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2017-06-14许玲娇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6期
关键词:有效课堂策略探究文言文

许玲娇

(浙江省临海市灵江中学 浙江临海 317000)

摘 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文言文 有效课堂 策略探究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新修订版)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要求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并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2015年开始初中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又对老师、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即文言文的考查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变课内文言文语段考查为课外文言文语段考查。这就需要学生在具备扎实的文言基本知识上,还需要有熟练地知识迁移能力,这对初中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

文言文中的文与言的结合是古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曾有相当长的时间,文言文教学是重“言”轻“文”的,但也不可否认,在新课程推进时,一些教师中出现了另一种情况——重“文”而轻“言”。那么,文言文到底该教什么呢?

我以为教“文”和“言”,即语言、文章、文化。具体说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的知识;又要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技法;更要强调文本之后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传承和熏陶。以文章为中心,结合文章语境积累文言,进而体悟文化,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1]。因而我觉得文言文教学在提高有效课堂方面的,不妨做些以下几个方面策略探究的尝试。

一、朗读课文,熟悉课文,训练文言语感。

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言文统一。因此我们教学文言文应该从“读”入手,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便可渐入佳境的意思。具体做法可以如此尝试:

1.朗读课文要求老师给学生明确的方法指导。一是读准字音,字正腔圆。二是读清节奏,缓急有致。三是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2.朗读的形式应该多樣,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还可以通过断句读、变横行为竖行读、变简体为繁体读等,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熟练程度和对文言语句语感的把握。而每一种读法的提出老师应有听读的要求,并辅之以检测,通过老师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落实朗读的要求,学生们才能读的自然,读得有序,读的有致。

总之,朗读文言文时,读的要求要合乎实际,读的指导要追求实效,读的环节安排要合乎规律。通过读促进理解课文,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理解了文章,自然就对文章产生了兴趣。另外,需要提起注意的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法的讲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讲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2]这里所说的“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会”,便是语感训练时包括感知、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内的言语活动过程。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等于在空中建楼阁;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

二、品读课文,赏析妙处,并积累文言词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简约、典雅之美。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品读、赏析文中的精美妙句,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还可以学习文言文需要学会积累的重要词句,达到“言”、“文”统一。

如我们在教学《答谢中书书》时,首先抓住文中描写美景的语句品读。例如可以抓住“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来赏析。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尤其是“乱”字用得特别传神,“乱”字写出了山川的早晨万物都充满着勃勃生机的景象。其次,抓住感情最丰富、最强烈的地方,唤醒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领悟和体会,然后反推回归到去品析作品的写作技巧。如《答谢中书书》中的“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句话学生在朗读时就能感受到作者对上文描述的山水美景的赞美之情,但我们不应该仅停留在此,而应回过头来去品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美景来表现赞美之情的,这样通过仔细品读,就知道了文中前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短短十句话就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还具备了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动静相衬之美相互作用,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仔细品读这些语句,发现作者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同时,在品读写景美句过程中,明确让学生掌握并积累句中的“交辉、四时、歇、乱、颓、鳞”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特定语境中词句的含义,也训练学生的思维,这样在赏析妙句中既让学生领略了作者笔下的美景、意境、情感,还能让学生掌握精典妙句中的重点词汇,又不把“文”和“言”隔裂,避开了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诸多弊端。

三、悟读课文,了解背景,感受时代特色

古典文学经历了上千年的锤炼,淘沙炼金,去粗取精,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这些以生命写成的颇见性情的篇章,表现出来的是独特语言形式,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政治概况、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由此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不知不觉间情感会变得雅致、俊朗、博大。

如我们在赏析《答谢中书书》时,除了让学生明白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外,还要体会作者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那就涉及到“书”这种文体在南北朝的特殊作用了。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了解文中提到的谢灵运是谁,谢中书与陶弘景的关系,更要了解南北朝是一个什么樣的时代。只有明确了这些人物关系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与篡夺相连的必然是阴谋、强权、杀戮、肮脏、黑暗……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必然带给人痛苦、悲叹、伤感,带给人朝不虑夕之虞,带给人世事无常的沧桑感,带给人功业难成的悲怆感,当社会以一幅又一幅惨烈的人生画面惊吓、疲惫了人们的心灵以后,文人们便会用“自然”来对抗社会,在“自然”中寻求慰藉的思想和心理就必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可是大部分人还是人心浮动 ,人们每天在忙于为名利奔走,为私欲忙碌,或尔虞我诈,或觊觎权势。)我们才能体会到身处这样的乱世,作者是知音难觅!因而这篇山水小品文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情感就更复杂了。它除了给我们以沉醉山水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的得意之感外,还有一种在当世知音难觅的旷世孤独啊!

古文是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情思的文章,我们不能把它看成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而要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品读,再在赏析妙句美言中,理解把握常用重点词汇,最后在了解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去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这样一步步下来,就能逐渐领悟作品内涵,就能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如此,学习古文的意义就会变得普遍而深远了。

参考文献

[1]《当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颜家明,《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第10期

[2]《精辟的指导》,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37页。

猜你喜欢

有效课堂策略探究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对英语课堂实效性的反思与探究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