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的现状与对策
2017-06-14杜铁花
杜铁花
农村初中语文“学困生”数量较多。“学困生”具体表现在课堂、作业、纪律、考试等方面。“学困生”的危害很多,造成个人注意力涣散,性格懒惰,无视纪律;造成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影响班级整体提升;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内部原因有元认知能力不足,学习动机差,学习习惯差,心理承受能力差;外部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因素的影响,还有义务教育法的盲区。拯救“学困生”的策略有关心“学困生”、尊重“学困生”、培养兴趣、培养抗挫力,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总之,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是发展性教育,我们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地拯救“学困生”。
一、观察“学困生”的现状
1.“学困生”概念
本文采用教育界普遍认可的定义,将“学困生”界定为智力正常,学习成绩明显低于本年级平均水平,不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
2.“学困生”的具体表现
课堂上“人在心不在”;作业上拖拉、漏题、空白、抄袭;纪律上扰乱课堂;考试时空白、偷看、瞎做……
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
1.内部原因
(1)元认知能力不足。(2)学习动机差,目的不明确。(3)学习习惯差,学习方法不当。(4)心理承受能力差。
2.外部原因
(1)家庭因素的影响。①父母离异,家庭残缺。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终转化为“学困生”。③父母的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而使其放任自流。
(2)学校因素的作用。①課程课业负担重。②应试教育模式的局限。③教师的教育行为失当。④学习评价机制单一,学业督查不够完善。
(3)社会因素的助推。①城乡教育资源差异。②知识无用论。③社会传媒中的消极因素和不良思潮。④目前农村初中学校周边的环境令人担忧,治安状况欠佳。
(4)义务教育法的盲区。义务教育法实施以后,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升入初中,同时也取消了留级制度。
三、拯救语文“学困生”的策略
从公正及人道的层面分析:没有天生的“差生”,只有天生有差异的学生,即便有的学生出现暂时的学力与智力不相应的状况,也是可以改变的。
1.关心语文“学困生”是教育转化的前提
(1)语文入学摸底考试后,老师作针对性补差补缺工作。
(2)在教学过程中对差生做到五多:多辅导、多提问、多板演、多面批、多鼓励。
(3)用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态度,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4)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的匹配度:期望效应建立的合理性,让“学困生”感觉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期望效应建立的广度眭,也就是评价的多元化。
2.尊重是转化语文“学困生”的基础
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自主发展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多从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体贴,多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和帮助,努力融洽师生关系。
3.培养兴趣是转化语文“学困生”的关键
(1)提高教师素养。作为教师,在教学方面,多钻研多汲取多思考。语文教学形式要丰富多样,充满乐趣,如采用歌曲、游戏、诗歌、故事、绕口令、小幽默等。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情景教育,让“学困生”乐学、爱学、主动学。语文是母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是学好其它各科的基础。学好语文很多时候是态度问题。因此,用兴趣转化“学困生”尤其有效。
(2)降低难度。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育的出发点。”教学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练习设计难易适中,检测考试次数合理。
(3)分层次教学。教师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个别辅导和出考试题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注意难度和深度的层次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尤其是照顾到“后进生”。
4.培养抗挫力是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法宝
“学困生”常常意志薄弱,容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退缩或是容易受到诱惑而毛病重犯,所以要着力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制力。
(1)日记、邮件、QQ、热线等方式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或科任老师沟通。适当的时候也可以寻求社会心理机构的治疗。
(2)坚持不懈,确保成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对学困生更应重点监控。
5.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是转化语文“学困生”的保证
(1)勤发家校通。家校通简洁、便利、面广,是联系家长的有效方法。
(2)老师个别家访。对重点、个别、特殊对象使用。深入“学困生”学习的大后方,发掘困难的原因。协调多方力量为“学困生”铺路。
(3)家长到校沟通。个别问题,需要及时处理,需要多科目老师会诊的,在适当的时间邀请家长来校面谈。
(4)积极配合村支部,组建校外辅导站,聘请志愿者,在双休日,对家长辅导有困难的“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
总之,转化后进生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
四、转变语文“学困生”的社会意义
1.语文是基础学科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2.提高劳动者素质
素质教育,不是面向部分人,而是面向全体教育对象;它不是英才教育,而是国民教育;它不是选拔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它不是淘汰性教育,而是发展性教育;不能只关心优秀的学生,还要关心“学困生”。我们要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地拯救“学困生”,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