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户外活动游戏化“四真”策略
2017-06-13董萍
董萍
摘 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一般不少于两小时。”户外活动是一日活动组织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幼儿的体质,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不怕困难、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基于此,我园特别重视幼儿的户外活动质量。那么如何让幼儿户外活动更有趣味性,让幼儿更主动地参与进来呢?游戏化的形式正是激发幼儿内驱力的有效手段,让幼儿在玩中学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身体的全面发展。因此,提倡让户外活动游戏化,通过让活动环境、内容、指导和评价的游戏化,激发孩子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户外活动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活动评价等更科学合理,有效推进幼儿园健康活动科学组织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幼儿园;户外活动;游戏化;策略
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有效实施,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添加剂,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科学有效地组织好户外活动,可以让幼儿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和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指南》健康领域中也指出,经常和幼儿一起在户外运动和游戏。游戏能使幼儿主动、愉快地学习。幼儿户外活动需要趣味性、游戏化的形式,让幼儿在玩中学才能促进身体的和谐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倡让户外活动游戏化,以进一步推进幼儿健康活动科学化组织的总体水平。
户外活动游戏化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通过对活动环境、内容、指导和评价的游戏化的恰当运用,让幼儿以自愿、主动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过程,从而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体验中获得体能锻炼,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结合我园实际,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在户外活动开展中作了许多尝试,不断寻找科学的策略,让“游戏化”的组织形式渗入户外活动的每个环节,尝试着让户外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最喜欢的学习活动,让“游戏化户外活动”点亮孩子的一生。
一、追寻“真乐园”——游戏化环境的“三融”策略
《指南》指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因此,因地制宜地为幼儿创设游戏条件,让幼儿自主而快乐地参加户外活动。幼儿园必须充分开发空间潜能,创设幼儿游戏环境,特别是空间、场景创设和材料提供上都能够体现游戏化的特点,从而让幼儿园成为儿童成长的真正乐园。
1.游戏场景——融入真情实景
受幼儿年龄特征的影响,他们更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情景性的活动和游戏场景更能有效吸引孩子的注意。因此,每次户外活动前,我们非常重视活动情景的设计,让活动一开始便吸引幼儿自然融入其中,愉快地参加活动。
(1)“小故事”式情境
每个孩子对故事都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小兔乖乖》《拔萝卜》和《三只羊》等都深受小班孩子的喜爱,因为里面不仅有可爱的动物形象,更有吸引孩子的故事情节。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可根据孩子喜爱的、熟悉的故事情节融入活动当中,让情节在活动中再现,这样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还能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小兔采蘑菇》就是以孩子比较熟悉并喜爱的《小兔乖乖》的故事中截取的一段内容所创设的。把情境设为小兔从家里出发,去地里采蘑菇,然后把蘑菇送回家。在去蘑菇地的途中设置了行进跳的格子,为了采到香香的蘑菇孩子们认真地按照老师的引导开开心心地进行双脚并拢向前行进跳的练习,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乐此不疲,积极参与,让运动量得到了保证。
(2)“器械拼拼”式情境
户外游戏区是孩子们天性释放的场所。为满足儿童对户外游戏环境的需要,在户外活动中我们运用不同的器材创设了幼儿喜欢的情境,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如,户外活动《拯救小动物》,就利用了操场旁的长围栏,用宽绸带拉成障碍网,用垫子给小勇士爬行,用平衡木当成小桥,突出的围墙摆放小动物,引起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当幼儿看到如此有趣的场景时,便立刻欢呼了起来,都积极要求争做“小勇士”,孩子们投入地爬过“低矮的山洞”,小心翼翼地走过“摇晃的小桥”。整个过程,孩子们情绪高涨,活动让每个孩子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创造性游戏”式情境
利用游戏创设情境,开展户外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幼儿特别喜欢。如“微马路”“微广场”等的创设,让孩子们一下子进入了“虚拟”的世界。如:在“微马路”中,幼儿用呼啦圈作为“方向盘”,体验交通规则、安全驾驶、文明行车(不醉驾、不逆行、遵守交通信号灯指示)……“微马路”的创设,让孩子们不仅练习了走或跑,还丰富了许多安全知识,幼儿特别喜爱,玩得不亦乐乎。
2.游戏材料——融洽童心童趣
