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科技创新 实现藏粮于技
2017-06-13杨洪建蒋小忠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李 杰 杨洪建 蒋小忠/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壮大农村经济,彰显农业特色小镇特色。充分利用农业农村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壮大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就业致富,最终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快发展以畜禽食品、羽绒制品、果蔬生产、粮油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一批特色景观旅游镇村和休闲观光农业景点,积极推出田园体验、生态文化、美食体验、乡土购物等特色旅游产品,逐步构建“一镇一品、一村一特”、“一线、多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扶持、引导、规范和推进力度,倡导以旅促农的农旅融合发展方式,带动基础农业向文化传承、食品加工、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多功能产业拓展,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将北湖湿地公园、方巷渔文化博览园、甘泉樱花爱情小镇、蒋王都市农业观光园、瓜州润扬湿地公园等打造成具有邗江特色的乡村休闲观光旅游精品线路。□
强化科技创新 实现藏粮于技
李 杰 杨洪建 蒋小忠/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江苏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之一,也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唯一实现省域粮食自给的省份。作为经济和农业大省,江苏粮食的持续稳定发展,既为全省粮食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有力的支撑。但粮食连年增产后,也出现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受损等一些新问题、新情况,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水稻和小麦是江苏省最主要的两大粮食作物,也是全省居民最主要的口粮作物。“十二五”期间,水稻、小麦两大作物的种植面积和总产分别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的82.3%和87.1%,在全省粮食生产中具有绝对主导地位,是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重中之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按照“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思路,把稻麦生产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缓解供需结构性矛盾,实现全省粮食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
一、强化生产技术创新研究与集成,持续提升增产增效潜力
根据新形势下江苏稻麦生产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强涉农相关部门的协作,开展攻关研究与集成,持续提升增产增效潜力。一是农业信息化技术研究。围绕稻麦生产发展方向,大力开展稻麦苗情遥感监测、病虫害远程诊断、“互联网+”稻麦等新兴生产技术研究,提高稻麦生产智能化、精准化、信息化水平。二是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研究。加强水稻钵苗机插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推广,破解机插秧秧苗素质弱、秧龄短而弹性小、植伤重而缓苗期长、稻麦两熟生育季节紧张和杂交稻毯苗机插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立水稻机械化生产高产更高产的技术支撑。三是稻田种养结合技术研究。加强稻田种养适宜品种、栽植规格、病虫害防治、肥水运筹等配套技术研究,集成完善不同种养模式的稻田种养结合技术操作规程,提升种养水平。四是稻麦周年高产高效协调技术研究。加强稻麦两熟制地区相协调的农作制度、栽培方式、品种布局搭配、茬口收获播种期衔接等研究,解决江苏稻麦茬口“迟套迟”问题,实现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五是高产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如秸秆全量还田机插稻防僵苗促早发技术、高质量栽插技术、小麦高质量播种技术以及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等。精确定量栽培为核心,实行因地、因苗、因水、因时精准诊断施用,推广稻麦氮肥后移。
二、强化良种良法及节肥节药配套技术推广,推进稻麦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宣传推介。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及产业化发展需要,调整优化生产布局,确定当地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信、QQ等媒体平台以及新品种新技术观摩推介会、印发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切实加大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宣传推介,引导农民自觉选用良种良法。二是加快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引进筛选与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引进筛选适于不同播栽方式、不同生态区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稻麦新品种。当前重点是筛选适宜淮北地区的分蘖性强、熟期适宜,且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机插品种。加大超级稻品种示范推广力度,充分挖掘品种增产提质增效潜力。三是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精确定量栽培、秸秆还田、水稻集中育供秧、机插秧、小麦机械匀(条)播等轻简高产高效技术推广,减少粗放直播稻和人工撒播麦种植,提高生产水平,不断推进稻麦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发展。四是大力推广节肥节药等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节药上,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推广灯诱、色诱、性诱以及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绿色防控措施,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品种,全面推广高效低毒农药。节肥上,以
三、强化种植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升质量效益水平
各地在总结成功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特点、生产条件等情况,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推广一批高效种植模式,促进质量效益同步提升。一是推广一批粮经轮作高效种植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轮作,优化种植结构,示范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芽芹+青菜”、“水稻+蒲芹+西红柿”、“水稻+西瓜(草莓)”、“小麦+花生”、“小麦+青豆”等粮经轮作高效种植模式,提升复合种植效益。二是推广一批种养结合高效模式。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易受淹、周围无污染的水稻种植区域,因地制宜,示范推广稻鸭共作、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鳅、稻田养虾等种养结合模式,增加种稻收益。三是推进优质稻米和专用小麦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筛选出农民普遍认可的高产、优质、适口性突出的水稻新品种和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加大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通过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和产品附加值。
四、强化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应用,最大限度减轻因灾损失
针对全省极端性气候多发、频发,病虫害发生加重的趋势,一是加强灾害预警。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协作会商,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与监测研究,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率和到位率。二是加强灾害防御技术集成应用。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灾害发生特点,深入调查,从灾前预防、灾中抢救、灾后恢复等不同环节,加强相关抗性品种筛选,开展适宜播期、栽培方式、肥水运筹以及生物试剂调控等配套技术研究,集成完善灾害防御技术体系。深入研究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和绿色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