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要开拓创新,也要精雕细琢
2017-06-15饶丹
饶丹
【摘要】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应从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重新追问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断提出文化创新的途径与策略,构建中华优秀傳统文化的传承体系,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中独树一帜,在未来的文化蓝图上画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中国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也应该与时俱进,当代学者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解读和深刻认识。值得传承的民族文化,应该是绵延流传、通古贯今的,是纵向、动态、流动的文化。也就是说,值得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指由过去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同时它还能够被现代社会所认可,是有价值的事物,并且是具备持续的生命力、在未来能够发展的事物,以上三者汇聚成一条从过去流向未来的绵延之河。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与价值
我们从政治、社会、经济、教育等角度阐述对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意义的理解。传统文化意义的脉络关系,主要由两大方面构成:国家和个人。在国家方面,有利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在个人方面,有利于公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归属,有利于优良性格的塑造与完善,有利于感性的滋养,有利于道德责任感的提升,有利于未来生存力的潜在影响。
具体来说,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促使国民对前人所积累下的传统文化保持着敬畏与学习的态度,养成对于传统文化的憧憬与留恋的情感,有助于增强民族身份的认同感,增强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具备的自信与力量。人类有着追根溯源、传承创新的动力。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要去哪里?这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话题。想明白一件事物的本质,最好先研究它的起源;犹如想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最好先知道他的祖先和环境。因此,想要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本民族的特质,探究传统文化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回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作为东方的四大古国之一,我国拥有富饶的自然资源、富足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哪一种传统文化,在某一个时间轴上的出现,都是以新事物的角色呈现的。中国历代的祖先们曾不断地突破局限,打破规则,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民族印记,这些印记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方式被传承下来,并转换成隐性的基因,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血脉中,然后又通过各种文字载体、艺术形态、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演绎出来。在中国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我们祖先千锤百炼的经验与智慧的积累,借助教育与科技的手段,可以让我们在短暂的时间中学习并获取其中的奥秘,并作为我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能力。
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繁荣,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还有利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人类在古代时期发明了劳动工具,随着文明的发展,这些工具被反复地修改以满足各种迫切的生活需求,加之文化习俗演变越来越复杂,工具被改进的要求越来越高,以便适应新型的交流和社会需要。概括地说,社会永远需要不断的、不同领域的生产创新。传统文化的创新意识不仅能使国家和社会更好前进,而且能促使我国人民心智的进步,并防止文化倒退。当然,对于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并非是对所有传统思想、物质技术、文化习俗都持保护意识。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的实践产品是进化发展的,而有的实践产品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向前碾压,人类会不断以崭新的形式将优质的文化经验传承下去。
21世纪初,世界各国和社会的关注点聚焦于“创新”二字。自工业革命以来,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理性思维已无法适应当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精神是决定各国在21世纪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各国的科技创新会以广博多元的文化积淀为根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才是激活生产力的最佳路径。
我国传统工艺种类丰富,包含衣食住行,遍布中国。振兴传统工艺,有助于促进就业、实现扶贫、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 当下我国经济产业存在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是过于追求功利化,为了追求急速、高效的经济利益,忽视产品的质量。为了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中国工匠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开始行动起来。而传统艺术精神的作用之一就是让人们体验“慢工出细活”,它正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体现。一切有品质的产品,都是在精琢细磨的过程中获得卓越的效果的。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给我们提供一个追求品质生活的载体和平台。它滋养着人类的灵魂、陶冶情操,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提升了我们国民的道德修养。
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在于对国民性格的熏陶。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人类性格的调和具有独特价值,这其中包括:身体与精神的调和、美的要求与道德的调和、本能与知性成熟的调和。美的意识的熏陶为何重要?自觉对美的追求可以约束人类的反社会行为,真正提升人性的道德,法律虽然同样可以规范人类的道德行为、约束人类的犯罪行为,但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会促使人自觉地、发自内心地追求更美好的事物,而不是被迫去约束自己,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最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是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的,这是其他领域无法媲美的。
以教育、科技、社会的协作力量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近年来,我国各界对重视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中国政府和教育部发布的许多文件都在强调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美术馆、教育出版社、科技研究所、社区等机构纷纷推出各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项目,并结合当下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研发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微课程。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文化强国这一国家战略目标势在必行。
我们应联合学校、教育科技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专业人士的协力合作,全方位打造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创新发展。近十年,各个领域在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很好地将学校、企业、研究机构、社区、媒体聚集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发展还需要与传统、当下和未来文化相关联的广阔视野,这些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多种途径,并且通过国际交流打开文化创造的新局面,以跨学科、跨领域的思维模式将文化传承过渡到文化创新。
在这个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卷土归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激荡和沉淀所留存下来的珍贵财富,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血汗、理想与使命;即使遭遇战乱和灾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并未因此而毁损,反而更加展现出薪火相传、前赴后继的文化精神。文化的传承者是一代代的人;而传承前人的文化智慧,戮力一心,使其繁荣辉煌,是所有华夏子孙的命运所系、职责所在。而在国际全球化、多元化复杂交融的情势下,民族文化的创新更是时代的要求。一方面,不同文化圈之间的交融乃至同化,都急切需要找回自己过去迷失的归属与认同;另一方面,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这条东方巨龙能够在可预见的将来,走向文化崛起的必由之路、点题之义。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
【注:本文系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亚洲国家传统文化教育的比较研究”(项目编号:10YJA880120)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单昕、匡延昌:《中国文化软实力如何“硬”起来》,《人民论坛》,2017年4月上。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