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中国的政治生态什么样
2017-06-15周叶中
周叶中
【摘要】政治生态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元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的营造需要综合运用制度、纪律和规矩的作用,纠偏腐败堕落的政治行为,培养清明廉洁的政治风尚,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政治生态 政治文明 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生态”和“从政环境”意蕴深远,对于中国政治文明远景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把握中国政治生态的营造路径,展望中国政治生态的远景蓝图,有利于树立中国政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政治生态是中国政治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根本特征。党的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党内政治生态决定着国家政治生态,党风深刻影响着政风和民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政治生态的基本特征。人民群众构成中国政治生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当家作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架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建立更加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以避免社会阶层固化和两级分化;执政党必须切实走好群众路线,矫正党员干部的精英心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人民群众,去体会民众生活、感知人民脉搏,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内化为自觉理念和自觉行动;要突出政治为民服务,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作为核心人权来推动,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依靠,顺应民意,敬畏民心,挖掘人民群众最深厚、最强大、最坚决的支持力量。
坚持实践理性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方法论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这就决定了中国政治生态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践理性。所谓实践理性,即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搞本本主义,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断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创新理论,推动大胆而又慎重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
坚持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中国政治生态的优良品质。中国政治生态既立足中国国情,又借鉴和吸收一切有利于政治发展的文明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而创造中国政治发展和制度变迁的新模式和新道路。在理论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借鉴诸如“权力制约”“权利保障”等西方自由主义法治中反映人类政治文明一般规律的理论成果,继承“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德主刑辅、礼法并重等超越时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在实践中,我们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坚持发挥市场作用、建立有效市场,又坚持发挥政府作用、建设有为政府;既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又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等等。
营造良好政治生态需要立制度、守规矩、讲纪律
营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需要以反腐败斗争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加强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推动反腐败斗争,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命的先进性政党。通过从严治党带动从严治政,通过对政治行为人进行严管,使政治生态得以净化,从而形成廉洁从政的优良环境。
营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需要立制度、守规矩、讲纪律,牢固政治生态红线。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我们一直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同样,在营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过程中,也需要综合运用制度、规矩和纪律的作用,构建中国政治的生态红线。制度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决定性因素,规矩是优化政治生态的基本规范,纪律构成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保障,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另一方面,严格的规矩和严肃的纪律归根到底要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和固化。因而需要着眼于党内政治生态功能完善,党外政治生态环境优化以及政治生态评价的制度设计和机制联动,以促进党的政治生态子系统的科学整合和外部生态环境的互动态势,共同构成政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链。
营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需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如果领导干部有着高度的政治自觉,都能身先士卒,做出表率,带头破除“四风”顽疾,广大党员干部就会以此为镜,好的风气自然会形成。另一方面,把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作为治本之策,将彰显选人用人的好风气。因此,要严格选人用人标准,把好选人用人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原则,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坚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要求,确保让老实人不吃亏、让干实事者得实惠,让有为者有其位。同时,对党员干部不仅要加强培养选拔,而且要加强监督管理,预防和惩处相结合,从小处着眼,从细处抓起,切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营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需要培育先进的政党文化,形成风清气正的大气候和大环境。营造中国优良政治生态不仅需要定规立矩,规范政治行为,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先进的政党文化,建设一个正气得以弘扬、歪风邪气没有市场的政治环境。由于受传统“官本位”人治文化的影响,政党与群众关系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党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因此,既需要通过加强政党文化建设,提升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使不敢腐、不能腐向不想腐转变,使执政行为和领导行为持久地融入为人民服务之中,以民心作为党员干部思想的标尺,并通过党员干部的示范效应,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氣。
2030年中国政治生态将会以一个全新的、系统的、整体的面貌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中国203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早已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中国的政治生态,也将会以一个全新的、系统的、整体的面貌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与“管得越少的政府是越好的政府”的观念不同,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而且,中国政治强调有为且有效,执政党和政府敢于担当,并有着明确的现代化导向,能够制定和执行符合自己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和政策;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利益的公平分配;能够有效协调和统筹各类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组织目标和公共政策相一致,保证共同责任的落实。另一方面,有为政治也强调有所为有所不为,收放结合,张弛有度。政府和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定位、功能和边界明晰,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从而充分释放社会的创造激情和创新活力。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优化政治生态尤其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根本目标和重要任务。廉洁政治构成衡量政治生态建设的价值准则和基本尺度: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反腐败体制机制有制度保障,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突出成效,各类监督机制得以完善和运转;作风建設常态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党员干部以清正廉明、奉公守法为自身行为准则,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注重家风建设,以良好家风涵养廉政文化,等等。
回应性构成现代政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民主政治必然要求切实有效回应社会成员的现实需求和利益诉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寻求参与、回应和责任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建立健全公民民主监督和政治参与的长效机制。回应政治客观要求,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之间的关系,要求政民之间的沟通渠道良好畅通,公务人员及时解决民众需求、服务态度谦和、办事效率高效,不久拖不决或者视而不见。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定期地、常态化地联系公民,征询意见、回答问题、解决需求等。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执政的基本方式是我国政治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法治政治在客观上要求: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共同推进并且获得长足发展;法律权威得以确立,法律信仰得以树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公务人员办事行权的基本遵循;法律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司法公正,司法权威得以进一步提升。
共享政治是未来政治生态的重要属性之一。它要求治理主体多元化,以及民众共享改革红利和现代化成果。一方面,政府不是社会治理的唯一主体,企业、公民、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合作共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另一方面,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根据公民的要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善教育、医疗、安全、环境等公共产品的供应和保障,使广大民众切实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果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我们应以政治生态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标识性概念,努力探索和丰富中国优良政治生态的营造路径,从而确保中国2030年的政治生态以一个全新的、系统的、整体的面貌面向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更好地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者为武汉大学副校长,武汉大学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
②刘云山:《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学习时报》,2015年5月18日。
责编/孙娜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