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南录后序》文本解读

2017-06-14陈伯安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天祥

陈伯安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在痛定思痛之后为自己在逃亡过程中所写的诗集作的序言,文章情感真挚,报国心切,其中的悲苦更是令后世千万志士仁人扼腕唏嘘。

一、国事难为

1.朝臣的无能与无耻

当北人大军压境之时,南宋朝廷居然是“战、守、迁皆不及施”。面对元军的大力推进,南宋朝廷大臣在京师拱卫上毫无准备,进无迎敌之计,退无迁逃之策,守又无守城之谋。如果说“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还只是文天祥无意之间透露出群臣的无能,那么“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之所出”则已含蓄地表露出了文天祥对众大臣面对国难而一筹莫展的无能之举的不满与批评。

当众人面对国难一筹莫展之际,“北邀当国者相见”。对此,众人的反应是“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为国谋则无能,为己谋则多才耳。显然,出使北营是凶多吉少之事,但为了得一夕安寝,众人异口同声推出了文天祥挡祸。是不是因为文天祥德才兼备,又是右丞相,乃“当国者”,符合北人的要求,堪担此任呢?文本第一段写道“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可见当时文天祥是主掌国事之人,但是文本中有一个细节,当北兵迫修门外时,“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可见,文天祥的“当国者”无非是个虚名,权利早已被后来降元的左丞相吴坚架空,唯有可资利用之时才还其“当国者”之名。一群大臣皆是谋私利之徒,国难当前,仍然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怎能不让文天祥内心悲凉?

文天祥出使北营之时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这可以说是文天祥在外交上取得的一個大胜利,若把握得好,暂时媾和以退敌军,换来皇室喘息的机会以图后事也是为未可知的。但是,就在文天祥于外交上取得成绩之时,使者团成员吕师孟和贾余庆却心存异志,陷害挑拨,致使北人对南宋虚实一览无余,不仅文天祥辛苦取得的外交成果毁于一旦,而且本人也因此被囚禁,直接导致了国事不可收拾之烂局。乍闻之下,文天祥几乎绝望,于是也就有了“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的求死之举。因此,当文天祥回忆起这一事件时不由得悲愤难抑。

2.战机的错失

文天祥被奸佞小人所害之时由于气愤难当,再加上国事难为,于是有了求死之心,诟骂虏帅、数落吕师孟叔侄的罪状,试图激怒敌人,从而以死证明南人气节。但是,虏帅伯颜出于多方面考虑,以贾余庆代文天祥出任使者团长官,并改变文天祥出使求和的本质为前往大都以国降,且剥夺文天祥的使者身份,将其囚禁,并强行带往大都。文天祥在求死不得之后选择了屈辱的活下来无非是为了图谋东山再起,有所作为。因此,押至京口之时,侥幸逃脱,就“得间奔真州”,一个“奔”字就将文天祥当时不顾个人安危,急迫于国事的情形刻画得淋漓尽致。

对于此次真州之行,文天祥以为可以通过联合淮东和淮西两位制置使大举出兵,克复失地。因此,在《指南录后序》里他写道“中兴机会,庶几在此”。“庶几”一词可以解释为表肯定语气的“几乎”,也可以解释为表揣测语气的“也许,大概”,两种不同的解释在意义上几乎就相反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文天祥对于此次联兵反攻的期望不在于简单的御敌,而是有大寄托。也许文天祥在北营的这段日子里已经掌握了一些可扭转局势的重要信息,所以敢在“中兴”上有所设想。这对于刚从衰亡的困境了走出来的文天祥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因而当他的反攻策略因李庭芝误信谣言而流产的时候,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有多么的悲痛。文天祥的《指南录》诗集里收录的《出真州》共有12首,由此可知真州反攻在他心目中的分量如何。这12首《出真州》其中有一首写道:“平山老子不收拾,南望端门泪雨流。”写尽了希望落空后的悲恸。

二、个人际遇之悲

《指南录后序》一文在写家国之事时尽管悲痛,情感还是可以自持的。然而,文天祥行文至个人遭遇时,却悲从中来,难以克制。在第五自然段里,以“呜呼”开首,叙及18可死,一气呵成。这些描写死亡的句子句式丰富多样,给人一种无时无刻不可死的恐怖,尤其是文中描写濒临死亡时的9个“几”字,将当时的危险写得紧张至极。此处的文天祥已是痛到极点,以哭声起,又以哭声收,文末“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一句,字字泣血,催人泪下。

那么文天祥为什么叙及个人遭遇之时情感波动会如此巨大呢?向来“自奉甚厚,声伎满前”(《宋史·文天祥传》)的文天祥由于未经历人世磨难,突然面对如此多的折磨,心理压力自然是非常巨大的。

文天祥在逃亡过程中的艰辛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死生,昼夜事也。”面对这种艰辛,其实选择死比选择生更容易。可文天祥为了救国之志,他选择了艰难地活着。而这种选择又有多少人能理解?

变节之人对文天祥的选择嗤之以鼻,斥之为不识时务;而亲朋好友却有人以为他贪生怕死。无耻之徒的指责自然可以置之不理,同党的不解岂不让人心酸。在文天祥写完《指南录后序》后两年(1278年)兵败被擒,文天祥因种种原因未自杀,而此时文天祥的好友王炎午等人因为文天祥被捕而未死节,于是写就《生祭文丞相文》,劝死文天祥。而王炎午这位朋友,文天祥一直都引以为知音。

文天祥多么希望有人理解他,于是,尽管戎马倥偬,还是在百忙之中编辑《指南录》并为之作序,以期读者能成其知音,悲叹在南宋末世居然还有这么一个在周遭同僚皆不可依仗的情况下尚能坚守气节、救国图存的文天祥!“使来者读之,悲余志焉。”以自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勖勉后人。此等用心用意可谓良苦感人,当得后人悲思反复,唏嘘不已。

猜你喜欢

文天祥
文天祥之死
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明知不能成功,为什么还去做?
正气文天祥
生死交情,千载一鹗
正气文天祥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文天祥:我的朋友叫张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