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休闲农业发展路径探讨

2017-06-15张海琳

现代经济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模式互联网

张海琳

摘要: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步入“互联网+文化”的全新时代,如何能快速适应时代发展,打破原有休闲农业发展的固有思路,实现“互联网+文化+休闲农业”的全新发展模式逐渐成为成都平原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建立在文献综合研究、个案研究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成都平原目前传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其不足之处,并探讨如何构建“互联网+文化”时代的休闲农业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休闲农业;“互联网+”;“文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2

隨着成都平原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有了极大提高,生活品质随之升级,面对日益下降的城市环境以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选择多种不同时间段的休闲生活方式体验乡村生活,一种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休闲农业逐渐流行起来。国家的中枢经济支撑和核心支柱产业已经逐渐过度到被“互联网+”、“文化+”所衍生的产业所代替,近十多年来其增速超过国家GDP的5倍①。这些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一、成都平原休闲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1.观光采摘型

农业观光旅游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1],20世纪40年代逐步扩散到亚洲、美洲等国家。改革开放后期,少部分临近城市和热门景点的农村根据当地的特有的文化元素,自主建立了具有多样文化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2],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此时观光的定义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看,而是融入成熟的果园、菜园,让游客摘果、摘菜,体会自食其力的农村田园生活,享受以体验、观光为主的田园生活的乐趣。

坐落在成都市新都区新民镇的茗铂农业园,是新都区较大规模的休闲观光园,园内有醉金香、巨玫瑰、夏黑、阳光玫瑰等多个品种的葡萄,葡萄种植面积达上千亩,以采摘体验为特色,游客在园区内可实现观赏-采摘-品尝-购买集一体的休闲活动。

2.科普教育型

这种模式以教育为目的,以寓教于乐为理念,主要体验项目包含亲子教育,科普长廊等活动。来这些农庄的游客主要以学校的学生、儿童以及对农业知识、农业科学、自然科学等有浓厚兴趣的人为主,这些项目都是合理运用生态环境、动植物,农业生产等资源经过科学设计形成,具有教育意义。

占地3万余平方米,距成都市不足30分钟车程的沁彩农庄坐落于成都市新都市新民镇,这里阔别了大都市的喧嚣,没有了雾霾、汽车尾气,农庄里天高气爽,环境优美,俨然一个世外桃源。沁彩农庄是由四川农业大学与四川舒创集团联合建立的重点生态教学学习基地[3]。这个科普型生态农业园主要是以科普教育、农业文化、产业互动为主题打造而成。

3.农务参与型

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又称“农家乐”,即以现有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将原有的大片集中农田分划成若干小农田,租赁给城市居民,让城市居民体验农耕,在农耕过程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其典型代表是西江月生态农场,该农场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祥福镇华家村,以租地种菜、蔬果采摘、生态主题餐厅为主要特色,占地两千余亩,有菜地、果园,荷塘等等,在这里可以参与多种多样的农事活动。

4.乡土民俗体验型

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民俗和传统的乡土文化为主题展开特色民族文化游,乡村民俗游,乡土文化游等等休闲娱乐项目,使乡土民俗与休闲农业紧密相连,让游客感受独特的乡土风情。

被誉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的石板滩镇位于成都东山,此地是客家文化的集中区,同时石板滩镇也是龙泉山“东山五大场”之首,结合此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打造了方圆三千五百余亩以客家风情体验为特色的红枫林客家风情园。

二、成都平原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项目设计同质化,重复建设明显

休闲农业的经营人员主要是当地乡民和乡镇企业,人员素质的整体水平偏低导致休闲农业发展视野偏于狭隘,休闲农业发展不具备充分的科学论证和统筹规划,休闲农业旅游项目设计能力较低,开发模式雷同。

2.营销宣传能力不足,品牌意识薄弱

大多数休闲农业发展市场方向不明确,无法确定自己的品牌,没有品牌就意味着没有特色,更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作用力和市场的号召力,缺少吸引力。即使有许多地区在开发休闲农业特色资源的进程中,某些旅游产品有一定知名度,但缺乏包装、宣传和推广,特别是缺乏特色产品购买的集散平台,而显得分散凌乱,不成气候。

