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和《长恨歌传》对比分析
2017-06-13邹宪
邹宪
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先后创作的同题材作品,一个为叙事长诗,一个是历史传奇。白居易和陈鸿各自的创作角度和深度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体验方式和表达不尽相同,使得《歌》《传》并举却又各有不同。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唐玄宗、杨贵妃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长恨歌》,白居易写完《长恨歌》,又请陈鸿作一篇传,于是又有了《长恨歌传》。《歌》《传》的诞生和另外一个故事十分相似:画家路德维希 李希特(Ludwig Richter)在他的自传中谈到他年轻时在蒂沃利和三个朋友打算画一幅相同风景的情形。他们都坚持不背离自然,尽可能精确地复写他们所看到的东西。然而,结果是画出了四幅完全不同的画,彼此之间的差别正像这些艺术家的个性一样。从这个经验中,他得出结论,没有客观眼光这样的东西,而且形式和色彩总是根据个人的气质来领悟的。因为白居易和陈鸿各自的气质不同,领悟不同。相同的地点,相近的时间,同一个体裁在两个人的笔下,展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色彩。
《长恨歌传》中唐玄宗的帝王形象是一个于政事上懈怠、于声色上沉迷的昏君。而《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是一个重色钟情的男子形象。“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玄宗在位岁久,倦于旰食宵衣,政无大小,始委于右丞相;稍深居游宴,以声色自娱。”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长恨歌》只写了重色,也只突出了重色;而《传》在介绍的时候,展现了唐玄宗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形象:勤于朝政的明君和耽于声色的皇帝。“先是,元献皇后、武淑妃皆有宠,相次即世。宫中虽两家子千数,无可悦目者;上心忽忽不乐。”“开元初,武惠妃特承宠遇,故王皇后废黜。二十四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后庭数千,无可意者。”后者前者省略了唐玄宗的“前史”,直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一心强调“多年求不得”,给人以帝王心灵空虚多年,只盼着一人出现的错觉,而不像《传》中依据史实先后宠爱了多个女人的帝王形象。
“时每岁十月,驾幸华清宫,内外命妇,熠耀景从,浴日余波,赐以汤沐。春风灵液,澹荡其间,上心油然,若有所遇;顾左右前后,粉色如土。”这里说,唐玄宗每年十月都会去华清宫泡温泉,还带上内外命妇一起。对唐玄宗的这一段描写,比起白居易简单明了的“重色”二字,明显可知二者的“色”之不同。《长恨歌传》中的唐明皇因而被塑造成了一个耽于声色的昏君,不可避免地会承担历史的指责。而《长恨歌》强调的唐明皇的“重色”却仅仅是重色而已,并没有政治的比较,没有历史的责任,没有道德的谴责,反而是一种同情,所以白居易才说,杨玉环的到来,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结果,是对“汉皇重色”的一种成全。另外,《歌》与《传》在杨贵妃人物塑造上的最大不同,却是在最后一部分杨贵妃回应使者的动作态度上。
听闻汉家天子使者的到来,《歌》中杨贵妃:“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逦迤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含情凝涕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立刻从睡梦中惊醒,来不及穿衣打扮就急忙赶到使者面前,激动得流眼泪。可见杨贵妃对唐玄宗情深至此。而《传》中的杨贵妃的反应相对就要冷静许多:方士闻信前去寻人,等了又等才见到姿容华贵的“玉妃”,“久之,而碧衣延入,且曰:‘玉妃出。见一人,冠金莲,批紫绡,佩红玉,曳风焉,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問皇帝安否”,问完后只是“悯默”。这一段曲折见到杨贵妃的描写,从叙事上说,曲折顿挫,增强了读者的好奇心和期盼;写方士等待之时,更用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心情“于时,云海沉沉,洞天日晓,琼户重阖,悄然无声”,文笔斐然。但就杨贵妃的反应而言,相对要冷淡许多。
《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虽然都以“长恨”为题,但两者的主题是不一样的。《长恨歌》的“恨”是因爱情而生,而《长恨歌传》的“恨”却是因爱民而生。《传》的最后一段介绍了两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其中提到:“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这段文字明确表明了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动机:以诗依情而歌。我国古代的叙事长诗并不发达,但流传下来的都是名篇。从《孔雀东南飞》《木兰辞》,到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除去叙事诗在语言声韵上的特点使得它们易于传颂以外,真正让这些作品受到大众喜欢的原因,是诗体叙事手段对于事件本身艺术再加工而使事件得到了升华。一个简单的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后,往往能达到一个更高的美的境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流传已久。从李白的《清平调词三章》到唐末杜常的《华清宫》,有唐一代,与李杨二人有关的诗就有110首,更不用说正史和其他野史杂记、民间传说。