在開展户外活动中,只有幼儿自主参与,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才能保证活动的量与质,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要让孩子主动地参与,让孩子们体验到活动的快乐,材料的提供和运用是关键,游戏化的材料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自然而然地对孩子产生活动的兴趣,让材料的隐性作用得到最大的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
(1)读懂童心,改造材料
以往,户外活动的材料不论从外形,还是名称都是枯燥和单一的,如踩高跷、扔沙包、走平衡、钻山洞等,无法较长时间地吸引幼儿。因此,我们想到了赋予材料“生命”——给它们设计有趣的形象,让这些不起眼的材料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拉瓶跑”的活动,一直以来,习惯于把可乐瓶用绳子简单地系一下,孩子们玩一次就爱理不理了,材料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发挥好。怎样让材料真正与孩子有效互动呢?我们从材料外形上去想象,发现可乐瓶像极了人偶娃娃,于是给它们装上了灵动的眼睛、小巧的鼻子、不同的发型,里面放上了跑动时发出声响的沙子并取名为“瓶子娃娃跑起来”。简单改装后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同样的材料、同样的孩子,只因你读懂了童心,让满操场都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
隐性指导策略主要体现在活动材料上作的标记等,使该器械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不用教师一一讲解、指导,孩子们看一下就知道该怎么玩。如我们用草席制作的“坦克”供幼儿钻爬,教师在“坦克”上划上了两只“小手印”,暗示孩子爬行时,两只手要摁在线上不会偏失方向,小小的暗示,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关注童趣,选择材料
在户外活动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具有可变性、挑战性的材料更能持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它们不但能让幼儿主动参与,更能培养幼儿大胆、勇敢的好品质。比如,好玩的轮胎活动中,我们只给幼儿提供了大小、重量不一的轮胎,可孩子们却玩出了新“高度”:有的孩子把轮胎当成地洞,玩起了打地鼠游戏;有的当成小船,在划船;有的爬进里边和同伴躲猫猫;还有的把轮胎当成小桥在上面走等等,越是看起来摇摇晃晃让老师担心的时候,孩子们越是玩得开心。可见,可变性、挑战性的材料会让孩子在操作中有更多的想法,玩得特别有童趣。
3.游戏空间——融汇温情温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我们这里指的游戏空间是指为幼儿营造和谐、温馨的游戏环境,给幼儿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我们不仅在物质环境上满足幼儿的需要,在精神上我们更应该相信孩子、了解孩子,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使其充分感受到被教师同伴接纳、喜欢的快乐,建立自信心。
(1)体验温情——平等民主
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是幼儿快乐成长的动力。在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做幼儿的大朋友,以平等的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重视与幼儿交流,通过亲切的目光、关切的问候、轻柔的抚摸、百变不厌的启发引导,与幼儿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同时,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幼儿的自尊,接纳幼儿的个性,发现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允许幼儿因情绪低落而拒绝参加集体活动;理解幼儿的发泄行为;让幼儿敢于说“不”等。让幼儿深深体验到老师的爱护,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就更加浓厚,目标达成度就更高了。
(2)感受温暖——鼓励肯定
我们在面对幼儿活动中的表现时,给幼儿的第一个评价就是微笑。如:在一次组织大班幼儿进行拍球活动时,发现一个男孩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是在那里神情专注地往网里踢球,老师便俯下身微笑着小声地对他说:“你在玩什么游戏呢?”他开心地说:“老师,我昨天和爸爸看足球赛了,你看,我也会踢足球了。”他发现老师不仅没有批评他,反而欣赏他,因此这位幼儿在后来的拍球活动中也非常投入。其实每位幼儿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对于胆小、内向、体质较弱、能力較差的幼儿,老师更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尽量不让他们受挫折。在活动中,教师要敏感地捕捉幼儿自身进步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让幼儿认为 “我是很棒的!”“我可以做得更好!”“我能成功。”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定能感受温暖,拥有自豪感,精神上获得愉悦,这样会使幼儿每天都很自信、快乐。
二、体验“真快乐”——游戏化内容的“三自”策略
户外活动内容是多样的,但一次有趣的户外活动却离不开活动内容的精心选择,在开展户外活动时,挖掘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具有游戏性的活动,更能吸引孩子去主动锻炼。
1.传统游戏——角色自发
体育游戏有角色、有情节,还带有竞赛性质。体育游戏的内容广泛、有趣,对幼儿更具有吸引力。因此,在把有情节、有角色的体育游戏渗透到户外锻炼活动中,如“小兔拔萝卜”“青蛙跳荷叶”等,具有可爱的角色、形象的情节,这样一下子使活动的过程具有游戏化特征,便更好地满足了孩子的需要。
2.民间游戏——规则自创
民间体育游戏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具有规则性,充分挖掘和利用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创设良好的民间体育游戏环境,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通过组织与指导,既可以充实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内容,还可以增强幼儿体质,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从而提高户外活动的质量。我们会在提供这些耳熟能详的民间游戏后,首先,让幼儿了解各个游戏的规则;其次,熟练学会玩每个游戏;最后,让孩子参与重新制定不同规则,进行老游戏新玩法。如:老鹰抓小鸡、滚铁环、跳皮筋、骑竹马、踢毽子、打陀螺、丢手绢、捉迷藏等,都是孩子们特别熟悉的游戏,孩子们在玩玩、改改中,增加了新鲜感,参与的积极性就不用言说了。
