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我省科技人才流动和队伍建设的方法探究
2017-06-15李慧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级的发展战略目标,顺应了我国的发展形势,是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使得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汇聚在一起,这其中人才的汇集是协同发展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科技人才作为构成我国人力资源的核心资本,能够对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促进科技人才的流动,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所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科技队伍建设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与之相对,科技人才的流动增强了竞争力,又为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方面的保证。本文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出发,详细叙述了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科技人才方面的状况及河北省目前的科技人才流動、科技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改善河北省科技人才流动和队伍建设的方法,以此来提高河北省人才方面的竞争力,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人才流动;科技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3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02
一、引言
中共中央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2月份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汇报后,在之后的讲话中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它也成为了继长三角和珠三角后的中国经济发展中区域合作的第三个增长极。毫无疑问,京津冀的综合发展水平比起中国的其他地区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带动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方面。但京津冀的情况与长三角、珠三角有所不同,由于先天的地域因素、后天的发展影响,要推行“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的改革是有很多困难的。要想真正的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先需要协调的便是遍布在各行各业中最活跃的因素:科技人才。
京津冀的协同发展,离不开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在人才这一资源上,北京、天津优势明显,而河北省的人才则一直处于流失状态,严重制约了河北省与北京、天津的协同发展。但随着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也为人才提供了发展空间,必将推动科技人才的合理、优化流动,最终实现河北省的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二、京津冀科技人才的总体情况及河北省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一)京津冀科技人才现状
京津冀地区在对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上面占优势,2016年京津冀地区硕士研究生有将近30万,博士生则近8万。不仅如此,在京津冀地区的研究与开发机构中,科研人员比重也很大。但根据16年结果显示京津冀大专学历人数仅有24万多,占比约为苏沪浙地区的50%;而且企业科研人员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虽然研究与开发机构全部工作人员、研发人员均是苏沪浙的2倍多,但企业的科研机构中,工作人员占比不到苏沪浙的30%,具体到科研人员上仅为苏沪浙的36.31%。总体上而言,根据2015年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的数据结果,表明了京津冀地区在占有中国人口数的8.11%的同时,专业的技术人员仅占我国人才总数的4.71%。京津冀地区对于人才的需求仍然是供不应求。
1.北京的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北京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人才数目居全国首位。培养出的高水平学生数量相当领先,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储备优势。北京在我国属于智力水平最高的城市,大学、科研机构层出不穷。北京的211高校就有26所,占比23.2%,985院校有8个。北京的科研机构也很出色,清华、北大、中科院都是中国排名前10 。北京的唯一不足之处就是企业的研发,仅居全国中游水平,落后于天津与河北省。
2.天津的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天津市自从2006年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后迅速崛起,人均GDP在2013年达到了全国第一:100105.4元,此后逐年上涨,2014年达到了105231.4元,2015年107960.1元,2016年达到了115613元。虽然综合实力得到了大大地提升,但工业占比很大,在人才方面仍有一定的不足。天津市培养的高水平学生数量虽然与北京相比有很大差距,但总体而言也还可以。天津的211高校有3所,985高校2所,高校数量虽然比不上北京,但也拥有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几所影响力较大的院校。天津的科研机构,由于滨海新区在中央政策的支持下,拥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吸引了一大批科技人才的到来,所以水平尚可。
3.河北的科技人才现状分析
河北作为东部沿海的一个省,在纵向上自身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横向上与北京、天津相差甚远。河北的大学数量少,名校更是稀缺。入选211的有一个河北工业大学,位于天津境内。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有华北电力大学(位于保定)却备案于北京;东北大学的秦皇岛分校,归教育部管。所以虽然高校机构分布还可以,但国家重点大学少,教学资源、设备老旧,整体影响力很低。在培养“两高”人才上,培养的进修渠道少、师资不足,人才自给能力严重不足。在科研人员总量上与天津相比还可以,尤其是在企业的科研人力投入上表现较好。但经济的发展与科研机构的不匹配,已经严重限制了河北省的发展。在人才的流动上,北京和天津对于邻近的河北省的人才吸引力很强,使得河北省的人才大多流向了京津两地。
(二)河北省人才现状的原因分析
1.人才培养力度不够大造成了河北省人才的缺乏
体制存在壁垒阻止了人才向河北省的流动,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实施等都未解决,京津经济、科技都明显高于河北省,出现了对河北省人才的“虹吸”,河北省成了“低洼”。京津地区的高收入、好前景吸引了大批的河北省人才流向京津地区。河北省对科技人才重视不够,人才政策不具有吸引力、缺少优秀人才的奖励措施、工作机制不健全,所以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才缺乏的窘境。具体表现为高端创新人才、管理人才、适用效益型人才的短缺。而且专业的技术人员也不断流失:比重从1990年以每年平均0.5%比例下降,直到2005年降为了10.98%;科学研究人员也流失,比重从1998年以每年平均0.49%比例下降,2005年降为了0.32%,收入低、缺乏发展的平台、人员编制的限制等问题都直接导致了河北省科技人才越来越少。
2.人才的市场化配置程度低
河北省出现当前的人才现状与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低有很大的关系。人才要想发挥作用就要实现组合的最优化,科学的配置人力资源,将人力因素与其余市场因素相匹配。目前河北省在人才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有对人才进行粗放型的配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流动的范围,使得大多数的人才没有发挥出实力,无法带动河北经济发展。
3.人才制度的不合理
