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军工制造能力的捷径:“二元制”职业教育

2017-06-14杨世杰杨冠环

军工文化 2017年4期
关键词:技工德国技能

杨世杰 杨冠环

担当着中国国防建设任务的军工企业,应借鉴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方法,着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因其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并成为人们心目中现代工业的“标杆”。

这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密切相关。德国产业工人不仅能够把优美的设计变成精细的产品远销海外,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他们不会因销售对象的不同而放松对质量的控制。因此,人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放心地购买德国产品。

然而,回眸历史,“德国制造”在以前却是一个质量差、假冒伪劣贬义的称谓。正是在这种带有侮辱性的贬义后,德意志民族以“知耻而后勇”的志气,以对产品质量的专注与执着,脚踏实地,一点一滴树立起了“德国制造”的正面形象。

1871年,德国实现统一后,百废待兴,而此时的世界市场又几乎被英、法、美等先进国家列强瓜分完毕。“后来者”很难进入。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德国人,无奈开始仿造英、法、美等先进国家产品,以低廉的价格杀人市场。

英国对德国人这种偷窃专利、“山寨”仿造、伪造等行为恨之入骨,形容其“厚颜无耻”。为惩罚德国商人的不法行为,保护本国商品利益,英国首先开始采取行动。英国对德国产品的抵制和惩罚,极大地刺伤了德国人的自尊心,引起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深刻自省和反思。德国人靠着专注与执着,十多年后便以“质量可靠,经久耐用、做工精细、供货及时、服务周到”这一鲜明特征,彻底扭转了“德国制造”在世人心目中的负面印象。

尤其是在汽车制造方面,德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全面超越英国。“一战”后至“二战”前,世界公认质量最好的汽车是英国的劳斯菜斯、捷豹等品牌,但后来,这些英国品牌皆被德国诸如“奔驰”、“宝马”、“保时捷”等风靡全球的名牌所超越。

成就“德国质量”的几个重要原因,除“知耻而后勇”的民族志气与国民深厚的文化底蕴,严格的标准与质量认证体系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国面向中学生的两种职业教育,一种是“二元制”职业教育,一种是全日制职业教育。德国在2005年3月通过了修订后的《职业教育法》,从法律上确认了全日制职业教育与“二元制”职业教育具有相同的地位。这部法律对教学和考试的内容也做了相应的修正,如某些课程内容的教学“必须在现场进行”,考试的内容则由当地商会和学校共同确定。

在质量提升过程中,德国看到了技术工人对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因为科研成果或智力产品无论怎样杰出,如果没有动手能力,或没有杰出的职工队伍,就无法形成高效的生产力,就制造不出高质量的产品,智力产品也就不能转化为财富。或者可能是这样一种情景:科研成果是世界一流的,但由于技术工人的制造水平或工艺跟不上,生产出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产品无人问津,还是不能增加财富。因此,再好的高等教育,如果没有普通的职业教育为后盾,工艺水平上不去,一个国家制造业的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

“二元制”教育制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1880年德国独创的、极具特色的“二元制”教育体制开始实行。这种职业教育是采取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一教育体系的产生,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企业界达成的一项共识:德国的优势不在于大规模生产,而在于倚靠专业的技术工人满足市场的精细化需求。

为此,1927年德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建立了全面职业教育体系。即学生一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另一部分时间在企业实践操作,其本质是企校合作办学,是一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在“二元制”中,企业为“一元”,学校为“另一元”,企业是主导方,学校是辅助方。

在“二元制”中,企业首先要与学生签订培训合同,接受其为企业的学徒工,然后学生再去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学生在学习期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依附课程的实践课。在此期间,学生是企业的准员工,以“学徒”身份在职业岗位上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期间,企业要向学生支付每月600~1000欧元不等的津贴。

据统计,全德约有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这样的双轨制职业教育,它是年轻人通往职业生涯(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就业”)一条重要途径,不像我国“千军万马”都挤大学这一个“独木桥”。其实在德国,各类专业技术工人是许多青年心仪的,薪酬待遇与英、法、美、日等国的白领阶层相差无几。这也许是铸就“德国制造”和“德国质量”的秘密之所在。

总部位于斯图加特的博世集团(Bosch堤德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之一,也是全球第一大汽车技术供应商和包装机械制造商。该企业有大量畢业于应用技术大学,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后入职的工程师。26岁的托马斯负责新款车型碰撞模拟技术。他毕业于斯图加特郊县的埃斯林根(Esslingen)应用技术大学,在正式入职博世之前,作为该校学生已经在博世接受了两年的职业技术培训,因此一入职就已是技术技能熟练的“老员工”了。和托马斯一样,如今约三分之二的德国年轻人通过2~3年的“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后,进入制造业。他们不仅能够熟练掌握维修、组装、操作等制造业必备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奠定“德国制造”这一品牌的坚实基础。

据统计,全德国有55.7%的适龄学生接受职教培训。其中140万学生在全国330个经认可的职业类别岗位上受训。这些接受现代学徒制培养的人,在德国产业一线中的工程师比例,高达七成左右。

“二元制”不但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且为制造高品质的“德国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担当着我国国防建设任务的军工企业,应根据各企业传统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一般技工多,“绝技绝活”技工少的现状,借鉴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方法,从以下几个方法着手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寻找能够达到培养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院校,按照企校合作的形式,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选择的合作职业院校应按照就近、临近企业的原则,一来方便学生到企业实习,随时可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二来可节约时间、节约经费,减少来回路途的不便。

其次,各企业应根据当前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形势,抓住招收学生的主动权。在眼睛向外招收学生的同时,应把招收学生的重点放在本企业的子弟身上。因为,从近年来各军工企业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扎根在科研生产一线上的技术技能人才,绝大多数是本企业的二代人,即子弟兵。他们从小在军工精神熏陶下长大,不仅爱军工、爱父母的职业,而且由于居家在父母身旁,具有稳定性强不易流失的特点。同时,企业还可节省一大笔安置他们住宿的费用。

最后,对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应明确指定他们的传帮带师傅,并以协议的形式签订导师带徒协议,明确师傅的职责。对按照协议完成带徒的师傅,应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那些能将绝技绝活传授于徒弟的,应给予特殊奖励。如此,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一批具有精湛技术技能、有绝技绝活的大国工匠和先进制造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技工德国技能
从技工到英雄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梦梦”“娇庆”德国行
拼技能,享丰收
技工与专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浅谈技工院校UG/NX4.0教学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