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大国竞争与挑战
2017-06-15李俊强
李俊强
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吸引了国内和国际注意力,为什么国内外这么关注?第一,规格高。王毅部长在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表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将出席论坛开幕式并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目前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确认出席论坛。即使放在国际上,规格如此之高的会议也不多见,更何况此次论坛部分活动将由习近平主席亲自主持。第二,规模大。目前,除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外,共有来自110个国家的官员、学者、企业家、金融机构、媒体等各界人士,来自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和代表确认出席论坛。其中,联合国古特雷斯秘书长、世界银行金墉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拉加德总裁将应邀出席圆桌峰会。高峰论坛与会代表总人数将达1200多人。规模大也就意味着传播力广,不但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而且有助于扩大会议精神传播范围。第三,对全球经济形势有重大影响。最近,英国脱欧、法国大选变成脱欧与留欧的对决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的“逆全球化”表现,使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疑虑,经济形势真的要从“全球化”走向“逆全球化”吗?值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向世界宣布:中国坚定支持全球化。“一带一路”本身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之一,而“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其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支持,更何况,中国如此高调、高规格的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为什么会有一带一路?
不过,中国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力气去推行“一带一路”倡议呢?这个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形成的。第一,中国国内经济面临转型,过剩产能需转移出去。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虽未受到较大影响,但全球经济萎靡不振,复兴乏力,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出口型”经济亦因此受到波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虽自出口转内需,但依旧无法短时间内将国内过剩产能消化掉。因此,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国内和沿线国家经济联系,借机将国内过剩产能、劳动力转移出去,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自出口转内需争取时间。例如,前几年国内房地产行业火爆,一些相关企业发展过快,一些院校扩大与房地产相关专业录取人数;现在房地产行业出现降温,导致一些企业产能过剩,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工作。但是,现在国内一些基建企业可借助“一带一路”到周边沿线国家投资,这必然而然的会带着相关人才和产能出去。同时,可借助对沿线周边国家投资,有效利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
第二,服务于中国崛起这一战略目标。中国崛起不能仅仅简单理解为国力的崛起,其背后实质是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崛起,当然中国的崛起也不是对美国霸权主义的简单复制粘贴,而是构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摒弃美苏的霸权主义思想,实现国与国之间真正的平等。但现行国际体系却是二战后构建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无论是联合国安理会一票否决制,还是世贸组织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均以欧美的大国利益为主导。中国作为欧美的潜在竞争对手,在现行国际体系下必然是处处受其掣肘。例如,中国花了15年时间的入贸谈判,以及去年的“南海仲裁案”,均表现了现行国际体系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掣肘,也体现了中国构建一套新型的国际体系的迫切性。
“一带一路”就是中国构建新型国际体系的雏形,大家只看到了“一带一路”加强中国与沿线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却没看到其背后所包含的内容,若是中国做得比较好,“一带一路”可以衍生出一整套体系,例如,商业模式、文化内涵、社会制度等等。其实质就是借助“一带一路”将沿线国家拉到中國面前,将中国的一切展示给他们,供他们学习,并加以运用。最终将中国模式复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形成一个中国模式构建的区域,并逐渐扩大该区域,以此区域为基础来构建一种新型国际体系。
西方的民主主义制度、文化模式和商业模式之所以盛行于全世界,其根本在于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富强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都处于衰落阶段;苏联虽于一战后迅速崛起,但毕竟其出现时间短,整体实力与欧美有较大差距,又于九十年代解体,导致西方文明一枝独秀,西方自然也就成了各国学习的模板。但是,如今中国不但经济实力跃升为全球第二,军事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也有了很大提升,西方学术界已经开始反思西方民主制度的局限性,以及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已有了可供国外学习的实力,那么借助“一带一路”,他们买我们的商品、接受我们的投资,可以看到中国的处事方式、接触中国的文化产品、了解到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前的中国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个陌生的国家,但现在的中国却是一个他们可以面对面接触、了解的国家,时间久了,他们会不会学习一些他们能接触到的中国的一些东西呢?肯定会,比如说,当地人要跟中国做生意,那是不是就要学汉语啊,既然学汉语是不是就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啊,学习了中国的文化是不是就了解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啊。所以,在中国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模式必然成为沿线国家学习的模板,沿线国家自然而然的也就成为中国构建新型国际体系的基础。
