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语与权力对当前中国“剩女”形象的社会建构

2017-06-15龙娅张振宇

现代交际 2017年10期
关键词:剩女

龙娅 张振宇

摘要:近年来“剩女”问题已成为大众传媒和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议题,“剩女”成为社会现象与我国当前的性别文化传播以及传统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着手,对“剩女”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剩女”议题是人为建构的社会问题,是男权思维定势下对优秀女性的贬低,是男高女低婚恋观的延续,是大众传媒市场化的结果。“剩女”形象是男性话语对优质单身女性施加的符号暴力,是男性权力对大龄未婚女性的污名化。

关键词:剩女 话语与权力 社会性别观念

中图分类号:G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64-01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社会地位的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的独立性和选择性。然一个被称之为“剩女”的群体却在一线城市中悄然出现,他们有着高学历、高收入和高择偶标准,因对传统婚恋模式的反抗,成为媒介和舆论渲染下具有挑剔、焦虑和不孝身份特征的婚姻“积压品”。“剩女”话语是大众媒介、社会舆论及传统性别观念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关于“剩女”议题及其形象的建构是基于客观现实还是有其隐藏的权力机制,这值得我们用社会学的眼光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关于“剩女”问题的话语

“剩女”一词最初起源于网络并在坊间流传开来。所谓“剩女”,意指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具有高学历、 高收入、高要求的大龄未婚女性,因其高择偶标准而未能找到合适婚姻对象的大龄女性。近年来,“剩女”现象被媒体宣传报道,成为主要的性别议题之一,逐渐取代了“单身女性” 的说法,成为一类特定女性的身份标签。

话语是置于社会网络之中的产物,“剩女”话语是传统男性中心话语权的反映,以维护传统父权制权威,这种带有贬低性的话语秩序为社会甚至广大单身女性所接受并内化为自我认同。“剩女”话语产生了对大龄未婚女性的偏见性命名,更制造出贬低女性性别形象和社会价值的话语体系,经过媒体和舆论将这种话语纳入到官方正式文件中,成为普遍性共识。

二、“剩女”话语:男权思维定势话语权运作的结果

中国传统语言中包含着诸多具有性别歧视的词语和语法规则,且这种语言和文本是為男性统治者服务的,女性被排除在话语权之外,“剩女”一词的出现并整合进官方话语体系当中,是一种男权思维定势的结果。社会用一种“他者”的眼光审视和解读大龄未婚女青年在婚姻市场中的地位,男性是享有充分主动权和自由选择权的主体,女性是被动和被挑选的客体,其畅销和滞销完全是由男性主体决定的,“剩女”这一话语无疑是“男人制造标准,女人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的男权主义的产物。媒介在选择和传播性别议题的过程中,沿用了具有性别盲点和性别偏见的选择标准,遵从于媒介生产中既有的男权思维定势。

三、“剩女”问题:中国传统婚恋文化熏染的结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充当着“贤妻良母”的角色,“剩女”的出现却突破了传统文化赋予女性的社会角色,挑战了男权中心主义的权威 。如今男女平等的提倡以及受教育程度的相近使得传统婚恋文化中的 “男尊女卑”的权威思想受到了挑战,“男高女低”的择偶标准受到了冲击,客观上造成了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优秀女性出现了结构性剩余。媒介在“剩女”问题上隐蔽地表达男性中心话语权,媒介的文化编码将刻板化的认知与拟态环境相结合,使“剩女”议题产生的涵化效果与传统的性别文化形成共鸣,达到强化刻板印象和传统性别观念的目的。“剩女”话语的流行迎合了受众中被广泛接受的中国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的婚姻观,是中国传统婚恋文化渲染的结果,是男权话语体系下,“男尊女卑”状态的延续。

四、“剩女”形象:市场化媒介逐利的结果

“剩女”议题既是媒介选择性地设置性别议题以满足男权思维定势和迎合中国传统性别观念的结果,同时也是追逐“眼球经济”的必然选择。在各类报刊和影视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剩女”形象满足了男性固有的猎奇心理,并通过对“剩女焦虑”的极力渲染,将规训女性气质、外貌、着装等作为帮助女性“脱单”的正当理由,媒体将“剩女”制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同时,又将其视为具有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媒介通过报刊、影视等对“剩女”形象的建构在无形中向人们灌输“家庭是女性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婚姻是女性的归宿”这样一种思想观念,从而使得许多女性在职场上奋斗多年后重新回归家庭。

五、结语

“话语是服从于某种规律的实践”,话语与权力密不可分。父权制权威对媒介和舆论产生的影响促成了“剩女”话语的形成,大龄未婚女性的存在挑战了传统男性精英的优势地位,“剩女”话语的出现是对男性中心秩序的维护。“剩女”一词从私人化语言变为社会性的议题,根源于古有的“男尊女卑”社会性别观念及传统文化对女性家庭角色的期待。如今单身女性面对着巨大的催婚压力,职场文化、性别比例、婚育状况,甚至其个人担任的工作性质、职位高低都可能影响所面对的催婚情况。“剩女”话语是男性中心话语权的表现形式之一,将单身现象女性化,将女性单身现象问题化是“剩女”话语制造的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周妍,张文祥.“剩女”话语与媒介文化[J].中州学刊,2014(6):100-105.

[2]张颖,褚倩.社会学视野下“剩女”的建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1):232-234.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剩女
当“剩女”邂逅“暖男”
蒋欣:在“剩女”的世界里绽放自己
“剩女”和“大女”:两个词汇背后的价值观
中国“剩女”一点也不“剩”
“剩女”感到多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