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7-06-13柳春芳
柳春芳
摘 要:“对数学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引导;问题意识;数学课堂
数学是一门很讲究学习方式的学科。多数学生在数学教师不经意的单向信息传递方式教育下,已经习惯于教师讲解和记忆现存的结论,不习惯自己实践、质疑和猜想,创新性思维能力差,不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如,在学习数学公式、定理、定律的过程中只要結论,而不问其产生的原因和过程。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想问、敢问
为了让学生克服不想问与不敢问的心理,教师必须具备民主精神,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营造出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学生想问与敢问的心理才会产生,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尊重学生提出古怪的问题和说出别出心裁的一些想法;适时评价,对学生的好奇心进行良好的保护,同时保证学生想问、敢问的心理需求得到积极的拓展。
二、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要问、会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仅仅是让学生“敢问”是不够的,数学教师还需要详尽的办法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提问。例如,对于某个问题为何是这样,而为何不是那样,学生搞不清楚或者说不出来,就可以根据此进行提问;若学生对知识无法整理和归纳时,无法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时便可以据此进行提问;若学生对某个问题有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时,可顺着思路,从不同角度对问题深入思考,发挥刨根问底的精神。
三、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善问追问
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学会“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抓住提问题的契机,敢问、会问,并且要学会善问。
(一)善于从课题中发现问题
教材中的课题是重要的资源,并且隐匿着许多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在课题中找到并提出简单的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学生良好的提问习惯。以“大数的认识”为例,认识亿以内的大数,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举手如林,有的说:“大数该如何读”“大数要怎样写”“大数怎么比较大小”……
(二)善于在解题中发现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学习知识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投入到实际问题抽象数学模型的解释与应用过程当中。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积极地鼓励,让学生积极地质疑和评价,将思路拓宽,寻找到新颖和独特的方法。例如,在“一般应用题”练习课教学中,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题:一块绿地面积是200平方米,宽8米。宽增加到24米,面积增加到多少平方米?多数学生的解法是200÷8=25(米)25×24=600(平方米)。在评价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对解法质疑,“是否有更好的解法?好在什么地方?如何想的?”并选学生展示不同的解题过程,对解题思路进行交流。针对同一个问题,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寻找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体现出解题的独创性、灵活性。
(三)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
学生普遍认为教师说的都是正确的,实际上“不怀疑也就无法见真理”,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简单地接受,对问题要持有审慎、批判的质疑态度,善于主动地发现与探索。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都要留一定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提问,让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考考,通过多种游戏方式调动学生的提问热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时,课程小结中让学生互相提问,许多学生都积极地发问,如“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公式为何除以2?”等等。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在这些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学生纷纷分组讨论,也可以在课后进行讨论。由此,通过这种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与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提问意识,使学生积极地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引导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当中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想多种方法努力训练学生,让学生善于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数学问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对世界进行观察,灵活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合理安排时间”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了同时做几件事情可以节约时间这些知识后,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提问,并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在整个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方面让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问题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时,教师要重视给每个教学环节留适当空白,给学生多一点思维的空间,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绝不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