第三,突破美国的遏制。自美国上任总统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来,在亚太从军事、经济各方面围堵、遏制中国。当前美国整体实力远优于中国,在亚太还有日本、韩国盟友协助,况且现行国际体系下的规则也有利于美国,因此在亚太直面美国的围堵还是有一定风险的。美军在太平洋经营多年,不但有关岛一样的基地,还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盟友,因此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向东突围都会遭遇极大阻力。但是向西,则遭遇的阻力要相对较小,因为无论是在中亚还是印度洋、或者非洲,美国的存在都远远小于其在东亚的存在,况且这些地方远离美国本土;而欧洲虽亲近美国,但经济则较为独立。中国推行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可以理解为“西进战略”,通过向西突破美国力量薄弱处,避免与美国在东亚硬碰硬,来突破美国对中国的围堵。
大国竞争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自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来,至今已过了四年,可以看到是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风险还是存在的。风险有很多种,安全风险、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等,但在这里主要讲一下容易被忽略的大国竞争风险。当然中美竞争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来中国的“一带一路”也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破除美国的围堵。但是还有两个大国值得我们去关注。
第一,俄罗斯与中国的大国竞争关系。中俄作为相邻的大国,两国关系的根源就是竞争关系,因为两国之间几乎没有战略缓冲空间,任何一国的强大对另一国都是最直接的威胁。无论两国关系如何紧密,这种威胁都是无法消解的,只能暂时的掩盖。虽然中俄现在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是其中一个重要前提却是: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的巨大压力。乌克兰危机以来,俄罗斯面临的美国威胁能直达其本土,而中国也在亚太面临着奥巴马“重返亚太”所带来的压力。中俄两国实力相比美国皆有较大差距,但中国可以在经济层面与美国一较高下,而俄罗斯可以在军事层面与美国硬碰硬,两国实力具有互补性,这就成为了中俄两国合作的基础,也在美国的压力下建立了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但是俄罗斯对中国的戒心并没有放下,2012年,普京重返总统宝座,对美战略方针仍然为在不损害俄罗斯利益的前提下,在多个领域发展与美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只是在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面临欧美的全面制裁,俄罗斯才对西方彻底失望,为避免被孤立而走向中国。另外,俄一直担忧其荒凉的远东地区会被毗邻的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涌入“占据”,其戒心至今仍未消除。俄罗斯把恢复前苏联大国地位作为其战略目标,因此一直在加紧对前苏联阵营的控制,尤其是在2015年1月初建立起欧亚经济联盟。而中国的“一带一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中亚,也就是前苏联加盟国地区,这势必将加深俄罗斯对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戒心。
中俄之间的大国竞争关系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化解。因为,大国关系往往更看重利益的大小,当利益足够大的时候,敌人也可以变成朋友,比如当年中美共同面对苏联这个对手的时候,中美合作的收益要远远大于中美之间的分歧,最终促成了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使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同样,乌克兰危机后,俄欧关系彻底僵化,此时面对美国的压力,中俄合作的收益要远远大于中俄竞争所带来的分歧,这也促使了中俄关系在2013年后迅速升温。那么,如果中俄能在“一带一路”上发现更多的利益共同点,扩大双方的共同收益,使利益大于分歧,相信在现如今俄经济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俄定会积极加入“一带一路”。比如,4月22日10时,一批俄罗斯货物随着铁路货车的牵引到达东莞石龙货场,在中欧班列回程空载率仍然较高的情况下,中欧返程班列是否可以带上俄罗斯货物返回中国?这当然是可以的,这就是一个中俄之间的利益共同点,当然,现在这个点还比较小,以后如果扩大中俄之间贸易水平,是不是就可以扩大这个点了。
第二,印度与中国的大国竞争关系。相比俄罗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竞争就比较明面化。比如,印度一直视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围堵印度的“珍珠链”战略;印度认为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巴联合压制印度,且经过其认为拥有主权的克什米尔地区,是对其国家主权的破坏;同时,印度一直视印度洋为印度的印度洋,所以印度对于中国“一带一路”的态度可能是比较消极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国投资的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2015年,新总统西里塞纳上任后,迫于印度压力,叫停了一系列前政府批准的中国投资项目。虽然,一年之后,西里塞纳又恢复了那些被他叫停的项目。但是,2017年2月斯里兰卡驻华大使说,考虑到印度的担忧,斯里兰卡不会允许中国在汉班托特港开展军事活动。而据分析,西里塞纳之所以一年后恢复该港口项目,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哪个国家有实力和需求来接手这个项目,因此西里塞纳不得不恢复该港口项目,并额外将港口附近1.5万英亩的土地交给中国兴建工业园。
中国国内对印度的误解与对俄罗斯的误解不同,对俄罗斯的误解是:鉴于中俄之间的友好关系,忽略了中俄在根源处存在的大国竞争关系;对印度的誤解是:因为印度实力不强,无视印度的竞争,而忽略了印度也是一个大国,尤其是一个地区性大国。印度可以说是印度洋唯一的一个大国,现在的印度跟80年代的中国一样,是一头正在觉醒的狮子,如果说莫迪之前的印度还是沉睡的狮子,那么莫迪之后的印度绝对是一头已经开始觉醒的狮子,至于印度会不会成为一头雄狮,这要等以后再说。
为什么将印度与80年代的中国相提并论,一方面,其国内情况与80年代的中国比较相像;另一方面,印度总理莫迪与邓小平一样,同样是贫苦家庭出身、同样是从基层一点一点锻炼出来的,并在某一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莫迪连续三届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该邦的经济增长率跃居印度首位、同样是执政能力较强——莫迪成功将民众对“废钞令”的不满转化为对自己的支持,并引领印人党在印度五邦议会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莫迪被国内评为自尼赫鲁、英·甘地以来印度最伟大的政治家、同样是锐意改革,且以经济为主,注重吸引外资。那么,印度会不会在莫迪的带领下开启一场“改革开放”呢?会,而且有很大的机会成功,尤其是莫迪在获得北方邦议会选举胜利后,被普遍认为莫迪所领导的印人党将在下届选举中获得国会上下两院的多数席位,所以改革成功的几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