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音乐

2017-06-14张洁君

琴童 2017年4期
关键词:阿昌族头巾傣族

张洁君

阿昌族,是最早居住在我国云南境内的民族,长期和傣族杂居在一块,算得上是傣族的“邻居”。阿昌族人口并不多,才3万多人。虽然他们人少,并且没有本族的文字,但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又有丰富的口头文化,不少族人还精通汉语和傣语呢。

以花为饰的阿昌族服饰

阿昌族人认为,鲜花是品性正直、心灵纯洁的标志,所以他们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头上插一朵朵鲜花。除此之外,阿昌族人还喜欢缠包头巾。未婚的男孩缠白色的,结婚后改成黑色包头巾,而阿昌族女人们的包头巾就更有特色了,她们不仅有各种各样颜色的包头巾,而且会在包头巾的顶端垂挂四五个五彩小绣球;赶上节假日,会在裙子正中央的纽扣上和腰间系上一条条长长的银链,很有特色。

擅长刻刀的阿昌族

别看阿昌族人少,他们可深受其他民族的喜愛,因为聪明的阿昌族人会制作一种冷兵器——户撒刀,还会针对不同民族的特点做他们喜欢的刀。比如,专为藏族打造的腰刀和长刀,为景颇族、傈粟族定制的背刀,打造傣族喜欢的尖刀和砍刀,以及其他民族生产用的菜刀和镰刀等。阿昌族制作的户撒刀,除了好用外,还极具收藏价值,因为这些刀具基本上是纯手工打造,并且刀柄等部位会采用楠木、红木、大叶紫檀、乌木等名贵木材雕刻而成,深受国内外工艺品收藏家的喜欢。

那为什么阿昌族会制作刀具呢?这就要追溯到600年前,那是明朝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手下有一名叫沐英的将领,来云南打仗时,曾经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在云南户撒地区,这里聚集了许多阿昌族人,于是,将制刀的这门手艺传给了阿昌族人。

窝罗节

窝罗节,这个名字是不是有些怪?其实在阿昌族的语言中,窝罗是“在房屋旁欢乐”的意思。窝罗节每年农历的二月初四举行,是阿昌族人最热闹的节日。相传,这个节日是纪念阿昌族的两位创世的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因为在阿昌族最古老的神话中,是这两位神仙创造了人类,还教会人们打猎、捕鱼、生火煮饭……所以,在节日前夕,阿昌寨里最空旷的场地上会搭起一个4米高的窝罗台,台上供奉着象征两位始祖的牌位。节日当日,阿昌族人会拿出最丰盛的食物祭祀,然后在窝罗台载歌载舞,同时举办武术、对歌等活动,通宵达旦,场面热闹非凡。如果在窝罗节祭祀的当天,有阿昌族人捕到蟒蛇,则认为新的一年更吉利,风调雨顺。

另外,阿昌族深受傣族风俗习惯的影响,阿昌族人也有火把节、泼水节等节日。不过阿昌族的泼水节有点与众不同,男女人数要相同才能开始呢。

神话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

大部分民族都有本民族的神话,讲的内容也差不多,基本上都是从如何创造人类开始的,不过能把这种古老的神话作成歌曲来传唱的民族却不多,阿昌族算一个吧!阿昌族就这么一部内容庞大的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人最初的文化启蒙,还被阿昌族人称作“我们民族历史的歌”。《遮帕麻和遮米麻》共有2000多行,不仅解答了宇宙起源、人类诞生、民族由来、习俗形成与文化缘起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且对于为什么牛犁田、大地为什么凸凹、日月为什么旋转等常识问题,也做了充满智慧与情趣的回答。现在,《遮帕麻和遮米麻》不仅是阿昌族的艺术瑰宝,而且经国务院批准,它成为值得所有人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

三月箫

三月箫,是阿昌族独有的吹奏乐器,被阿昌族人称为“用春天树上的嫩叶做成的箫”。因此,这箫只能在每年的二三月吹,到农忙的时候,就不再吹了,“三月箫”这名字也是这么来的。

三月箫曾经是用竹子制作而成,长约20厘米 ,有7个按音孔,每个按音孔正好处在竹节的隔断处,在竹子的下方安装了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发音筒,吹奏的方法简单,不过音色有竹子的清脆,是阿昌族男子们最喜欢的传统乐器。他们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三月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每当夕阳西下,阿昌族的男孩们就会吹响三月箫,围着寨子里的篝火,伴随着敲响的象脚鼓 ,放下一天劳作的辛苦,翩翩起舞。

猜你喜欢

阿昌族头巾傣族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阿昌族的幸福跨越路
——对话云南省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会长曹先强
四条头巾
头巾的颜色
头巾的颜色
户撒阿昌刀造型艺术的应用研究
龙陵县阿昌族“蹬窝罗”舞蹈的传承和保护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
从阿昌族语言活力看“活袍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