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十三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2017-06-13马国胜袁卫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都市型十三五现代农业

马国胜 袁卫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苏州“十三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研究*

马国胜 袁卫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苏州市人多、地少、水面大。目前苏州全市土地面积8488.42平方公里(含水域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79.53万亩,现有耕地面积由1980年的561.44万亩锐减到2015年的312.13万亩。预计到2020年,苏州基本农田面积将进一步缩减为308万亩。苏州未来农业的发展只有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借鉴资源条件相似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模式,更加注重农业的生态和生活功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都市服务,与都市融合,才能有效破解农业发展中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人员不足等制约因素。

1 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原则

1.1 建设模式的选择要注重“规模化+特色化”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依然要坚持“十二五”期间提出的“园区化”和“农场化”建设模式,积极探索破解制约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碎片化”问题的有效路径,跨村域、镇域建立农业园区,农业园区与镇政府合署办公、合作化农场与村委会合署办公,探索赋予农业园区和集体农场的行政级别并解决部分编制问题,继续支持和规范适度规模的合作农场、家庭农场等农场化发展,优化“四个百万亩”的空间布局和规模连片,建设一片规模就要形成一个特色,促进苏州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加快适应服务现代都市的需要。

1.2 发展模式的选择要注重“生态化+品牌化”

拥有太湖四分之三水面和最长岸线的苏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尤其要突出生态化发展模式。未来,苏州现代农业发展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在苏州有限的土地资源上,要更加突出农业的生态功能,有效提升农业的品牌效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的生态种植业、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生态健康养殖和生态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林业,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要注重发挥农业的生态功能,积极保护耕地质量,把农业空间作为城市的绿“肺”和“肾”,作为都市的“花园”和“乐园”,主动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市民。

1.3 生产模式的选择要注重“精致化+标准化”

精耕细作是苏州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未来苏州农业要传承和发扬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结合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的运用,加大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保护和开发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积极引进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编制农业生产的地方标准,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园,推进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标准化建设。要探索实施市民参与的耕地资源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与管理的科技水平,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单位耕地面积上的劳动产出率,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要探索城市闲置土地、楼宇屋顶、部分绿地的农业利用途径,让农业不仅成为服务于都市的第一产业,还要成为在空间布局上充分融入都市的新型时髦产业。

1.4 服务模式的选择要注重“社会化+专业化”

“十二五”期间,全市已经基本构建了一个服务于现代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未来,苏州要继续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好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作用,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服务有效水平,要规范服务标准。积极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专业教师领衔创办或参股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企业,提高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注重发挥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技术指导功能,强化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组织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通过技术培训、现场会、观摩会、研讨会、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专业化服务水平。

2 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路径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从政策层面来看,苏州现代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保护性政策、反哺性政策、补偿性政策、科技性政策(图1)。

2.1 红线政策:规划红线保护

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划定严格的规划红线,实施农业用地保护措施。对农业规划区,实施严格的保护政策,禁止随意改变、占用,如果确需占用的,所有项目必须按程序报批,并按照占用面积以新建基地形式在本行政区域内实现占补平衡。要坚持“四个百万亩”发展战略,把保护和发展“四个百万亩”的政策意见上升到地方法规层面。

2.2 黄线政策:工业反哺农业

加大强农惠农支持力度,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农业农村的增量和总量都有提高。对全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全部纳入城镇人口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实施产权分红政策,开展土地入股分红、一村二楼宇集体资产分红、合作社和村级实体分红。采取更加积极的农民创就业政策,支持农民创业开办农家乐、农产品网店、强化岗位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2.3 绿线政策:区域生态补偿

坚持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完善生态补偿形式,扩大生态补偿范围。生态补偿金由过去的市、区两级财政分担转变为全部由市级财政统筹和全额承担模式,并根据全市GDP总量增减幅度调整生态补偿金额度。

2.4 蓝线政策:科技惠农强农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的引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技术推广,鼓励产学研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大力推进分县(区)和重点乡镇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继续支持并建设一批集聚科技和产业的农业园区、示范基地、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型家庭农场。

3 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

根据苏州农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按照农业经营主体和产业形态,为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两大类十种可供选择的模式路径(图2)。

3.1 按照农业经营主体的模式路径

3.1.1 农业示范园区模式。农业示范园区是农业科技研发和农业科技示范的重要载体,是高新农业科技高度汇聚的场所。要探索建立跨村域、镇域、县域的大规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市场为导向,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示范、推广为手段,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破解制约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碎片化”问题的有效路径。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千亩以上中大规模农业。

3.1.2 合作农场模式。合作农场是苏州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融承包制和合作制优势于一体的农村经营新模式,是土地流转之后交给村集体经营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合作农场主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参股实现合作经营,其成员可以是农民,也可以是从事农产品加工、营销的企业。农民可以土地入股拿租金或以资金入股拿股金或以劳务入股拿薪金。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千亩左右的中等规模农业。

