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选择
2017-06-15倪晶晶
倪晶晶
摘要:《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一书的作者是菲利普·克莱顿和贾斯廷·海因泽克。作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内在缺陷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指出导致如此严重的生态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模式,资本主义已无法解决生态危机。因此,资本主义需要替代选择,这种替代选择的就是有机马克思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的共同福祉、有机的生态观、阶级不平等问题及长远的整体利益,因此是使世界免遭资本主义破坏的希望所在。本书不仅为批判资本主义提供了新视角,而且为我国有效应对全球生态灾难、发展新的文明形态提供了一定的价值视角。
关键词:有机马克思主义 生态灾难 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10-02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运动蓬勃发展,这时的西方学术界兴起生态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简言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生态学有关理论进行结合,以此来研究后工业化时期严重的生态危机,并为之寻求缓和、解决之道。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菲利普·克莱顿博士和克莱蒙神学院贾斯廷·海因泽克博士合著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从有机角度论述生态危机。该书将过程哲学、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三者有机融合。若想要了解此书理论依据、逻辑框架、基本理念等问题,首先,我们就需要知道什么是有机马克思主义。
一、何为有機马克思主义
有机往往是和机械的概念相对立的。我们在说到“现代性”之时,往往离不开机械的思维方式。机械的思维方式认为整个世界是独立、静止、无联系的。而有机的思维方式则认为,整个世界是处于联系的系统当中,因此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世间,客观真实地还原现实世界。有机的思维模式是随着20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产生的,此时不论是量子力学,还是系统生物学等学科均处于蓬勃发展中,在研究量子力学和系统生物学中,研究者需运用一种过程思想去进行研究,因此强调事物的关联性、过程性、整体性。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有机,当一种知识系统形成于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系统中时,我们说它是有机的。对一个细胞而言,它所处的环境由它周围的细胞和它生存所需要的介质(土壤、水或空气)构成;对一个人所处的环境而言,是由古往今来的他人、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及其他公认的环境内容构成的;对一个国家或社会而言,环境既包括上述要素,又包括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语言、信仰、地理以及未来的憧憬。上述对象都是有机构成,它们是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整体;此外,有机概念还包括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过程。简要概括起来,有机就是意味着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个整体是一个运动发展的过程。不论是物理科学还是生物学,它们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由此可见有机马克思主义。
有机马克思主义又称“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和过程哲学家为了应对现代性危机提出来的,既是对机械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又是对解构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扬弃。有机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背景下,应从有机整体概念出发看待生态环境。从根本而言,它是一种建设性的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此书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怀特海的有机哲学、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社会有机体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对当代资本主义根本性质和目的进行深刻批判,并提出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现代性的种种弊端以及建设性替代方案。其目的是为了建设以全人类和地球的共同福祉为目标的生态文明,为了人类的共同福祉服务。
具体而言,包括三种核心共识和七种主张。三种核心共识分别是:首先,马克思主义不该是以欧洲为中心式的解释,马克思主义应适应中国文化情景;再者,在当今世界舞台上,中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已发挥引领作用;最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全球共识。因此,在全球层面,只有整体的有机合作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创造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因此有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七个核心主张,分别是,第一,人类已面临的严峻的生态环境,需赶紧开展相应措施;第二,资本主义是引起生态危机问题的罪魁祸首;第三,存在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第四,替代方案是一种混合体系,要求把市场的不良影响加以限制,并且社会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共同利益;第五,全球气候变暖造成很多地方社会、经济崩溃;第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在未来可能诞生;第七,急需合作行动。这七个核心主张在有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发挥了引导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有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选择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当前的生态危机,是因资本主义无计划的生产和消费造成的,资本主义的核心目标是财富的创造和价值的增值,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正是由于这种本质,一方面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方面,也削弱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就生态危机方面而言,资本主义的内在逻辑是为了更多地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为了实现这种占有,资本主义必然大肆渲染消费主义,由此造成大量能源、资源的消耗。此时,生产出来的更多产品也就意味着更多原材料和能源耗费。再加上传媒的推波助澜,释放出大量虚假需求刺激人们消费。但是,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为了满足虚假需要势必造成无谓消耗,因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另一方面,资本为了追求利益不断向外扩张,将全世界的国家、区域囊括到其生产体系之中,建立起全球大市场,为其再生产服务,这也就意味着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表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在与其他发展国家进行国际贸易时,利用本就不平等的经济结构,压低原料价格、抬高成品价格,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压迫和剥削,从中获益。甚至销售会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商品,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侵略,使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危机越演越烈;因此,本书认为资本主义是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资本主义已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出发点,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质已造成了人类严峻的生态危机,即使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也无法克服这种灾难,因此,急需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替代性方案。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严重阻碍了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在所谓经济增长的模式下,人成为机器的附庸,成为商品的拜物教徒,直接造成人可自由支配时间越来越少,创造力被严重削弱。人在物化的世界中逐步被异化,对很多人而言,人们的幸福感、成就感在物欲充斥的世界中渐行渐远,此时收入的增长已不再是幸福的标志,而是抽象的符号和象征性的数字,而这也正是资本主义无限制生产和消费所造成的。因此,发展到现阶段的资本主义急需要一个替代性方案,一个能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替代性方案。在作者看来,这就是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替代方案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有以下几个特征决定它能成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性方案。
1.有机的生态观
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样,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处理生态问题上,应摆脱“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有机马克思主义力图建立一种新的生态文明,将生态环境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生态系统之间是合作關系、互依关系、互补关系、共生关系。因此,任何的人为割裂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做法都是错误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的主张就是一种错误的主张。人类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与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类个体的命运只有和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形式相联系时,才能凸显其存在意义。
此外,有机马克思主义指出现代消费主义是一种生态毁灭的消费主义,因而在新时期的条件下提出惜物主义主张。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实生活中,资本主义的消费主义把幸福、自由和消费画上等号,把无节制地占有财富、过度贪婪追求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做法,不仅具有欺骗性,而且是反生态和不人道的,因此需提倡惜物主义。
2.关注共同福祉、阶级不平等问题及长远的整体利益
作者认为贪婪和恶性竞争所驱使的社会制度将会给民众带来最大利益,这一观点被事实证明是严重错误的。事实证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将国家置于贫困境地,造成社会不公。因此,需要找到解决方案,替代方案不是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公有制。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将社会、人类和我们所依存的星球的共同福祉有机结合。正如,克莱顿和海因泽克所呼吁的三点举措:(1)给予劳动人民政治表达的权利;(2)让社会集体的价值观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3)树立利益共同体意识,并建立起相关组织。因而,作者将目光投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现阶段的成功模式,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恰到好处地将市场和共同利益结合在一起,整体而言,较好地处理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正如作者在书中写到,“当人们从一言一行上真正把自己融入旨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共同体时,即当人们组成社会共同体,从内心信仰和实际行动上为其共同利益服务时,反而会获得更大的回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为企业的发展留有适度的自由空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市场力量,促进了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因此目前而言,中国最有可能成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军国家。
三、有机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有机马克思主义明确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构想,对澄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误解具有积极意义。
柯布指出,教条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已相当严重了,但是马克思的基本假设和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并没有过时和失效,有机马克思主义就是例证。因此,我们有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另一方面,在当今生态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挖掘有机马克思主义现代价值,进一步厘清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参考文献:
[1]王雨辰.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评析[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80-90+158.
[2]杨志华. 何为有机马克思主义?——基于中国视角的观察[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78-83.
[3]B.柯布,陈伟功.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68-73.
[4]杨富斌.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及意义[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65-70.
责任编辑:杨国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