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U形缝合加压法在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中的应用

2017-06-15刘样满王国安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皮下组织腋臭缝线

刘样满 王国安



U形缝合加压法在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中的应用

刘样满 王国安

腋臭微创术目前以皮下修剪术最为常用,虽然术中彻底止血并予打包加压包扎,但由于腋窝组织疏松,肩关节活动、不易固定等特点,其术后皮下渗血、积液、血肿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如何减少术后并发症,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我科自2012年3月起在原来手术基础上采用“U型缝合加压”代替既往的打包缝合加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3例腋臭患者均为我科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患者,其中女112例,男71例,年龄15~53岁,平均(23.2± 4.2)岁。有家族史者171例,家族史不详者12例。既往有激光、手术治疗史者16例。所有患者均为双侧,腋臭程度分级达II级以上[1],术前检查无异常,女性避开月经期,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通过腋后壁“W”形切口(图1),将腋毛区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翻转皮瓣,剪除毛囊及大汗腺,使成为薄层皮瓣,然后行U形缝合加压,在皮瓣上进针穿过皮瓣后,直视下在皮下组织浅层内水平潜行穿过约3 cm出针,两端提起后呈U形,垫油纱后适度拉紧打结。重复上述操作,根据术区面积均匀制备4~6针U形缝合加压线,两加压线之间相距3 cm左右。注意偏瘦患者因皮下脂肪薄,缝线不宜过深,同样缝线也不能在皮瓣与皮下组织间直接越过,应全部埋在皮下组织层内,使游离的皮瓣与皮下组织紧贴为一体,密闭空腔,然后关闭切口,垫厚层敷料,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1.3 术后第3日拆除U形加压线(图2),观察有无渗出、血肿、感染、皮瓣坏死、切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7~12天拆除切口线(图3),观察切口愈合情况。

1.4 并发症观察及疗效判定标准 于复诊时记录患者血肿、瘀斑、皮瓣坏死、感染、切口裂开、瘢痕增生等并发症发生及切口愈合情况。术后3~6个月随访,评判疗效及局部瘢痕。痊愈:术后3个月腋部无臭味;显效:术后 3个月体力劳动或出汗后有轻微臭味;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复发:术后无气味,术后3个月后腋下有较明显臭味者。显效及痊愈者计算有效率。

图1 标记术区范围及“W”形切口 图2 术后第3日更换敷料 图3 术后10天拆除切口线

2 结果

2.1 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 共183例腋臭患者皮下修剪术中采用U形缝合加压法预防血肿等并发症,切口愈合时间平均为(10±3.2)天。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局限性皮下渗血积血6例(3.28%),清除积血后继续压迫包扎好转;轻度切口裂开糜烂3例(1.64%),清创换药后痊愈;皮瓣明显淤斑青紫21例(11.48%),轻度青紫63例(34.43%);术后明显疼痛不适12例(6.56%),经第一次换药后好转;所有患者未出现明显血肿及皮瓣坏死。

2.2 疗效 所有患者术后腋部汗臭均消失。183例患者通过远期复诊或电话随访,3个月时痊愈162例(88.52%),显效17例(92.89%),有效率为97.81%;复发4例,复发率为2.19%;27例(14.75%)腋窝瘢痕宽约2~5 mm,其余患者均小于2 mm,皮肤颜色及皮肤质地均正常,瘢痕不明显,腋毛基本消失,所有患者上肢活动均不受影响。

3 讨论

目前开展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的报道越来越多[2],其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皮下血肿[3],为了减少血肿的发生,分离皮瓣时紧贴真皮的皮下脂肪层进行剥离并紧贴皮下修剪。分离层次不宜过深,避免损伤深部血管丛而致过多出血,术中彻底止血,术后加压包扎,但由于术区大面积皮肤剥离、腋窝组织疏松、肩关节运动、包扎不宜牢固等,术后仍可能在局部渗血,形成血肿,而血肿的淤积使术区皮肤部分或全部浮起,大量积血阻断了皮肤的血运,可导致皮瓣缺血坏死、切口裂开、继发感染和瘢痕增生等并发症[4]。目前国内常采用预防术后血肿的的方法有打包缝合加压包扎法、皮下放置引流条或负压引流法、微孔引流法、缝线固定皮片法、宽U缝合打包法、多点铆式缝扎法等。各种方法各有利弊,打包缝合加压包扎法[5],加压效果良好,但复杂费时,缝线牵拉常引起患者疼痛不适感,术后观察伤口不便,不能及时发现血肿;皮下放置引流条或负压引流法引流充分[6],能有效预防血肿形成,但易造成皮肤与皮瓣贴合不紧密,影响切口愈合,引流时间长可增加局部感染的概率。多点开窗引流和缝扎法减少血肿等并发症[7,8],但将腋毛区域打孔后再行缝扎,不仅减少了皮片的血供,影响皮片愈合,而且增加了处理的复杂性。

