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地名文化活起来

2017-06-15王胜三

人民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标志文化

王胜三

【摘要】地名作为社会基础地理信息,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效益更加凸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这对地名工作特别是地名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国家战略 智慧城市 地名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以地名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民政部地名研究所近年来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一方面,注重地名普查、地名文化和地名管理的基础理论研究;另一方面,突出地名研究与国家战略的深度融合,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智慧城市、城镇化以及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相关的地名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初步成效。

以“一带一路”为牵引,把地名研究考证向纵深推进

“一带一路”倡议要打造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现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格局,必须优先铺设一条坚实而顺畅的地名之路。为此,我们积极实践,深入探索,将“一带一路”与“地名文化”两个关键词融汇交织,为宣传和普及“一带一路”地名文化打开一扇崭新的窗口。

一是考证“一带一路”历史地名。组织专家学者,挖掘丝绸之路上古国名、古城邦名的来历、演变,追溯中西文化、经济交流的历史,探索古丝绸之路沿线古地名的演化足迹。

二是考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名。以国家名称这一重要地名为切入点,从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地理等多方面,对“一带一路”沿线包括太平洋岛国在内的80个国家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和介绍。

三是考证“一带一路”重要城市名。依托国际大通道,陆路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重点介绍54个著名城市名的由来及其演变过程,从区位、历史、地理、经济、文化和旅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展现。

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研发和推广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

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更加便捷的地名标志导向系统是重要内容。地名标志遍布城市的中心街巷和角角落落,是城市管理的“细胞”和“末端”,只有让“末端”动起来,让“细胞”活起来,城市肌体才能充满活力。为此,从2015年开始,我们把地名标志智能化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抓手,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研发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中科院电子所是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拥有国家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其传感处理系统、图像解译能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借助电子所的科研能力和技术,开展研发和推广应用,计划分四步走。

第一步,地名标志的数字化。利用电子所的传感技术,把遍及城市街头巷尾的静态地名标志,经过传感技术的处理改造,转化成可及时收集街景动态数据的信息终端。

第二步,地名标志的网络化。即把数字化的地名标志作为一个小小的城市“电子眼”,通过网络技术连接成城市地名网(简称“地网”),立体感知城市环境、状态、位置等信息的全方位变化,实现对城市管理各方面监测和全面感知。

第三步,建立数据处理中心。采集的实时传感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地名地址数据库,利用解译技术对数据进行甄别、过滤、分析、整理。

第四步,建立地名标志智能管理平台。数据处理中心将经过筛选的可用信息传输到管理平台,进入民政业务和城市管理相应的模块。这样,城市就有了“大脑中枢”,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有了“云端管理,网络互连,终端交互”的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智慧城市建设就有了可靠的依托。

目前,相关研发和落地工作正紧张进行。已获得5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建立了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实验室和研发基地,管理平台软件设计和研发初步告一段落,改造后的智能标志已开始走出实验室,在户外安装调试。另外,地名所地名地址数据库展示平台初步建成,我们一方面紧跟各地地名普查进程补充数据;一方面采取市场购买等手段,不断完善更新、修正地名地址库数据信息,着力解决目前地名地址信息局部性、碎片化的问题。

以“二普”成果转化为指向,努力打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精品力作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以下简称“二普”)是国务院部署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按照工作进度,2017年3月底前,完成省级验收,6月底前将完成国家验收。“二普”成果转化要充分体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精神,充分体现便民利民的目标要求,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地名数据信息科学管理格局。因此,结合地名所的实际情况,我们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几项重点工作正在全面推进。

一是与北京电影学院合作,拍摄《地名中国》大型纪录片。2017年1月12日,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拟以中国文化地名为起点,以揭示拍摄地点地名内涵和文化底蕴为落脚点,深度挖掘当地人文地理延续、脉络和闪光点,用大型纪录片的形式,系列展现中国市、县、镇等拍摄对象的地名价值、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传承,集中反映当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贡献,进一步发挥地名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前期工作准备已经就绪,今年计划拍摄10到12集,在央视等新闻媒体上播出。这也是国内首次以电影艺术的形式拍摄地名纪录片。

二是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推出《方舆:中国地名与道地药材》特刊。为了解决好当前中药材产地与药用价值不匹配的问题和中药源产地地名古今变迁的困惑,保证中药的用量合理、安全有效,我们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一拍即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黄璐琦牵头,双方抽调骨干力量,借助《方舆》这个宣传媒介,编辑一期《方舆:中国地名与道地药材》,正本清源,把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与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让社会了解最好的中药材产地,掌握最具疗效的道地中药材。这次合作对于我们延伸与政区地名相关行业领域的结合、扩大地名研究的社会服务面,将提供有益启示,开辟新的途径。

三是充分利用“二普”数据,编撰《中国地名文化通志》。地名文化是地名的灵魂,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人文底蕴和文化精髓。因此,编撰一部最新最全且最具权威性的《中国地名文化通志》显得十分必要。近年来,我们把编撰《中国地名文化通志》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借助多方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搜集资料,从思维、心理、哲学、政治、民俗、历史、宗教、神话等角度,分析研究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采取每县(市)一卷的形式,把当地的地名、文化、历史、人文、地域特点、自然景观打包整理。

四是积极推动国家地名文化博物館建设。在倾力协助浙江、河南、黑龙江等地区建设地名博物馆和档案馆的基础上,尽力协调国家相关部门推进国家地名文化博物馆的立项筹备工作。

以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为切入点,为养老安全开启光明行动

伴随着养老人群和养老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养老安全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我们作为民政部直属单位,有责任主动地开展相关工作,发挥好自身优势,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基于这一想法,着眼满足当前社会养老机构提升安全防护措施的迫切需求,2016年11月,经我们牵线搭桥,浙江省道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牵手北京福寿老年公寓,义务开展安全守护光明行动试点工作。通过设立蓄光反光标志标识,让物品、室内外路径在夜间亮起来;引入地名标志智能导向系统,实现点对点跟踪、精准服务;增设老年人消防安全逃生通道等,从根本上解决老人走失、疾病突发、火灾烫伤等安全隐患。2017年2月中旬,试点工作已完成验收。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努力为养老事业打造一道坚固的安全防护屏障。

(作者为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所长)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谈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网,2014年8月7日。

责编/谭峰 美编/宋扬

猜你喜欢

标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多功能标志杆的使用
首都的标志是只熊
谁远谁近?
为什么奥林匹克以五环为标志?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