰苦,都冲锋在前,以极大热情投身农场建设,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上级领导对农场建设也给予了很高的重视,带头审议农场发展计划,参与场区建设,适时为场区发展指明方向。这些都是大通湖农垦精神的体现。
2.1.3鲜明的时代性
大通湖农场诞生于伟大的历史机遇中,在艰苦的创业实践中,场区群众及工作人员创造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质朴勤俭、积极创新、勇于开拓的大通湖农垦精神,这些精神代表历史所趋,展现了时代风貌。面对雨雪风霜、高温干旱,面对大堤溃决,外洪内涝,场区人民拿出了坚决与灾害斗争到底的气魄;在生产上,农场组织人员不断研究开发高产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入新时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下,历史机遇与风险并存,农垦人积极进行农场改革,不断开拓创新农场发展模式,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机械化水平。在实践中不断赋予大通湖农垦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展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
2.2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内涵
2.2.1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
第一批农垦人刚来到大通湖的时候,大通湖还是一个芦苇丛生、钉螺密布、洪水泛滥、人烟稀少的湖滩荒洲。广大农垦人积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困难,建场50年所取得的成绩是激情加苦干的结果。“抓晴天、抢阴天,月亮底下当白天”、“干到腊月二十九,过了初三又动手。”这是当年农垦人激情豪迈、吃苦耐劳的生动写照。
2.2.2朴素扎实的创业精神
成由勤俭败由奢。大通湖农垦人始终以勤俭节约的原则、踏实肯干的作风,将农垦每一项工作落实。场区干部坚信只有扎实,才能取信于民;只有苦干,才能攻坚克难,场区领导做到了求实、务实,有人写歌道“大通湖呀真正好,遍地黄金遍地宝”,在农场传唱多年。截至1992年,在场区人民朴素扎实创业精神的影响下,通过“五十年代垦荒,六十年代种粮,七十年代办工业,八十年代农工商”的建设,已是良田万顷,工厂林立,经济繁荣,跻身于全国农垦百强的大型农工商企业。
2.2.3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在农垦事业中,开拓创新、敢于突破是推动工作开展的动力源泉。对此,大通湖的每一个农垦人都意识到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加强学习、勇于实践、时刻保持创新状态,才能给农垦工作带来无限的活力。在农业生产中,农垦人积极研发、推广、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极大地提高了粮食产量,也激发了农垦人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发展模式上,进入改革开放后,大通湖农场开拓创新、加速发展,2000年大通湖农场撤场建镇设区,成立大通湖区,建区后大通湖人秉承农垦精神,坚持“开放兴区、产业立区”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昂首阔步开始了“二次创业”,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3弘扬大通湖农垦精神的当代意义
3.1“大通湖农垦精神”是进行道德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生动教材
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入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前部分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功利的实用主义偏向,将狭隘的个人利益、露骨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视为行为的主要动机,因私忘公,只讲索取,不讲责任,缺乏道德意识与道德信仰。大通湖农垦精神继承了新中国中青年人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也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传承着心怀祖国、艰苦奋斗、崇尚科学、无私奉献、求仁取义等在内的诸多精神内容,这些精神元素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榜样示范和价值标准。
此外,缺乏精神力量的支撑是部分人失去道德意识与道德信仰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倡导和弘扬人文精神能够增强精神力量。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弘扬与一般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不同,它具有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与召唤力,能唤醒公民的主体意识,从而激发人的责任意识,具有极强的启发意义,是进行道德教育、培育人文精神的生动教材。
3.2“大通湖农垦精神”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精神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求坚持不懈地加强艰苦奋斗的優良传统教育,倡导敬业创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不懈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成绩越大,条件越好,喝彩声越多,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继承和发扬大通湖农垦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国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3.3“大通湖农垦精神”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有重要借鉴
发扬农垦艰苦奋斗精神和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息息相关。总观党的95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所有党员同志都要自觉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十八大以来,中央“打虎拍蝇”如同旋风过境,所到之处朽木烂根清理一空,但仍有同志认为这只是做做样子难以长久的的行为,对中央反腐举动置之不理,继续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甚至对民族精神、党的优良传统进行所谓的“与时俱进”的解读:将优秀品质视为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随着时代的改变这些品质早已过时。从这个层面看管党治党仅以制度约束是不行的,要从精神上让每个党员形成自觉,将艰苦奋斗等优良作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在加强反腐力度的同时用诸如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施以教化,从精神层面瓦解滋生腐败的土壤,推动党的建设,助力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整体小康,到2020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步飞跃是历史性的,但在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的征途中还有数不尽的艰难困苦,只要我们更高的目标没有实现,就不能放下艰苦奋斗的品质,都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都要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并不断从中汲取力量,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永葆党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 徐梦龄,等.大通湖农场志[M].长沙:岳麓书社,1990.
[2] 高耀志,等.农垦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升华[J].探求,2012,(05).
[3] 胡卫东.传承农垦精神创新农垦文化[J].中国农垦,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