在河北省,由于历史、行政因素,大多产业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高新技術产业发展缓慢。这与河北省的科技人才现状是相符的,表明了人才制度的不合理。河北省在农业方面缺乏人才,第一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河北省的优秀人才集中于经济、科技发达的地区,农村等落后地域人才匮乏。这说明我们的人才制度存在问题。河北省在引入人才上,就北京而言,引入的高级人才比重最小;天津引进的人才中高级人才更少,主要是中低层人才,所以河北省人才工作机制不合理。制度的不合理也造成人才放弃自身的优势去追逐所谓的仕途,无法发挥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引进力度,合理设计人才制度,充分利用人才。
三、促进河北省科技人才流动和队伍建设的方法
打破以利益为导向的科技人才流动惯性,推动人才的有效流动是推动河北省打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相对落后的地位的强有力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人才资源的合作并没有使河北省受益良多,因此促进河北省科技人才的有效流动尤为重要。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协调政策
建立人才协调的制度机制是科技人才有效流动的关键所在。河北省要与北京、天津构建兼容的制度平台,采取灵活的人才政策,使市场发挥配置生产要素资源的功效,这样就能够形成人才自由的流动、充足的人才资源系统。首先,我们要成立专门的研究人才政策的组织。该组织的任务就是从制度出发,以京津冀的整体利益为目标来调整区域人才政策的制定,携手解决京津冀区域人才政策的相关问题;然后,针对人才的有效流通、合作制定相关制度。人是发展的主体,人才在生产、分配等环节具有的不确定性、外部性使得热力资本具有高风险。建立人才安全保障制度、人才竞争避免制度,降低科技人才流动的危险性,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打破人才分布的不均衡。还有就要针对人才建立以能力、业绩为评判标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加大河北省对科技人才的开发力度、奖励力度。
(二)创建并完善河北省人才流动所需的环境
首先,河北省要建设能够吸引科技人才的生活环境。物质上得到了保障,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人才会更多的去关注人生的追求。所以河北省在规划建设新区时,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可以改变以往的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模式,实行园城结合,充分考虑当今科技人才的现实需求,对住房、交通、商业区等配套设施的配备高度重视,并对医疗等社会保障大力投入;生活的环境得到满足后,就要营造能够吸引人才到来的发展环境。河北省之所以在人才吸引力上与北京、天津有所差距最主要是由于发展缓慢、发展前景不乐观、对河北省缺乏信心。对此要对症下药,河北省要加快经济发展,企业要创造能够为人才实现长期的自我价值的环境,这样才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与此同时,河北省政府要跟上时代步伐,简政放权,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去重型化,从而创造就业创业的机会,释放制度红利,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情况下,对河北省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
(三)加大河北省对培养人才的力度
河北省在完成了人才流动的相关制度,营造了人才流动的环境后,接下来就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而培养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以往河北省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没有加以区分,所以虽然消耗了大量财力但收效甚微。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河北省就要明确培养的目标,从人才的差异性入手,针对科技人才配备合适的培养方案,重点培养河北省主导产业缺失的科技人才,使人才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增强河北省人才队伍的竞争力。河北省高校还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引导学生为家乡做贡献。而河北省对于人才的引进也不能像以往那样,应该实行刚柔并济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人才这一要素与其他的要素有所不同,作为一种具有能动性的资源,我们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健全人才工作领导机构。而且引进后要学会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与技术创新性,形成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氛围,不断改善硬环境、软环境,让他们产生落地生根的想法。实行奖励机制时,不仅要包括物质层面的奖励,还要包括精神层面的奖励。
(四)完善人才的服务体系,促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
目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条件下,北京要分散首都功能,天津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河北省就要抓住机遇,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同时实现京津冀互联互通,吸引京津人才的到来。河北省针对高层次的人才,建立专门的人才流动平台,强调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性,避免河北省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并通过大数据实现科技人才的优化配置。打破地域的限制、人员的分类,整合人才市场、毕业生就业市场、海外留学生等;人才的流动需要媒介: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河北省要加强对此类机构的整理。对于人才要提高服务水平,了解他们的需求,解决人才对于档案、职称、保险等的担忧,不断积累人才资源。
四、结语
人才资源作为河北省能够加速发展的第一资源,完成了上述的改革后,河北省就具备了吸引人才的一切条件,再加上京津冀的一体化发展,河北省的科技人才队伍会很快形成,推动河北省发展,从而促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形成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参考文献:
[1]侯兴蜀.京津冀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17-24.
[2]许明,闫旻.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创新型人才流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3):122-123.
[3]李孔珍,张琦.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三种管理模式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19-127.
[4]朱洪瑞,霍晓姝,王海燕,尹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促进河北省人才流动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6-19+25.
[5]李慧.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人才流动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110-112.
[6]李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21):125-127.
作者简介:李 慧(1984-),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毕业院校:美国芬德雷大学,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石家庄学院,讲师,专业:工商管理,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我省科技人才流动和队伍建设的方法探究 (课题编号: SZ16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