一般的诗,内容过于简短,只能窥破一星半点旧事;史又太重国家发展大脉络的现实情况,找不到李、杨之间的几分感情。而白居易的《长恨歌》正是在已有的大量的诗、史、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我国古代包办婚姻的背景下,夫妻男女之间很难产生真正的爱情。于是,许多真实爱情一旦发生便能流传千古。例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化为连理的爱情,汉武帝和钩弋夫人的爱情。屈指数来,人们才发现我国古代单纯的爱情故事并不多,更多被歌颂的,都是在儒家礼教范围内的贤妻良母、忠贞女子。就连诗经里的许多爱情吟唱都被解释为政治隐喻,屈原更是直接将君王比作情人。纯粹的爱情,在传统社会鲜少发生,但这并不代表人们对于爱情就不向往。《长恨歌》里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是生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的民众所向往而不可得的理想缩影,所以它受到喜欢和传颂。《歌》抛弃了一切世俗的眼光,告诉你爱情就是全部。《长恨歌》不同于以往的同类体裁作品,它剥离了李杨二人爱情之间的政治色彩,将他们的爱情提炼至最纯净的地步,对于二人的爱情悲剧示以极大同情。从而使这段爱情得以流芳。有人认为《长恨歌》是政治主题和爱情主题双主题的矛盾融合。前面部分带有政治讽刺,后一部分表达了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无限同情。本文不同意此类观点。
《长恨歌》中的唐玄宗是才子佳人小说中典型才子形象的最高级。唐代才子佳人小说繁盛,这类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的模板,是一名普通才子和一位美人之间的爱情。这类爱情都发生在才子和美人之间,故事的女主角无一不是貌美佳人。而《长恨歌》则是皇帝和美人贵妃的爱情。以现代的眼光看,人们自然会批评男主角只看表象的肤浅,但是在当时,唐玄宗的“重色”于爱情之中,并不是什么不好的特质,而是一般特点。所有童话故事中的女主角都是绝世美女,却没有人责怪王子的肤浅好色,为何在阅读李杨爱情的时候,就因为“重色”二字认为是指责呢?再者,《长恨歌》并不是一篇篇幅特别长的作品,而是在作者和朋友讨论后应请求写下的,讨论的同时白居易就应该有了自己的态度。而且从全文的语言看,“如此长篇,一气舒卷,时复风华掩映,非有绝世才力未易到也。”从纪晓岚的这句评语中,人们可以得知,这篇文章十分流畅,白居易文采绝世。因此,全文的主题也应该是流畅统一的,不至于中途情感突变。所以,本文并不同意前后主题不统一的观点,认为《长恨歌》是白居易对李杨二人爱情的完全同情,不掺杂更多的政治讽刺。长恨歌,长恨的是什么?恨的是一代佳人香消玉殒。杨贵妃之死,是长恨的因缘。长恨者,杨贵妃也。这表明了作者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无限同情。
而《长恨歌传》则是一篇叙事散文,用的都是叙事的笔法。大多是四言句,故事陈述得精炼直接。前半部分完全是史的概述,主要是叙事为主,重在事,被视为传奇小说。我国的叙事手段的发展跟史书的编写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历史类传奇都带有深厚的史笔影响。作者的眼光往往立足于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所以《长恨歌传》的政治批评色彩比较浓厚《长恨歌传》故事脉络更清晰。首先因为它是历史传奇,将历史事件的时间介绍得很清楚,事情发生在“开元中,泰阶平,四海无事”,转折在“天宝末”,贵妃死后,玄宗归还旧地,“明年,大凶归元”。故事的发展有一条十分清晰的时间线,按照时间顺序将故事铺开,娓娓道来,逻辑清晰,情感理性,叙述比较完整。字里行间透露出许多忧国忧民的指责。首先是上文提到了唐玄宗贪欲声色的形象刻画;其次是描写杨贵妃进宫后受宠的情景时:“冶其容”“婉娈万态”“上益嬖焉”“非徒殊艳尤态致是,盖才智明慧,善巧便佞”。“冶”“娈”“嬖”“佞”这些词并不是什么好词,都是过分的美丽和宠爱,已经隐隱透露出作者对唐玄宗沉迷杨贵妃的不满。“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这句话的态度就更加明确了。表面上是指责杨国忠误国,实际上暗含的指责却是针对的唐玄宗。这句话紧跟上文杨贵妃受宠,是唐玄宗沉迷声色的直接后果。
若将《长恨歌传》同《旧唐书》中的内容进行比较。人们会发现,《传》跟史书的脉络相通。对于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故事的发展并无特别的夸大描写,保持着史的冷静,但不客观,对于李杨爱情的指责,尤为明显。可见《长恨歌传》保持《长恨歌》旧题的同时,借“长恨”表现的是另一种别样的忧国忧民、恨君王昏庸不顾苍生的恨。《传》的末尾说:“乐天因为《长恨歌》,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胪传焉。”表面看是说白居易《长恨歌》的意图,实际上是将《传》的意图强行加在《歌》上。白居易在社会诗论很大程度上是不成功的,真正为世久远传颂的还是溶有自我的《长恨歌》与《琵琶行》。《长恨歌》就因为白居易的这点自我而变得与众不同。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抒情成分浓厚的叙事长诗,把历史和传说结合,充满了浪漫构想。它歌颂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缠绵悱恻、凄恻动人的爱情,充满了同情的口吻,表达了对纯爱的向往和赞美。语言优美,描写细腻,故事曲折动人,情节生动,它一出世便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甚至流传到朝鲜、日本。并且,《长恨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妃故事,唐人本所乐道,然鲜有条贯秩然如此传者,又得白居易作歌,故特为世间所知,清洪昇撰《长生殿传奇》,即本此传及歌意。”而《长恨歌传》作为一篇历史传奇,通过生动巧妙的叙事手段和精炼有序的词句,向人们介绍了一个更加现实、完整的李杨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站在理性的角度对帝王爱情的思考,充满了对现实的关心。
(中南民族大学)