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之“纯语言”解读

2017-06-14弓敏娟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互补本雅明

弓敏娟

摘要:自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被再次发现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便接踵而至,关于翻译与语言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要理解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就要联系他早期语言哲学的核心观点“纯语言”观,因此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解读,尝试对其“纯语言”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本雅明;《译者的任务》;纯语言;互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75

《译者的任务》是本雅明翻译完波德莱尔的著作《恶之花》后,为这部作品写的译序,于1923年问世。这篇文章篇幅不是很长,但是让众多学者倍感晦涩艰深。纯语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纯语言的本质是什么?译者的任务是什么?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解读,逐一解答这些问题。

1纯语言

著名犹太神学家肖勒姆曾写道:“本雅明对《译者的任务》的探究是他在语言哲学领域研究神学的高潮期。他非常重视这篇文章,甚至把其中的部分观点视为他的座右铭。”(肖勒姆,2009:124)所以,本雅明的“纯语言”观点一直与他的语言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并不是他的突发奇想。

想要准确把握其语言哲学的基本内容,首先需要区别意指对象和意指方式这两个概念。Desk和桌子意指的对象是相同的,都指桌子,然而它们的意指方式却是不同的。就意指方式而言,这两个词对美国人和中国人是不同的,因此它们不能互换,而且二者最终极力地排斥彼此。就意指对象而言,Desk和桌子指的是同一物体。虽然这两个词的意指方式Desk和桌子极力地排斥,但是英语的“Desk”和汉语的“桌子”却相互补充,这样,不同的意指方式来补充其意指对象。“同一事物不可能由一种语言来表达,这种借助各种语言间相互补充构成的总体,即纯语言。”(本雅明,2005:283-284)

乔治·斯坦纳曾说,一切翻译理论都是有关语言的理论。本雅明认为,“人類因原罪的堕落,起初是语言精神的堕落,产生了人语。不再是彻底而具魔性的语言,而是用来反映知识的工具;不再是语言的统一,而是混乱的世界语言。”(袁伟,2007:57)

2译者的任务

应当说,译者的任务是明确的,因为早在上帝“创世”的时候就规定了这项任务。我们从耳熟能详的“巴别塔故事”中读到:普世间原本就讲同一种语言,而闪的子孙决定要建一座通天塔,为的是更好地统一语言,避免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分散开。但当上帝来视察这座塔时,把他们的语言变乱,让他们互相听不懂,毁掉了通天塔,使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于是,诞生了“翻译”这个职业,否则人们就不能相互沟通和理解。但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完美的翻译是不存在的。这样,人际间的互相沟通和理解就产生了障碍,“上帝起初变乱语言可能就是不想让人们彼此达到完全的理解,这样就不会有完全的翻译,所以翻译永远不可能被彻底完成。”(陈永国,2003:10)

“语言间有一种以趋同性为标志的亲缘关系,这种趋同性不是相似性,也不是替代性,而是互补性。”(黄海容,2007:21)“语言之间的亲缘性指:同一个事物,在世界语言的每种语言中有不同的意指方式,但用一种语言来表达这个事物远远不够,需要通过各种语言的表达互相补充后达到的总体来实现。这种由各种世界语互相补充组成的总体,即本雅明所谓的纯语言”(本雅明,1996:257)。

真正的翻译不是找寻语言间的那种对应性或相似性,“不是通过特殊的对应或相似而进行的”(本雅明,1999:272),而是“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连续不断的转换。”

译者的任务,是让语言间有不同意指方式的语言不断地互相交流,使不同的语言在这种交流中显示出其亲缘性,让各种意指方式达到和谐的状态,最终实现“纯语言”。“翻译,在不同语言交流过程中对语言加以检测,检测其离实现“纯语言”的距离,并不断推动其向“纯语言”靠近。总之,译者的任务就是把破碎后的语言重新整合成“纯语言”,使人类达到救赎的目的。”(黄海容,2007:21)

3纯语言与差异性

我们再次回到“巴别塔”故事中,上帝把语言变乱,所以产生了现在的汉语、英语、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但在此之前,“纯语言”不属于任何一种范畴的自然语言,它仅是通天塔之前还没有变乱的统一语言,这种语言是本雅明认为可以通过翻译而实现的一种语言。

译者的任务就是拼接,努力地将彼此相互补充但却互相排斥的自然语言以碎片的方式整合起来。“翻译只能是‘求异,而不能‘求同。各种语言系统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因为语言之间有差异性,才会有“纯语

言”存在,而翻译就是要通过语言间的差异性来构建这种‘纯语言”。本雅明还认为,“纯语言”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无法保持“纯语言”这样一种状态。”(袁筱一,2011:93)因而翻译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

4结语

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像来被人们称作是“天书”,然而又被誉为是“圣经”。然而,“纯语言”大概又是本雅明翻译理论里玄而又玄的一个观点。

语言的终极实质就是各种语言间互补、交融,最终达到和谐。译者的任务就是从一种语言中把纯语言从另外一种语言中释放出来。翻译的目的不是传递原作的内容及意义,因为这些是原作中非本质的东西,而翻译是要把作品中那些内涵的,不同语言间的亲缘性进行转换。译者只有抓住作品的永恒,并且在语言的不断更新中,更忠实地接近“纯语言”,使原文与译文达到和谐和统一,也就在不断地向忠实靠近。

参考文献

[1]本雅明.论语言本身与人们语言[M]//陈永国,马海良.本雅明文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本雅明.译者的任务[M]//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陈永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永国.翻译的不确定性问题[J].中国翻译,2003,(4).

[4]黄海容.本雅明翻译观评述[J].中国翻译,2007,(4).

[5]肖勒姆.本雅明:一个友谊的故事[M].朱刘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

[6]袁伟.本雅明说的是啥[J].国外文学,2007,(4).

[7]袁筱一.从翻译的时代到直译的时代——基于贝尔曼视域之上的本雅明[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8]Benjamin,Walter.Selected Writing Volume I(1993--1926)[C].Marcus Bullock and Michael W.Jennings(ed).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猜你喜欢

互补本雅明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试论本雅明式的引文写作
——以《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为例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动漫设计中的互补创新方法应用研究
不要把学生育成解题的机器
焦灼而失落的“洞见”*——评保罗·德曼《“结论”: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