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7-06-13何启坤
何启坤
摘 要:小学时期的数学思维模式会一直影响和贯穿整个学生时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先要重视和运用迁移规律来设计教学过程,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正迁移;迁移能力;迁移意识
教师在教学新的知识时,不应该是照本宣科地灌输,而是提供思维流动的时空,让学生自主搭建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拥有自我思考的余地,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打开思维去丰富和生成知识框架。
一、创设良好的迁移条件
学生在学習新知识时一定要打好基础,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学生越能够理解和接受新问题,并且发现知识规律。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把基础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正迁移。
教师在教学正方形与长方形周长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周长的定义,并且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让学生理解周长等于长与宽的和再乘2。对同一道题可以运用不同的解析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长方形周长概念。最后我们采用实物做演示,让学生练习“如何把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形变成一个长是10厘米的长方形,并求出长方形的宽”,这时学生就会争先恐后抢答,采用不同方法解出答案。
方法(1) (8×4-10×2)÷2=6(厘米)
方法(2) 8×2-10=6(厘米)
方法(3) 8-(10-8)=6(厘米)
显然,方法(2)和方法(3)没有用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思维概念,学生很难用方法(2)和(3)这种先理解,后捋顺的解题思路,学生在真正理解了概念性基础知识后,才能形成迁移的思维,最终使学生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二、重视发展迁移能力
迁移理论核心观念是概括观念,具有概括能力后学生能够活学活用,把规律性知识运用在其他问题上。因此,老师应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并应用比较、分类、抽象、归纳等方法,能够对已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五年级数学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教学,先让学生计算:(1)9000÷300=30、(2)900÷30=30(3)90÷3=30;然后,复习除法中的等商规律。
学生掌握一些规律后,教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90000÷3000=?让学生研究分析,理解规律的学生会很快利用等商的规律得出答案,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当学生充分掌握了以上规律时,我们的教学效果就显而易见了。我们把知识的本质剖析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并学会概括所学知识,达到知识正迁移,最终学生就具备了创新能力。
三、重视变式,达到迁移意识
迁移理论分析的结果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后才能概括所学,在碰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灵活应用,说明该学生确实学会了运用此规律。所以,教师在给学生授课时让学生灵活掌握知识,不死记硬背,达到有效迁移的效果,变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方法,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教学生认识“4”的过程中,让一年级的学生做一个练习,如明天李明过生日,他要请3名同学吃饭,他们在一起一共是几个人?这几个人吃饭的桌子上要放多少个饮料杯?多少双筷子?多少个碗?等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际练习,加强学生对“4”的定义的理解。
四、重视分析比较,促进正迁移
数学知识内容较多,但是它们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见,在课堂上时常使用对比法及具体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加全方位地掌握不同理论知识的特性,并了解不同概念知识之间的关联,有效提升学生辨识能力和新知识的运用能力,不断促进新老知识的迁移转化。
如:(1)一台彩色电视机,原价为800元/台,当下对比早先减少了■元,当下售价价格为多少?原销售价格是?
(2)彩色电视(一台)其原先销售价格为800元/台,当下对比早先减少了■,当下售价价格为多少?
以上题目,经观察几乎没有差别,但是仔细对比可发现,学生认为此题目数据一样,但是内容差别主要在于:(2)中■体现减少数值对应分率,但(1)中■元表示减少的具体数值。因此出现不同计算公式:(1)800-■(2)800×(1-■)。
由此看来,经过具体分析,可以提升辨识差异性,促进正迁移,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迁移条件,还要重视发展迁移能力,重视变式,达到迁移意识,同时还要重视分析比较,促进正迁移。
参考文献:
[1]莫雷.论学习迁移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
[2]姚梅林.当代迁移研究的趋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3).
[3]何敏,刘电芝,阳泽.近年来国内学习迁移研究的成果、问题与建议[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