钱升广等[9]在腋臭术中采用宽U缝合打包技术加压包扎,即在皮瓣标志线外缘进针,从另一侧皮瓣外缘处出针,两端提起后呈U形,留长线,同法制备5~8针后打包加压包扎,7 天后拆除U形缝合打包线。该法减少血肿等并发症,但操作复杂费时,打包缝线压力大,可造成皮下组织切割,同时打包压力不均造成皮瓣压伤、坏死,包扎持续时间较长,同样不方便观察皮瓣血运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如术后有血肿等并发症需全部拆线后清除,增加处理的麻烦;苏晓光等[10]采用多点铆式缝扎及戳眼开窗引流法,在皮瓣上采用柳钉式缝合固定于皮下,并在皮瓣上多点戳眼开窗引流以减少血肿等并发症发生,该法可能减少了皮瓣的血供,影响皮瓣的愈合;蒋燕[11]等在腋臭术中采用小油丁固定包扎法,在皮瓣上垂直进针挂住皮下组织后出针,将凡士林小纱条垫于缝针处,打结,将皮瓣缝合固定于深层组织上,包扎固定,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但缝针较多,皮瓣压迫易缺血坏死。

我科在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中,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把术后的加压方法改良“U形缝合加压包扎法”,即在术区皮瓣上进针穿过皮瓣后,在皮下组织浅层内潜行穿过约3 cm出针,两端提起后呈U形,垫油纱后适度拉紧打结,把游离的皮瓣缝合在皮下基底层。每侧行4~6个U形缝合,使皮瓣紧贴基底部,密闭了腔隙,一般不需放置引流,然后垫厚层敷料,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该方法有以下优点:(1)U形缝合加压包扎是多个U形缝合线把术区皮瓣均匀的缝合在基底创面上,使皮瓣与皮下组织紧贴,消除了腔隙,有效防止血肿的发生和皮瓣坏死,同时避免皮瓣移位皱缩,以免愈合后形成瘢痕。(2)U形缝合加压线松紧适度,上敷油纱,加压包扎后患者感觉舒适,不会勒伤皮肤,增加了患者的依从性。(3)术后换药方便,患者疼痛减轻,容易配合,能及时观察手术区皮肤愈合情况,可及早发现术后出血、血肿、感染和皮瓣坏死等现象。(4)U形缝合加压包扎不必严格限止患者上肢活动,提高了术后舒适度。应用U形缝合加压操作时,应注意:制备U形加压线时缝线应穿过基底部浅层皮下组织,不能过深,特别是偏瘦患者,避免损伤深部的血管神经,也不能过浅,否侧缝线会在皮瓣与皮下组织间直接越过,造成无效加压。

在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中采用U形缝合加压包扎法可使手术区皮瓣与创面基底加压牢实,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该法技术操作简便,节省手术时间,术后方便换药,能及时观察手术区皮肤愈合情况。从恢复过程看,本组患者术后3天即可拆除U形缝合线,术后皮瓣愈合良好,腋窝皮肤光滑平整,无皱褶,切口疤痕不明显。

[1] 邱晨,胡忠诚.手术治疗腋臭疗效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2):139-140.

[2] 周朝晖,杨天赤,阮瑛,等.大汗腺修剪法治疗腋臭89例疗效评价[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5,31(8):487-488.

[3] 邢卫斌,刘文芳,赵子申,等.顺腋纹平行双切口保留真皮血管网切除顶泌汗腺治疗腋臭[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4,30(2):77-79.

[4] 谭昶,邓跃群,韩凌.腋窝皱襞切口薄皮瓣法治疗腋臭215例并发症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25(12):949-951.

[5] 孟令军,牛磊,王秀瑾.小切口大汗腺修剪术治疗腋臭210例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2):125-126.

[6] 朱立军,欧阳雄峰,祖旭辉,等.负压引流在腋臭大汗腺剪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5,44(3):191-192.

[7] 戴叶芹,许爱娥.微孔引流在皮下修剪术治疗腋臭中的作用[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5,48(3):191-192.

[8] 潘葵,陈兵,刘海霞.头皮针引流管加缝线固定法在小切口腋臭根治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156-157.

[9] 钱升广,吴溯帆,石杭燕,等.宽U缝合打包技术在腋臭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26(6):464-465.

[10] 苏晓光,赵雪莲,张春莉,等.张多点铆式缝扎和开窗引流对减少微创腋臭术后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3-4.

[11] 蒋燕,俞国宝,赵黎敏.两种包扎方法防止小切口法腋臭术后皮下血肿发生的比较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1118-1119.

(收稿:2016-04-07 修回:2016-07-16)

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河南平顶山,467000

猜你喜欢

皮下组织腋臭缝线
高频超声对带状疱疹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缝线抗议
亚洲梨木栓和皮下组织特性和裂化反应
外科手术切口组织愈合不良裂开原因探讨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美容式小切口腋臭的综合护理干预探析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保留部分筋膜皮下组织穿支蒂皮瓣在足踝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腋臭患者腋区顶泌汗腺的分布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