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

2017-06-14周志莹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众创空间

周志莹

摘要:发展众创空间是经济新常态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和实现路径。为此,通过分析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当前发展态势和问题,提出我国推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选择,并围绕这些路径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更好地引导各类人群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打造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众创空间;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5.003

1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济新常态,包含经济增长从高速到稳定可持续,经济结构从粗放型到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等内容。其中,以创新驱动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能否推动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转变的关键。通过对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以及新兴产业与科技、金融、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的互动融合,从而培育出新的优势产业,而创新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主要驱动力。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认知的背景下,发展“众创空间”是推动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众创空间”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15年1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其中“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表述受到广泛关注。根据李克强总理2015《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众创空间”是顺应网络时代创新创业特点和需求,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时代创业服务机构和创新孵化器的代表,在功能上表现为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在运作上表现为创新与创业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在空间上表现为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资源共享空间融合的特征。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到2020年,形成一批有效滿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孵化培育一大批创新型小微企业,并从中成长出能够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骨干企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

可以说,2015年是中国众创空间发展的元年,《指导意见》公布后全国众创空间实现了蓬勃发展。2015年12月,国家科技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136家,包括一批知名众创空间,如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W咖啡、创业邦、36氪等;2016年3月,科技部公布第二批众创空间362家;2016年9月,科技部公布第三批众创空间839家。短短1年时间,众创空间数量迅猛增长,目前已累计国家级众创空间1337家。

除了纳入国家级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众创空间之外,2014年国内各类众创空间仅有50余家,2015年底达到2300余家,2016年全国众创空间数量超过4200家,增长84倍。同时,4200家众创空间与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加速器形成创业孵化服务链条,服务创业企业和团队超过40万家,培育上市挂牌企业近1000家,提供180万个就业岗位;科技特派员达到73.9万人,服务农民6000万人。

然而,通过调研发现,在众创空间建设不断升温的背后,还存在一些发展瓶颈,凸显的问题也日益严重。

(1)缺乏创业生态圈支撑。一些众创空间目前主要手段是对入驻的创新创业者减免一定房租,提供政策、培训、咨询等方面还要服务,但这种方式还停留在传统孵化器阶段,与当前创业者在人才、技术、资金和专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相比有一定差距。

(2)盈利模式仍不明确。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类众创空间纷纷挂牌,但很多并非纯粹的商业运行模式,缺乏持续盈利的能力,仅靠政府财政扶持,难以做大做强,后续也很难得到扩张并形成规模效应。

(3)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众创空间涉及的技术和产业,与相邻区域的众创空间比较相近,与本地创新资源和优势特色产业耦合度有待提升,而且在服务模式和产品领域上都有高度重复的内容,容易产生新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现象。

(4)社交功能不完善。不少众创空间人气不足,缺乏完善的各类社交功能,没有创业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及沟通互动,获得有价值技术知识信息的方式不完善,也接触不到优秀的分包商、供应商或相关咨询机构,对提高创业成功率帮助不明显。

2推进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选择

2.1转变众创空间发展理念

由于创办门槛低,一些孵化器、众创空间项目纷纷上马,但部分项目仍停留在传统孵化器阶段,难以真正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服务作用,如何从形式上“造壳”的误区中走出来,真正承担起“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的使命,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理念。

(1)创新主体由精英转向大众。众创空间的提供服务不应只是面向企业或组织内部的少数人,而应面向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热情的每一个创业者,使他们在平台上获得有效的支持,并帮助他们实现创新价值,改变以往各类创业园和科技孵化器集中在开发区、面向小众的方式。

(2)创新模式由独享转向共享。众创空间提供的创新资源不是为了方便某个创业者独享,而为了带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这是市场竞争环境下创新资源自由流动与合作加强的必然要求,众创空间要通过各类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合作共享、互促共进,从而推动“聚合”转向“聚变”。

(3)创新理念从供给导向转向需求导向。传统孵化器的技术供给理念没有实现引导创新资源的充分竞争和合理配置,通过众创空间满足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才能引导和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4)创新动力由行政指令转向市场驱动。众创空间将创业服务与市场充分结合,政府所发挥的作用仅需体现在政策扶持、协调引导、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创新主体的创新内容、创新方向和创新方式由市场需求决定,改变传统模式中政府出资、行政指导的相对僵化方式。

(5)创业平台由单一转向全要素完善。众创空间要通过提供多要素、高层次的服务平台,满足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不同主体对资金、信息、人才、技术等各种服务要素的需求,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流动与整合,从而激发新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新的业态融合不断涌现。

2.2完善众创空间配套服务功能

众创空间作为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除了提供创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所必须的创新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完善的配套功能和生产要素的提供,才能帮助创新创业企业提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存活比例。

