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调查

2017-06-15朱水芬杨海杨文陈安利廖鹏飞黄平李玲利陈松

中国蚕业 2017年2期
关键词:家蚕摄食存活率

朱水芬 杨海 杨文 陈安利 廖鹏飞 黄平 李玲利 陈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云南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调查

朱水芬 杨海 杨文 陈安利 廖鹏飞 黄平 李玲利 陈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通过将每份家蚕品种资源的转青卵取4个1/2卵圈的蚕卵作为一区,蚕卵孵化后进行混合育,以24 h疏毛率为指标调查各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3龄起蚕改用桑叶饲喂,以饷食48 h的实际存活头数与孵化头数计算存活率。用SPSS17.0软件对摄食率与存活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摄食率为9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23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22.55%;摄食率为80.1%~9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2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1.76%;摄食率在40.1%~8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7.84%;摄食率在10.1%~4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7.65%。对摄食率在80%以上(8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的存活率调查结果显示,35份摄食率在80%以上的家蚕品种资源中有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对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与存活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它们的相关系数为0.747(P>0.01),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对高摄食率和高存活率家蚕品种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继代筛选,有望选育出对人工饲料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家蚕新品种。

家蚕;品种资源;人工饲料;适应性;摄食率;存活率

家蚕食性的研究是家蚕生物学、生理学和遗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桑叶是家蚕的天然食物,随着长期的自然进化和人工选择,家蚕对桑叶具有良好的摄食性和适应性,对家蚕的桑叶替代饲料研究形成了一定的难度。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高已成为制约蚕桑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使蚕桑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和高产、高效方向转变,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始了家蚕人工饲料育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有日本学者对家蚕摄食因子和感觉生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家蚕食性的研究奠定了基本理论基础[1]。1960年日本的福田纪文等首次用人工饲料全龄养蚕获得成功[2]。20世纪70年代以后,家蚕的食性理论特

别是摄食感觉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3-6]。近年来,国内蚕业科技工作者也对家蚕的摄食性、影响家蚕摄食的因素、摄食性遗传模式进行了研究[7-8],家蚕的人工饲料及饲养技术也已经逐步走向实用化[9-11]。因此,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家蚕品种的选育也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试验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了人工饲料的摄食率和存活率方面的调查,以期为摄食人工饲料家蚕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1 人工饲料试验用人工饲料为小蚕颗粒膨化饲料(免蒸煮),人工饲料中桑叶粉的含量为30%,由山东农业大学蚕学系提供。

1.1.2 家蚕品种资源102份供试家蚕品种资源,其中中系家蚕品种资源49份、日系家蚕品种资源53份,所有供试家蚕品种资源均为二化性,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家蚕种质资源中心提供(表1)。

表1 云南省保存的102份供试家蚕品种资源

1.2 试验方法

1.2.1 收蚁及摄食率、存活率调查本次试验为混合收蚁,即每份家蚕品种资源取4个1/2卵圈的蚕卵作为一区,蚕卵孵化后混合收蚁于保鲜塑料盒中。家蚕的摄食率以24 h疏毛率为指标,在蚕座内采用4点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每个点取50头蚕,调查疏毛蚕头数,重复4次,以4次重复的平均数进行归类,根据不同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情况,参照文献[12]的归类方法将供试家蚕品种资源分别按摄食率为0%~1.0%、1.1%~10.0%、10.1%~40.0%、40.1%~80.0%、80.1%~90.0%、90.1%~100%进行分类。在调查摄食率的基础上,对摄食率在80%以上(8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的2龄蚕继续用人工饲料进行喂养,3龄起蚕改用桑叶饲喂,调查3龄饷食48 h的实际存活蚕头数,以3龄饷食48 h的实际存活蚕头数与孵化蚁蚕的总头数的百分比作为存活率。

1.2.2 摄食率与存活率的相关性分析对摄食率在80%以上,且同一品种摄食率与存活率的差距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13份家蚕品种资源进行分析。其中摄食率为4次重复的平均数,存活率为实际存活头数与孵化蚕总头数的百分比。

1.2.3 数据处理将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

对云南省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性调查结果显示,摄食率在9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23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22.55%;摄食率在80.1%~9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2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1.76%;摄食率在40.1%~8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7.84%;摄食率在10.1%~4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8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7.65%;摄食率在1.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6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15.69%;摄食率为0%~1.0%(完全不摄食)的家蚕品种资源有25份,占所调查家蚕品种资源总数的24.51%(表2、图1)。

表2 云南省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在不同摄食率下的分布

图1 云南省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不同摄食率的家蚕品种资源数

2.2 摄食率与存活率的相关性分析

本次试验的摄食率调查是结合摄食性家蚕品种选育进行的,所以,对部分高摄食率家蚕品种资源的2龄蚕继续进行了人工饲料育,观察了各家蚕品种资源1~2龄蚕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在饲养过程中发现有个体疏毛后不能继续发育出现滞长的现象,表明有的家蚕品种疏毛率与存活率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调查云南省保存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摄食率的基础上,对摄食率在80%以上的35份家蚕品种资源在3龄起蚕后改用桑叶饲喂,继续对其正常发育的个体进行存活率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摄食率在80%以上的35份家蚕品种资源中有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存活率的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表3)。为了进一步了解这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和存活率之间的相关程度,对这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与存活率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47(P>0.01),呈显著正相关。从家蚕品种选育的角度考虑,为了能够选育出既具有高摄食率又具有高存活率的家蚕品种,将来可以将这13份家蚕品种资源作为摄食人工饲料家蚕品种的基础材料进行重点选育。

