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血缘世系还是传说世系

2017-06-14吴展明

寻根 2017年2期
关键词:始祖氏族血缘

吴展明

新修族谱,任务繁重而艰巨:一方面,要在继承、改革和创新方面下功夫,将族谱编写成为一部贯通古今和具有时代特色的家族信史;另一方面,对历史上的遗留问题和当今出现的新问题,要进行归纳、分析、比较和探讨,克服陈旧观念,增加科学含量,尽力减少史实上的差错,避免以讹传讹。

在编写世系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探讨。比如:有的在支谱中写“我族是黄帝的正宗血缘后裔”,或写成“是黄帝嫡传后代,血统纯正而高贵”,等等。这种观点并非空穴来风,毫无根据。以无锡吴氏为例,《史记·五帝本纪》《三代世表》清晰地列出了从黄帝至泰伯、仲雍、季历18世的名单,无锡《吴氏大统宗谱》载25世。从字面上看,按这种历史记载排列,世系上下相衔,长幼有序的血缘世系——为“黄帝的正宗嫡传血缘后裔”,无可非议。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上述古代“血缘”世系,除了注疏家心中有数,唐宋时期的一些学者就对古帝王世系和史实提出了质疑。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疑古》中,对一些古事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最后概括为“远古之书,其妄甚矣”!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史记世次》中,进一步指出:“《史记》所记帝王世次,最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论之,二人皆帝喾子,同仕唐虞,契之后为商,自契至成汤,凡十三世,历五百余年;稷之后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历一千一百余年。王季盖与汤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则周之先十五世须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数,则其所享寿皆为过百年乃可,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从唐至今,学者不断提出类似看法。近人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了那时为“茫味无稽”之说。民国初年,古史研究者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将上古人物列为“传疑时代”。当今学者葛剑雄、周筱赟在他们的《历史学是什么》一书中又明确指出:“家谱中还有追溯先祖的内容,无不是将某些著名的历史人物作为自己一宗一族的始祖,甚至远溯到三皇五帝,但只要仔细考察所记的世系,就可知道这些都是极其荒唐而绝不可信的。”洪迈、葛剑雄等学者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和扎实研究之后,提出了上古帝王世系“最为不可考信”和“极其荒唐”的看法,谱牒界应予重视,不能充耳不闻。

要探讨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明了什么是血缘关系,什么是传说世系。个人认为,最主要是弄清后者。

关于上古帝王传说世系,现提出三点看法。

第一,家谱世系的渊源与形成。

家谱或族谱,是指以记载某一家特别关注族世系和人物事迹等为主要内容的血缘群体的图籍,它源于母系氏族社会。在六七千年前,神州各地以不同的形式走向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在母系社会里,妇女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财产由母系继承。早期实行氏族外群婚,晚期发展过渡到对偶婚——不稳定的夫居妻方。据《吕氏春秋·恃君览》记载:“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野处,知母不知父。”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民族比较长期地停滞在母系社会发展阶段上。记者钱均华在《利家嘴——母系村落的古老传承》一书中写道: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利家嘴先民都是母系家庭。家族世系母系计算,子女从母居,财产按母系继承,与母系家庭有关的一系列文化习俗,如走婚、大家庭、子女随母姓、女人当家、四合木房等,都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又如云南宁蒗永宁纳西族,在元代以前,仍然过着母系社会的生活。20世纪50年代,还保持着比较浓厚的“一度”母系家庭和“阿注”(走访婚)婚姻形态。中国古代史籍上记载的“知母不知父”,世系从母系计算,这就是后来作为家谱的核心——世系形成的雏形及渊源。但在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时,生产力低下,母系社会人们的智力与思维能力也不高,宗教活动尚处于幼稚阶段,神话传说只是一些比较朦胧的描述。氏族成员除了对本氏族图腾和氏族首领(女始祖)的记忆比较深刻,真正一代一代相传的母系血缘世系并没有留传下来。

大约五六千年前,我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期,或金石并用时代,华夏母系社会先后以不同的形式步入父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男、女性别在生产领域的分工,男子在经济生活和氏族公社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父权制的确立,妻从夫居,财产由父系继承,世系按父系计算,于是形成以男子为核心的氏族大家庭,以及继之分裂为若干一夫一妻制家庭和大致是一代代相传的“家谱”世系。不过,这种家谱或氏族谱在有文字记载之前,是通过氏族成员口述耳听心(脑)记的方式流传。这在某种程度上,有些类似我国彝、哈尼、景颇、独龙、苗、瑶等少数民族通过口述,利用“父子连名制”这种形式,一代代保存父系氏族人名,尽管它是父系氏族社会残余,是口述不完整而常有断代的“家谱”。古代这种口耳相传的“家谱”,在当时的中原大地何止成百上千。《史记·三代世表》说:“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这就是说,从西周以来,自周天子至各诸侯国,均设史官,用文字将历史上流传的口述世系及事迹搜集起来,主要保留贵族世系,形成帝系谱和各国诸侯谱等,均载有各国各氏族的不同的始祖神、宗神。又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随着各诸侯国和各氏族的兴衰,有的被淘汰了,有的被遗忘了,有的扩大增多了……春秋战国时期,在古代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下,有人把氏族族源相关的始祖(神)、宗神和毫不相关的始祖(神)、宗神捏拢来,大致按时序,编制成了比较统一的《帝系》《五帝德》——黄帝一系子孙古史体系。约于战国末正式形成一部综合性的《世本》谱书。换句话说,由多元论变成了一元论。西汉司马迁将这种古史体系与他的访问资料结合起来,撰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和《史记·三代世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皇五帝”和上古帝王世系。无锡吴氏等有关的姓氏家谱上古世系,概源于此。司马迁做学问是很认真负责的,他在《五帝本纪》文末说:“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又在《三代世表》中特别写下“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和“天命难言,非圣人莫能见”之语,值得今人深思。

