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家情怀总是诗

2017-06-15辛洁

祖国 2017年9期
关键词:诗性国画诗意

辛洁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绘画,起源于古代象形文字,以“筆墨”为精神内核,强调“笔虽不周而意趣周”,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习惯以疏旷、空白来表现境外之象与弦外之音,充满了深刻的哲学蕴涵;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和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惯用言外之意来诱发读者的审美想象。中国画的笔墨浓淡流转和诗歌中的韵味平仄相间之中,都充斥着隐喻和象征的意蕴,这也成为诗情画意这两种分属时间和空间艺术的自然贯通点。经过千年流变,中国诗画从相互借鉴、影响,逐渐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融合。笔者本文就要从一个绘画者的主观角度去诠释古代国画家的诗意情怀。

一、国画家诗意情怀的精神源头

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中华文化的深层构成里饱含着诗意的思维和诗性的态度。首先体现在文字上。辜鸿铭先生曾经指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一种诗的语言,他具有诗意和韵味,这便是为什么即使是古代的中国人的一篇散文体短信,读起来也像一首诗的缘故。”作为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我国古代初民在创设文字之时,由于对世界一无所知而引发出无穷的想象,汉字最初是以图形方式记录事件,后逐渐演变成意音文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形代表象征性,其义引发暗示性,其音呈现出诗性,加之赋、比、兴等表达手法的广泛应用,可以引起人们美妙而大胆的联想,为中华民族诗意情怀的养成奠定了客观基础。

其次体现在教育上。中国古典教育,是一种重德行养成的人文教育,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诗教传统,常以诗歌来启蒙幼童的智慧,早在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告诫他儿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说“不学诗,无以言”。从早期的诗经到后来的楚辞乐府唐诗宋词,诗歌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学史的主导地位,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国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学正统,对国人的内在气质、审美情趣和人格意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画家的诗意情怀造就了中国画的诗性之美

国画中的诗意从浅层意义上说可以指题画诗,将诗文书写与画面之上,并使之成为整体构图的有机组成部分。国画以写景见长,诗歌以抒情见长,两者相互启发水乳交融,加之用印装裱,使中国画成为一种集美学、文学、史学、哲学、金石于一体的民族国粹。

而深层次挖掘国画的诗意,则是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两会"的境界,是洋溢于画中的诗意,国画虽然是在摹画景物,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景物而已,而是融合了画家主观情性之景,是交织了画家心灵情感之物。人之情性不仅可以通过诗歌吟诵,也可以通过绘画表述,作为中国艺术的两大代表,他们的融合是中国画具有了与西洋画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传世的中国画作无不带有难以掩饰的诗性光芒,即使画家没有在画面上作诗,观者仍然能从中体会到无尽的诗意,因为这种感受力缘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与天地鬼神交流对话的能力,始于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

而我所理解的诗意更多的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照,一种对于生活意义的执着,和人生希望的期待。中国古代画家的性格各异,或古怪癫狂,或清高孤傲,或朴拙天真,但都极具才情,修养极高,他们作画大都不是为了让他人欣赏,而是愉悦自身。中国画家在山水自然和宇宙万物的陶冶中形成了高贵的气度品格,并竭尽全力在绘画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情怀,为草木润色,为山河立传,中国画中的一花一木,山山水水,承载和表现的是画家本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对生命和社会的感悟以及自己的诗意情怀。

古代画家中最有诗意情怀的无疑是唐代的王维,遗憾的是至今未发现有真迹传于世,仅有的几幅可考作品均为后人临摹画作,其中,我最为推崇的是其《雪溪图》,该画作深邃神秘,白茫天地间,微茫的远村数间客舍,木舟行于雪中,笔墨中浸染着王维对宇宙之理的大彻大悟和心灵之于自然的回归。

王维之后,文人画大行其道。陈衡恪对文人画的定义是: “画中带有文人的性质,含有文人的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画沿袭了其鼻祖王维确立的美学原则,将诗歌与国画看为一体,以诗歌为灵魂,以诗歌的抒情写意性为至高的美学追求,极大的拓展了绘画的表现能力,升华了绘画的主题内涵。特别是明清时期,当时的人们甚至公认为真正的画家必须是书画诗方面的全才。文人画多取材于梅兰竹菊、树木山石、花鸟山水等固定题材,强调的是神韵,讲究的是笔墨,追求的是情趣,崇尚的是品格,重视的是意境,抒发的是感情,表现的是性格。文人画家“用与诗相通的心灵、意境,乃至用作诗的技巧,画出一张画;更用一首诗将此心灵、意境,咏叹出来;再加上与绘画相通的书法,把它写在画面空白的地方,使三者互相映发。”

中国画家从来不曾满足于对客观自然事物的完美复刻,而始终以主体情调的彰显为自己的艺术使命,一部中国五千年绘画发展史,我们不仅应该看到笔墨技巧的进步,而更应该体会到一代又一代画家漫长曲折的心路历程的变更。诗中之意、画中之情,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创造都源自对意象的想象和对意境的追求,都是创作者心声的物化写照。艺术之美不仅在于它能还原真实,更在于它能实现梦境,让人从一种熟悉的状态之中脱离出来,也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自己、与道法天地对话的契机,看到曾被现实遮蔽的深藏于内心深处的重要的东西,而这些就共同奠定了"心物感应"这一中国古典美学基础,其实,这也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映射到美学领域的具体表现。中国画家在山川草木与自身的交互辉映中,感受万物,情生心动,在这些画家的笔下,无物不是物,又无物不是我,无人不是人,却又无人不是神,他们就用这种方式,在天地自然之间获得了俗世中无法得到的彼岸的安栖之所,同时还收获了此岸的诗意情怀。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画院(临沂羲之书画院))

猜你喜欢

诗性国画诗意
诗意地栖居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国画欣赏
被耽搁的诗意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
国画等
匠心与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