(1)市场。众创空间强调市场化发展和运作,要为创新创业者更好地融入市场提供帮助,引入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企业所需的各类市场信息,引导企业的发展和提升。同时,众创空间内部拥有创新创业资源与市场动态信息的企业,也可以为其它创新企业提供资源与信息服务,从而实现合作共进。

(2)氛围。众创空间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来自于活跃互动的创新创业氛围,创新思维通过相互碰撞,可以启发更高水平的创新思想。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交流活动,营造创新思想互动氛围,倡导具有特色化和差异化的企业家精神和创业文化。

(3)人才。众创空间的重要人力资本来自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在读学生、毕业学生以及科技从业者,同时众创空间也是吸引大学生们进行创业型就业的重要平台,两者本身可以相互促进。而且,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和培训机构合作,培养和提升创新主体的管理、营销等综合创业水平。

(4)资金。众创空间需要引入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以社会资本为主要来源,通过提供创业基金支持、股权投资服务及各类金融创新服务,帮助企业从基金、贷款、风投、保险、证券等多方面获取融资,为其获取较低成本的融资支持。

(5)服务。众创空间需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资源交换平台等,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较全面的服务,而且还需要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审查快速通道等方式为创新创业提供便利。

(6)生态圈。众创空间不仅需要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试验基地等实物空间,还可以向虚拟网络以及提供创新资源的价值链延伸,通过建设平台实现与高校院所、资本市场、实体产业等互动分享,形成核心层、周围层和潜力层等多层次为创新创业服务的资源生态圈。

2.3推动众创空间线上线下融合

依托各类开发园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等,通过高效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建设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众创空间发展体系。

(1)借助不断成熟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一站式众创服务,同步线下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打破物理空间的界限,搭建一个双向流通的通道,实现线上与线下互通融合,推动创新资源跨地域集聚与整合。

(2)通过线上发布各众创空间的特色化创业服务、招孵信息、参与团队、交流活动等信息,线上集聚一批创业团队及项目资源,吸引一批创业导师、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机构等创新创业资源,为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类型多样、快速便捷的服务资源对接渠道。

(3)通过线下资源整合与共享,引导众创空间的创新创业资源,不仅服务于本众创空间的创业项目,而且也为其他众创空间创业项目提供服务,推动众创空间之间的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区域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各创新主体合作共赢的发展体系。

3推进众创空间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完善与产业链相耦合的众创空间布局

众创空间的进一步发展要围绕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产业链条为核心,进行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布局,填补创新创业领域空白点,尽量避免重复发展。科教资源发达的地区可以围绕产学研合作创业进行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众多的地区可以围绕高新企业和引进人才进行引导扶持,创新资源相对较少的地区可以围绕“互联网+”创业模式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方式进行引导扶持。同时,优化提升现有众创空间,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从深化孵化服务能力、优化孵化流程等方面着手,完善孵化服务链条,形成众创服务与产业链条相互支撑发展的创新服务网络。

3.2完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公共服务

建立空间信息共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与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利用全球商业创客网站的数据,为创业者提供全球化的信息和技术支持,以及培训、咨询、体验等专业化服务。发展互联化、开放化的创新服务网络,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已有的科研设施、科研信息、专利文献等,面向创新创业者开放共享,同时鼓励创业企业充分利用公共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行创新。引进培育一批专业化创新创业服务的中介机构,推进创业孵化、知识产权转移、第三方认证等机构的专业化、市场化,鼓励区内高校院所建设技術转移服务机构,健全技术交易市场。

3.3引进培育创新创业人才

加大高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高、精、尖”技术人才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留学归国人才创业计划。完善科技人才创业的评价与激励模式,鼓励各领域拥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投身创业。开展面对高校毕业学生、青年创业人员的创业创新培育计划,完善众创空间合作发展与共赢的备用人才库。鼓励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专业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推出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进入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孵化器等载体进行创新创业。完善众创空间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育培养体系,强化众创空间对人才作用发挥机制的研究,及时掌握众创空间人才开发动态。

3.4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众创空间发展的社会资本参与机制,设计由政府牵头、市场化操作的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与风险投资补偿基金等,发挥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充分进驻众创空间。政府出资的创投基金,通过不同市场的子基金分类支持,不直接投资,更不以盈利为目的,重点支持钟子期、初创期创新企业发展。在众创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创业环境、多样化服务平台等建设方面,采用政府种子基金、创投资金、众筹等多种投资方式。充分发挥产权交易市场作用,建立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平台,引导和鼓励创业企业参与并融资。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创业主体提供信用贷款、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再担保服务、企业债、股权质押等融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泽众.“众创空间”发展的浙江路径[J].浙江经济,2015,(16):2526.

[2]毛大庆.优客工场[Z].中国众创空间发展蓝皮书,2016,(4).

[3]科技传媒网.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我国众创空间数量已超过4200家[EB/OL].http://www.itmsc.cn/archives/view-146571-1.html.

猜你喜欢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众创空间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推动机制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