3.忽视文化底蕴挖掘,特色不鲜明

在休闲农业发展进程中,对具有当地的特色的文化及民俗了解不够深入,只取其浅显外表,缺乏内涵从而使休闲农业项目失去特色,缺乏生命力,因而很难留住稳定客源,从而很难达到休闲农业想要达到的休闲、文娱、体验等多重效果[4]。

4.休闲农业经营受季节性影响,项目间协作能力不足

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受到经营主体小农意识的影响,大家都各自为营,没有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整体意识不强,不利于发挥群体优势,造成各项目间的盲目竞争,降低了休闲农业的经济效应。同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呈现季节性。

三、“互联网+文化”背景下成都平原休闲农业发展路径

1.搭建互联网协调创新平台,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

运用网络优势搭建网络合作平台,打破休闲农业经营者、文化创意工作者、投资方、休闲农业消费者之间的“墙”,在此平台上,消费者提出文化诉求,文创工作者设计文化体验项目,投资方与经营者予以落实。集合各方资源,使需求沟通到文化项目设计再到项目实施在互联网协调创新平台上获得一站式解决方案,从而真正打造出具有文化品位,富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

2.搭建开放式互联网电商平台,传播具有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吸引消费者体验

扩大休闲农业产品的推广渠道,使其与网络有机融合。搭建开放式互联网电商平台,传递富有文化情感的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内容,突出精神感受,增强产品特色,吸引消费者体验。

3.搭建互联网微平台,分享文化体验,实现经济文化效益双丰收

互联网微平台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了信息发布便捷服务,用户也能通过微平台获得信息。微平台的开发与设计是对传统交流方式的一种重大创新。不断创新内容和载体,有效运用传播效率高、涉及范围广、调动能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例如微信、微博等,使消费者在体验完休闲农业后分享体验感受以及不同的文化经历,使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新阵地,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从而达到收益和文化传播的双赢。

四、成都平原休闲农业发展与互联网、文化结合的实践意义

1.“互联网+休闲农业”的实践意义

(1)通过互联网的桥梁作用,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交互

互联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可作为资源联合平台,对于消费者而言,互联网拥有强大的搜索比价功能,可以让消费者充分的对比以便选择;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者而言,通过互联网获取第一手的市场信息,有效对接需求市场,减少经营的盲目性,避免项目同质化。

(2)助力休闲农业新型经营方式培植,加快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通过互联网平台,金融机构、文化创意团队、政府部门以及个体经营者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中,以各自不同的视角挖掘具有创新力的经营方式与休闲项目。同时,互联网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优化休闲农业产业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提高休闲农业经营的现代化、科学化程度,促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2.“文化+休闲农业”的实践意义

(1)休闲农业发展推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休闲农业的逐步发展,传统的观光游正向深度体验游转变,通过农耕体验、乡土文化展示等有具有文化内涵的项目,开发特色名居、历史村落等文化资源,整合文化要素,增进传统文化与特色文明的有机结合。

(2)文化赋予休闲农业鲜明的特征,提升休闲农业文化品位,丰富休闲农业活动内容

随着成都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文化建设逐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核心要素。上面提的“文化”建设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即价值观、方法论和世界观。另一个指的是文化元素,包含具有成都特色的人文历史,乡土人情等等。“+”指的就是加入,融入。“文化+”相对于休闲农业来说就是让休闲农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内涵,从而适应市场的竞争。

五、结语

“文化+”对休闲农业而言,是注重挖掘地域农业文化与地域民俗文化,让休闲农业项目中融入文化内涵,使其更具多样性,更具魅力。“互联网+文化+休闲农业”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在线技术,凭借互联网开放、透明、共享的共性,深入挖掘风俗文化特点,使得休闲农业具有地方特色,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休闲农业转型升级。

注释:

①数据来源:光明网光明时评:习主席“一网情深”为哪般,光明网,作者:杨飞,2015年12月21日。

参考文献:

[1]黄凯,卢书云.观光采摘园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探讨——以北京昌平十三陵地区为例[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3,28(4):64-66.

[2]钟群英.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模式初探[J].科技广场,2013(11):172-176.

[3]江军民,王鸿正.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2014(4):89-91.

[4]肖軍.安徽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2013(15):1-2.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模式互联网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