第二,通過神话传说来反映上古世系的主要代表人物。

在氏族社会万物有灵观念的支配下,人们的生活与神灵密不可分。每一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始祖神及宗神。口耳相传的内容很多,其中主要是当时给氏族、部落成员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自然现象,或者是对本氏族的起源、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神话传说人物和事件:其一,如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羿射九日、伏羲与女娲兄妹婚配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个奇异世界的认识,自然的形成,人类的来源,以及“英雄”创世等。其二,通过神话传说来反映母系社会和由母系向父系过渡这一客观历史事实。史书记载了简狄吞玄鸟卵而怀孕生契(商族始祖);《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沙壹在水中捕鱼,触沉木有感而生九隆,等等。无锡1951年编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卷二载:黄帝之“母日附宝,感电光绕北斗而孕生(黄)帝”,又载嫘祖感大星如虹下临,有华注之祥而生玄嚣,又载姜嫄在野外“履大人迹”感而生稷(周人始祖),反映了在氏族社会里,人们对母系始祖(有的谱称为“圣母”)的怀念与崇拜,以及对本氏族父系始祖为“天之所生”的伟大。不管是用神话传说反映,或是用史笔陈述,“知母不知父”乃世界各民族普遍的不可逾越的社会发展阶段,绝非如某些族谱所说的“不可思议之事”。其三,用神话传说来反映当时的代表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如《太平御览》引《志林》载:“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孥,威振天下。”《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运用史笔,将神话传说改写为:“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从此,黄帝声威大震,被推为中原地区部落联盟大酋长,被尊为华夏始祖,后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之一。关于帝王世系的传说人物,除了文中提到的黄帝、玄嚣、昌意、蠕极、颛顼、帝喾、姜螈、简狄、庆节、常仪、后稷、契、放勋,还有太昊、少昊、重华(舜)、公刘等人。所以,新《辞海》均在他们的条目内容前加上“相传”或“传说”之语。

第三,上古帝王世系高龄长寿人物说明了什么?

上古帝王世系人物,“在位”时间长,年龄大,有的神话传说人物的年龄大得不可想象。如盘古、天皇、地皇3人,年龄各为18000岁,人皇为15600岁。传说时期的晚期,其代表人物的年龄大为降低。据《帝系》《帝王世纪》等书载:伏羲“蛇身人首”,在位120年;炎帝“人身牛首”,在位120年。族谱和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在位100年,活152岁;颛顼娶鬼方之女为妻,怀孕13年,生下6子,其中一个叫彭祖,活了800年;玄嚣100岁;蠕极145岁;帝喾在位77年,99岁;后稷168岁。他们均为高龄长寿人物。按《统谱·源流》载:如果说黄帝生活在距今4700年左右,泰伯大约卒于公元前1072年的话,那么从黄帝至泰伯卒为1628年。按《史记》从黄帝到泰伯为18代计算,平均代距为90.44岁;按1951年无锡《吴氏大统宗谱》25代计算,平均代距为65.12岁。如果说按黄帝生活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那么他们的平均代距年龄还要高。这些问题说明了:一是“早期的历史都是先民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将某些部落的集体创造和领导归结到一两人身上的结果”。二是在位时间特别长和高龄长寿,“证明实际并非指一人,而是泛指一个部族的首领”。从民族学的角度来看,氏族部落首领的称号世袭是自然而普遍的事。北美洲印第安人的一支易洛魁人部落联盟,“每一个首领职位的名号也就成了充任该职者在任期内的个人名字。凡继承者即袭用其前者之名”(摩尔根:《古代社会》)。三是说明了在文字发明之前,神话传说是先民们对洪荒历史时代的一种似是而非、半真半假的夸张描述,反映在时间方面必须是大跨度,空间方面必须是大范围。在熟悉和研究的基础上,处理问题宜粗不宜细。从宏观上看,这正是口耳相传时代客观反映了上古氏族社会历史(包括世系)的特色。这一特色与考古发掘史前文化遗物和考古学年代是基本相合拍的。如果抛开这一特色,用当今25 30年为一代距离的标准去衡量上古历史和世系,要在《史记》18世和锡谱25世的基础上,尽力寻找什么符合当代人类生育原理的代距族谱,或者人为地编制和增加从黄帝到季历为50-60代,那是浪费时间的荒唐之事。

概括起来,谱牒世系渊源于原始母系社会,形成于父系氏族社会。上古帝王世系,是传说历史时期的传说世系,不是血缘世系。血缘世系虽与传说世系有密切的联系,但又有严格的区别。真正的家谱血缘世系,是在人类使用文字,并严格按一代接一代如实记录某一家族世系之后的事。我们当今纂修族谱,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因此,我们在使用上古帝王世系资料编写族谱时,应在世系前加上“传说”二字。否则,我们将作茧自缚,對于像洪迈等人提出的一些问题,无言以对,处于尴尬的境地。

猜你喜欢

始祖氏族血缘
华夏始祖
浅谈《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及启示
浅谈图腾崇拜
贵州彝文文献《土鲁窦吉》中“哎哺”浅析
论金庸小说《天龙八部》血缘的原罪隐喻
陕西民间“始祖”文学资源产业化开发
《中国丛书综录》等所收氏族类丛书补辑三种
后稷教稼
传播石文化的典范
非血缘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