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辽宁省专业评价为导向S大学国际贸易建设研究
2017-06-15彭徽江金启徐春祥
彭徽 江金启 徐春祥
摘 要 分析辽宁省普通本科专业评价的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得知,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核心。S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教学资源不足表现为:教师科研能力有限,学校考核制度过松和学校晋升渠道不畅。S大学应结合评价体系,建立以考评制度为保障的专业建设路径。
关键词 专业评价 量化标准 专业建设 考评制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1辽宁省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价指标不统一和难量化的困难,国内尚未形成公认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辽宁省教育厅推出的本科专业评价方法,以“科学合理、客观公正”和“专家不进校、管办评分离”的特点,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尤其是,原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辽宁的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值得学习推广,从设计到操作都有不少创新之处”。不同专业,评价体系不同。以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构成,指标及其权重。
2教学资源是专业建设的核心
2.1对本科教学工程与教学成果奖的影响
教学资源中师资情况反映专业教师职称和学历,也是申请项目和奖励的必要条件;教学资源中教研情况由教研论文和教研项目体现,二者对获得教学成果可以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2对培养效果的影响
培养效果由就业情况与培养质量、在校学生综合素质两方面构成,两者分别针对离开学校和校内就读的学生进行质量评价。在校学生的培养效果,在指标上体现为论文、参与科研和竞赛获奖。
2.3对培养模式的影响
专业教师是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也是培养模式创新的执行人。因此,培养模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专业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教学资源不足的原因
3.1教師科研能力有限
虽然专业中,博士学位和副教授职称以上的教师,比例不少,但高职称和高学历,并不代表较高的研究能力。该专业科研氛围较差,潜心研究的教师较少,科研竞争力较弱。
3.2学校考核制度过松
学校考核制度极度宽松,既然职称评上了,考核无压力,谁还苦心专研?看似相关部门不作为,本质是高校中存在想混日子的学术“权威”,谁也不愿意给自己套上“紧箍咒”。
3.3学校晋升渠道不畅,职称晋升成为教师提升科研能力的倒逼力量。但发表论文仅限于需要晋升的教师,辐射面有限。加之青年教师的引进力度下降,依靠职称晋升驱动学术成果的路径难以为继。
4以考评制度为保障的专业建设路径
4.1强化岗位考核实现正向激励
(1)专业教师能获得公平和公正的待遇,职称固化了专业岗位及其岗位薪酬,应通过有效率的岗位考核,客观评价每位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的贡献,使薪酬待遇尽可能匹配教师工作的努力程度。
(2)实现正向激励的管理体制,职称终身制,较易侵蚀高职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滋生惰性。高等院校应建立岗位考核制度,依据“多劳多得”的原则,针对职称的高低,确立不同层次的考核标准。
(3)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岗位考核制度是打破职称结构固化,增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基于有效的考核制度,高等院校将出现“有能者上,无能者让”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4.2完善S大学的岗位考核制度
课题组认为S大学岗位考核制度最大的弊端在于考核标准的难易程度不适当:考核标准是广大教师的指挥棒,若考核标准难易不适当,将使考核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名存实亡。以经济类为例,与“中文核心”特指北大核心不同,该校“核心”期刊涵盖广泛,只需刊面上标注“XX核心”即可。“核心”期刊比“中文核心”期刊的学术水平相差悬殊,且“核心”期刊根本不在辽宁省专业评价的观测范围之内,基本没有学术价值。用此毫无学术价值的“核心”期刊作为高级职称的考核标准,一是根本起不到正向激励的评价效果,二是不能推动学校学术成果和教师学术水平的进步。
因此,S大学考核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建设难易程度适当的岗位考核标准。进而,通过岗位考核实现公平公正、正向激励和教师流动,激发专业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动力和潜力,最终实现专业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基金项目:沈阳理工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合同号:2015-16):基于专业评价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内涵建设与特色强化研究;2016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序号102):“翻转”课堂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信息采集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lnen.cn/zwgk/zwtz/284242.shtml.
[2] 宋孝金.大学专业评价:以学科支撑论品质[J].教育评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