3.自创游戏——内容自编
我们也尝试和孩子一起改变一些体育游戏或者民间游戏的方法和规则,变换游戏材料,增减游戏情节,创造出新的游戏内容,不断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如我们开展了《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的改编活动,教研组根据各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对游戏进行改编,从而生成了许多新的游戏。
可见,户外活动中传统游戏、民间游戏和自编游戏的加入,让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孩子们的参与性更高了,活动质量得到进一步的保证,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展现“真性情”——游戏化指导的“三让”策略
教师在活动中的情绪、语调和姿态的不同往往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和兴趣。因此,在开展户外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幼儿情绪影响和感染,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和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活动中,并用游戏化的语言、体态等更好地引导孩子愉快活动。
1.角色语言——让互动更平等
都说语言是一门艺术,有时老师不能放下自己成人的身份,和幼儿交流时过于成人化,就不能引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陷入尴尬的境地。在活动中,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入老师描述的活动中,有效地减少与孩子的距离感,得到他们情感上的认同,这样才能牢牢抓住他们的兴趣。如,在《青蛙抓害虫》的活动中,教师扮演青蛙妈妈,热情地招呼:“宝宝们,快到妈妈的身边来!”运用夸张的语言、表情来引发孩子投入故事的游戏情景中,孩子们被“妈妈”吸引住了,纷纷围到妈妈的身边,然后自然而然地带上孩子们跟着妈妈一边听音乐,一边做运动,情绪特别愉快,老师和孩子也在情景中变成“青蛙妈妈”和“青蛙宝宝”,在活动中,老师用青蛙妈妈的角色和幼儿进行对话、交流,孩子的活动就更加自由、轻松。
2.激励语言——让参与更积极
在游戏中,教师以自身的语言不断地去感染他们,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如:在幼儿对攀爬区里的“钻山洞”失去了兴趣后,我们就激励幼儿:“我们是一群勤劳的小蚂蚁,我们搬些粮食到洞里储存,好吗?”孩子纷纷“响应”。背着“粮食”勇敢地往前爬。在“小蚂蚁运粮食”的有趣情节中,幼儿再次练习了钻爬的技能。运用游戏语言较好地解决了幼儿的问题,将游戏语言转化到幼儿的行为动作上去,能激励孩子更积极地参与户外游戏活动。
3.夸张语言——让行为更投入
孩子有了耳朵听,也要用眼睛看。那么老师在孩子面前的肢体形态就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活动中时常需要老师夸张的肢体动作渲染活动氛围,让孩子进入活动情境,如:带领孩子在《小兔采蘑菇》中,教师在引导孩子进入有大灰狼出没的场景时,就蹲下身子,放轻脚步,悄悄地走,像是怕惊动山上的大灰狼一样,有了老师肢体动作的渲染,孩子们也就自然地进入活动场景中去了,当然大灰狼适时的张牙舞爪式的入场,也会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孩子们在老师的情绪场中活动得更加投入、愉悦。
当然对不同能力的幼儿我们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而克服困难,坚定完成目标的决心,以促进每個幼儿的健康发展。
四、细品“真个性”——游戏化评价的“三有”策略
教师要仔细观察每一位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情况,对幼儿户外活动情况给予科学评价。对于某个孩子来说,也许教师肯定了他的一个微小进步,就会铸就未来大的收获,因此,教师科学的游戏化评价一定会给孩子带来一份惊喜,使得他们在以后的活动中做得更好。
1.小舞台有大展示
每一次户外活动结束阶段,我们会为孩子提供展示成果的舞台,让舞台上的主持人、演员,台下的观众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户外成果的展示,因为有了角色,孩子们的情绪不同,台上演员表现得更加认真,台下观众倾听得更加投入。
2.小现场有大愉悦
户外活动结束后,我们会让孩子把今天玩的游戏的情节再进行表演,把游戏现场再现给孩子们。或者通过录像的方式,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视觉感知中,自己去欣赏同伴的模仿过程,自己做出判断,通过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积累户外游戏的经验,从而增强对户外活动的兴趣。
3.小角色有大身份
在户外评价中,我们始终在《指南》背景下,慎重、科学解读幼儿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始终坚守“为幼儿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协调发展,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这一底线而努力探索。因此,每到评价环节,教师就尝试用游戏中的角色来进行点评,或者请幼儿以角色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如,玩龟兔赛跑的游戏后,可以这样评价:“小兔子,你今天有什么收获?”这样,孩子会特别愉快地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我们尝试通过教师各种策略的运用以及游戏化形式的实施,幼儿的户外活动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这些策略的运用,大大激发了孩子对户外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爱上户外活动的同时,集体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我们相信这一切的努力都会让孩子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