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高血压患者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配合美托洛尔片治疗效果评价
2017-06-15杜文伟
杜文伟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01
顽固性高血压属于高血压的一种,也被称为难治性高血压,指的是通过增加运动、低盐饮食、减重以及戒烟等方式联合三种及以上的抗高血压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依旧不能获得良好血压控制效果的高血压[1]。对顽固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控制的难度较大,如果高血压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得不到有效控制,便会严重损伤患者肾、脑、心等多个脏器功能,引发各种并发症的出现,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促使患者死亡,所以这就要求临床应该不断深入,寻找一种有效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2-3]。研究显示,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配合美托洛尔片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效果显著。本研究对此也进行了探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5年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选取3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例数15,平均年龄(68.21±8.26)岁,平均病程为(12.34±2.34)年,包括10例男患者,5例女患者。对照组患者例数30,平均年龄(68.05±8.12)岁,平均病程为(12.32±2.36)年,包括9例男患者,6例女患者。2组基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美托洛尔片):起始用药剂量为每次12.5mg,每天用药两次,用药一周之后,如果患者的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要将用药剂量增加到每次25mg,每天服用两次。用药剂量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递增,但是要将最大用药剂量控制在每次50mg,每天服用两次。
观察组(缬沙坦氢氯噻嗪片+美托洛尔片):美托洛尔片的用药方法与对照组一样,其次,要给予患者口服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每次服用的剂量为1片,每天服用一次,用药一周之后,如果患者的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则要将用药剂量增加到每次2片,每天服用一次。
两组患者均连续进行两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2)疗效评定:对患者进行治疗后,其舒张压相对于治療前没有发生变化为无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舒张压降低10mmHg—19mmHg为有效;对患者进行治疗后,舒张压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者降低20mmHg以上为显效。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中相关数据录入之后,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其进行处理,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对比
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P<0.05)。
3.讨论
现阶段,临床上还没有完全明确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该疾病属于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单一用药很难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属于缬沙与氢氯噻嗪片的复方制剂,相对于其它抗高血压药物,该药物具有较强的脏器保护作用,较高的安全性,降压效果更加显著[4]。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一种,能够对AT1受体亚型进行选择性作用,将血管紧张素Ⅱ和AT1受体结合进行阻断,进而发挥出心血管重构、收缩血管等诸多作用。氢氯噻嗪则能够对髓袢升枝粗段钠和远曲小管的重吸收进行抑制,将血浆容量间接性减少,进而发挥出良好的降压作用[5]。美托洛尔属于β阻滞剂的一种,药物副作用小,能够将患者的长期临床归转改善,通过对RAS激活与过度神经激素进行抑制,能够起到良好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降低,并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由此可知,采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配合美托洛尔片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存在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胡智华.缬沙坦氢氯噻嗪分散片和美托洛尔缓释片联用对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减退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8):83-86.
[2]李勇.氢氯噻嗪结合缬沙坦用于高血压性心脏病临床治疗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119-120.
[3]金剑,岳云霞,金芝贵等.缬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医药导报,2013,32(3):394-397.
[4]高怡,李海燕,王月华等.加味泽泻钩藤方联合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12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9):1295-1297,1302.
[5]王丽,刘妮妮,李健等.复方缬沙坦氢氯噻嗪片剂治疗缬沙坦单药未达标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5):483-484,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