表313 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与存活率

3 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中系、日系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的摄食率有很大的差异,摄食率在8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中,以日系家蚕品种资源居多,有26份日系家蚕品种资源,占调查总数的25.49%;中系家蚕品种资源较少,有9份中系品种资源,仅占调查总数的8.82%;摄食率在40.1%~80.0%的中、日系家蚕品种资源均较少,各有4份;摄食率在0%~40.0%的家蚕品种资源以中系家蚕品种资源居多(36份)、日系品种资源略少(23份)。所以,在调查的102份家蚕品种资源中,摄食率较高的家蚕品种资源多数为日系家蚕品种资源,少数为中系家蚕品种资源。这与山本俊雄[12]对家蚕品种资源人工饲料摄食率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与袁金辉等[13]调查的日系摄食率较中系高的结果也具有一致性。日系家蚕品种资源对人工饲料的摄食率更具优越性。

试验结果还表明,中系和日系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在80.1%~100%的家蚕品种资源中,同一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和存活率差距都在10个百分点以内的家蚕品种资源有13份,对这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和存活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这13份家蚕品种资源的摄食率和存活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试验中发现,这13份高摄食率家蚕品种资源的个体发育正常,同时具有较高的存活率。所以在初次筛选摄食人工饲料的家蚕品种资源时,对摄食人工饲料后的存活率进行调查,有利于准确筛选到1~2龄对人工饲料适应性较强的家蚕品种资源。

本次试验所用的家蚕品种资源虽然都是二化性家蚕品种资源,相对单一,但从摄食情况来看,摄食率在80%以上的品种也占有一定比例,摄食率在80%以上的品种资源可作为摄食人工饲料品种选育的基础素材。袁金辉等[13]通过蛾区试验对家蚕品种资源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结果表明,摄食率在90%以下的家蚕品种资源为蛾区差异大的家蚕品种资源;对于摄食率在90%以下的家蚕品种在多代混合育未能提高家蚕人工饲料摄食率的情况下,可采用单蛾育选择高摄食率蛾区进行继代;对于摄食率在90%以上的家蚕品种资源,可通过混合育进行继代,避免单蛾育造成其它性状基因的遗失。李卫国等[8]通过对家蚕摄食人工饲料的遗传模式的研究,得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母性影响遗传模式。因此,利用现有的家蚕品种资源并结合适当的选育方法,有望选育出对人工饲料具有适应性的家蚕品种。

家蚕人工饲料,是蚕业生产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家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摄食具有较大的差异,至今实用化程度不高。因此,选育摄食低成本人工饲料的家蚕品种是目前家蚕品种选育的目标之一。在本试验中所使用的人工饲料为含桑叶粉30%的颗粒膨化饲料(免蒸煮),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使用方便的特点。如果能选育出与该饲料相适应的家蚕品种,对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实用化推广将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石川诚男,平尾常男.关于家蚕幼虫味觉的电生理学研究:下额栓锥感器的感受性[J].蚕试报告,1963,18(5):297-357.

[2]黄君霆,朱万民,夏建国,等.中国蚕丝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47.

[3]浜村保次.家蚕人工饲料育的道路[M].东京:みすず书房,1975.

[4]平尾常男,石川诚男,荒井成彦.关于家蚕摄食机制的研究I.与趋化性和摄食有关的嗅觉器的功能[J].日蚕杂,1972,41(6): 413-417.

[5]朝冈洁,赤井弘,涉谷达明.关于家蚕的上唇内侧感受器及其味觉感受性[Z].日蚕59次讲要,1989:36.

[6]崔为正,王彦文,牟志美,等.桑蚕下颚须感觉机能的研究[C]∥中国昆虫学会.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一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0.

[7]崔为正.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生理遗传学研究与展望[J].蚕业科学,2003,29(2):107-113.

[8]李卫国,胡增娟,王彦文.家蚕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1(3):276-280.

[9]崔为正.我国桑蚕人工饲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C]//徐俊良.蚕业发展与蚕丝研究.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l999: 130-136.

[10]徐俊良,沈群芳,黄健辉,等.关于桑蚕(Bombyx mori L.)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研究Ⅱ.饲料的简易化制作和同一蚕品种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个体差异[J].科技通报,2000,16(5):325-329.

[11]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病理生理研究室生理组,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蚕品种资源研究室资源组.家蚕不同原蚕品种对人工饲料的适应性调查——蚁蚕摄食试验[J].蚕业科学,1982,8(3):167.

[12]山本俊雄.蚁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学分析[J].日蚕杂志,1982,51(4):332-336.

[13]袁金辉,吴福泉,杨琼,等.华南地区家蚕资源品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J].蚕业科学,2005,31(1):91-93.

S882.2

C

1007-0982(2017)02-0008-04

10.16839/j.cnki.zgcy.2017.02.002

2017-01-18;接受日期:2017-03-18

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2013KJTX00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22)。

信息:朱水芬(1975—),女,云南建水,本科,高级实验师。Tel:13529660870,E-mail:shuifenzhu@163.com

信息:陈松(1970—),男,云南镇沅,硕士,研究员。Tel:13988027958,E-mail:ynchensong@163.com

猜你喜欢

家蚕摄食存活率
基于SVM的家蚕中毒分类识别研究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两种不同投喂策略对加州鲈摄食量和生长的影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川山×蜀水”小蚕人工饲料摄食性改良研究进展
损耗率高达30%,保命就是保收益!这条70万吨的鱼要如何破存活率困局?
水产小白养蛙2年,10亩塘预计年产3.5万斤,亩纯利15000元!存活率90%,他是怎样做到的?
轻则摄食减慢,重则大量死鱼!加州鲈养殖亚硝酸盐超标,预防处理如何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