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2017-06-15宋志勇
宋志勇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主要包含在在语言文字、思想情感、优美意境等方面。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品读中鉴赏语言美,在细读中感受情感美,在研读中领悟精神美,在诵读中享意境美。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9-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9.054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蕴含了美的因素,教学中我不仅努力从教材中发现美、挖掘美、领悟美,而且还让学生从学习中得到美的熏陶,受到美的教育。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美育教育的。
一、品词赏句,鉴赏语言美
教学中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词语、赏析句段、探讨句义去发现美、领悟美、鉴赏美。如《海上日出》在描写日出的过程时,把不同时段太阳的形态、光泽、颜色、动态及周围景物的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文章用词精当,比喻形象,灵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耐人寻味。通过引导学生诵读、欣赏、品析,学生不但受到了优美语言文字的熏陶,而且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
二、朗读默念,感受情感美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朗读默念,才能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情、文章情融为一体,学生的情感才能得到升华,才能充分感受到文中蕴含的真、善、美,假、恶、丑。因此,教学中我不仅仅停留在对文章字词句的解析上,因为这样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而是在读上加强感情指导,通过播放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朗读或默读,使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美。
例如,《草原》是一篇景物美、人情美、艺术美和语言美融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思、议、想”的基础上让他们理解文义,感悟“一碧千里”“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的草原美景,在初步理解文义的基础上,朗读默念,美读品悟,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掀起情感的浪花,稚嫩的脸盘上流露出了对草原由衷的喜爱之情,我和学生都情不自禁地陶醉于美丽的大草原。
又如教学《三峡之秋》时,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三峡秋天美景的视频,然后指导学生默读细想,在细读中学生游览了美丽的三峡、翻腾呼啸的长江、灯火辉煌的谷壑……之后我让他们谈谈体会,有的说,三峡的夜晚,不仅山美、水美,月更美;有的说,暑假我一定让爸爸带我去看看三峡岸边的渔火、枝繁叶茂的橘柚树;有的说,秋天的三峡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我真想乘着小舟,在宁静的江面上游玩……此时此刻,学生对三峡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三、研读分析,领悟精神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体现精神美的文章很多,例如《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生死攸关的烛光》等等。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对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舍己为人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讨论:廉颇说,他若是遇到蔺相如“让他个下不了台”。廉颇为什么要这么想?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廉颇之所以这样想,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用兵有方,足智多谋,多次打了胜仗。但他这样想,肯定不对,因为文中写道,秦国在当时是很强大的,秦王要换和氏璧,赵王和群臣考虑“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这些都说明廉颇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当时是不可能战胜强大的秦国的。这时我补充了一句:“史书中有记载,廉颇也打败过秦军。”二是蔺相如能说会道,想靠一张嘴吓到对方,这更不可能,因为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中,蔺相如靠的是智慧和勇气。他才智过人,用兵前进行了周密策划,关键时刻奋不顾身,勇往直前。这时我又问道:“从廉颇的表现你们可以看出他的弱势在哪里?”学生都说,他气量小,目中无人,比较自私,相比之下,蔺相如宽宏大量,顾全大局,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但廉颇知错能改,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才。学生在研读课文时,有效地得到了人物美好精神品质的熏陶。
同时我认为,在发掘课文精神美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了对学生崇高美和悲剧美的教育。在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时,我让学生思考:“在这万分紧急关头”中的“万分紧急”说明了什么?是不是指董存瑞觉得自己的生命快要结束了?一个学生说:“老师,不是这样的,董存瑞想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整个战斗的胜利和同志们的安危。当时我方军号已经吹响,战士们已准备冲锋陷阵,敌方的机枪里火舌已喷薄而出,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但董存瑞一时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合适之地,眼看战友们要遭受重大伤亡,如果不快速冲上去炸毁暗堡,后果会不堪设想,这才是万分紧急。”学生在讨论发言中,都带着对革命英雄的无比崇敬和爱戴之情。
四、发挥想象,品味意境美
入境,是读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我启发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地去品味享受诗中的意境美。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了一幅诗人风雪之夜回归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归途的凄清悲凉;“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遇投宿处的惊喜。“归”意境含蓄深远,不但写出了诗人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地的喜悦心情,而且表现出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我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千辛万苦,来到人迹罕至的山中,夜色苍茫,風吹雪飘,行路坎坷,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天寒地冻,在这饥寒交迫、忐忑不安的时刻,诗人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低矮的小茅屋,这时他的心情怎样?(3)听到汪汪的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做些什么?(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了古诗所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主人热情待客这一情景,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进一步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总之,教师应根据美育的育人功能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王晓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 都市家教月刊,2011(3):278.
[2] 王彩霞. 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J]. 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