3.1.3 科技示范基地模式。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省农委确定的江苏省未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模式之一。每个县和重要乡镇都要建立1个300亩左右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其主要功能在于成为农民不出县(乡、镇)就能看到先进农业科技的平台、县(乡、镇)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开展农业科技工作的平台、农科教部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平台。该模式主要适用于符合政府科技示范基地条件的农业。

3.1.4 家庭农场模式。家庭农场是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之一,其经营主体以家庭为主,农业劳动者以家庭成员为主,农业生产方式应该是机械化生产,生产技术应该是科技化生产,区别于土地流转集中之后依然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种田大户。

3.2 按照产业形态的模式路径

3.2.1 观光休闲农业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也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之一。在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热点的情况下,观光休闲农业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一方面,游客可以通过旅游观光了解农民生活,享受农村的乡土风情,还可以亲自参与和体验部分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农村所具有的乡土文物、民俗古迹等多种文化资源,可供游客参观,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的农业。

3.2.2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现代管理手段、传统农业有效经验,采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栽培措施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生产模式。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发挥农业生态功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该模式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农业。

图1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路径

图2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路径

3.2.3 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是合理利用水产品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达到最佳经济效益、社全效益、环境效益的水产养殖方式,主要包括池塘循环水养殖、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稻鱼共生养殖、鱼菜共生养殖、多层次循环立体养殖等。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是渔业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不同规模的水产养殖业和生态休闲渔业。

3.2.4 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畜禽生态健康养殖是转变养殖业生产方式、促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一种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方式。主要有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立体种养、发酵床养殖等,最终实现养殖方式的安全化、粪便处理的无害化、废水处理的生态化、资源利用的循环化。该模式主要适用于不同规模的畜牧和家禽养殖业。

3.2.5 品牌特色农产品产销模式。特色发展是苏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建设一片规模就要形成一个特色。要把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作为未来苏州现代农业特色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主动适应都市需要,促进农业特色化发展,要推进农业品牌化战略。苏州拥有的大闸蟹、碧螺春、洞庭枇杷、太湖三白、水八仙、湖羊、苏太猪、优质稻米等众多著名的特色农产品,都可以做成品牌特色农产品。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拥有特色农产品资源的农业。

3.2.6 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模式。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社会服务。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农业专业化水平越高。继续推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化服务有效水平,农业生产、加工、营销、金融全面由第三方提供专业化服务,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全程专业化社会服务。

4 苏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先进农业技术的支持。从苏州农业发展趋势对技术的需求来看,主要包括生产性技术需求和综合性技术需求(图3)。

4.1 现代农业装备技术

采用现代农业装备技术是苏州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生产全面实现机械化,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配备大马力、带有驾驶室的现代化农业机械,引进适用于温室蔬菜、花卉、茶叶、果树生产的小型现代化农业机械,把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中高端温室设施大棚配备智能化操作和控制装备,实现设施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开展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技术研发创新。

4.2 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苏州农业的生态功能已经成为农业的重要功能。推广应用和研究创新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畜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渔业循环水养殖技术、农业尾水生态拦截循环利用技术、化肥农药减量化技术、农业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技术、农田周边敏感水体生态缓冲带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欧洲良好农业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还田技术,以及其他节水农业、节肥农业和节药技术。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技术研发创新。

图3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路径

4.3 高效设施农业技术

在农业设施化建设过程中,要加大高效设施相关的高新技术、装备技术和保障技术的应用。推广农业工厂化生产技术和农业智能化技术,重点开展温室构建新材料技术、温室节能环保技术、温室智能化自动控制技术、农业小气候调控技术、农业网络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管理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引进和推广适用于设施农业的生产机械和生产设施。开展高效设施农业相关技术研发创新。

4.4 互联网+农业技术

把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到农业和农村,在农村全面普及互联网,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建设,推进农业电商和农民网店的发展。把物联网技术运用到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化农场,通过物联网技术建设苏州智慧农业。

5 结语

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要选择好政策路径,从政策上引导和支持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要选择好模式路径,在充分总结和提炼当地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可供借鉴和选择的成功模式,从模式上为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建立样板;最后,还要能够在技术路径上做好选择,从技术上为苏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提供保障。苏州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若能够坚持做到以上政策路径、模式路径和技术路径,必将有利于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为苏州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州市“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项目资助(编号:KJJD201509),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资助,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资助,苏州市科协软科学研究课题资助(SZKXKT2016-B06),苏州市环境科学学会课题资助(2016-03),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资助(SXGC[2016]302)。

猜你喜欢

都市型十三五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都市型农事体验旅游发展策略探讨——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农教育为例
净在微珠一下夏季爽滑体验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评价系统取得软件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